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盛才余

作品数:24 被引量:61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植被
  • 4篇石流
  • 4篇土壤
  • 4篇土壤种子库
  • 4篇泥石
  • 4篇泥石流
  • 4篇热带森林
  • 4篇种子库
  • 3篇演替
  • 3篇雨林
  • 3篇树种
  • 3篇退化山地
  • 3篇种子
  • 2篇珍稀濒危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学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土壤动物
  • 2篇泥石流治理
  • 2篇群落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云南省地理研...
  • 1篇Curtin...

作者

  • 24篇盛才余
  • 9篇刘伦辉
  • 6篇刘文耀
  • 6篇曹敏
  • 5篇唐勇
  • 4篇谢寿昌
  • 3篇郭辉军
  • 2篇张建侯
  • 2篇邱学忠
  • 2篇于洋
  • 1篇姚天全
  • 1篇付先惠
  • 1篇李嵘
  • 1篇周开元
  • 1篇杨效东
  • 1篇龚志莲
  • 1篇陶滔
  • 1篇崔景云
  • 1篇白智林
  • 1篇邓晓保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广西植物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Acta B...
  • 1篇Zoolog...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土壤侵蚀与水...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0
  • 8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为干扰对高黎贡山社区森林树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05年
研究人为干扰活动对高黎贡山社区森林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为干扰对该社区森林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减少了群落树种多样性和破坏森林群落结构 ,降低森林资源量。当地居民对森林树种选择性的砍伐 ,使群落优势种组成发生变化 ,导致某些树种种群减小 ,物种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并提出减少人为干扰的策略。
尹利伟郭辉军盛才余刀志灵李嵘
关键词:树种多样性森林群落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被引量:43
2005年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m×20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景迈芒景地区植物地理成分的热带性明显。在景迈古茶园中发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其中濒危种5个,易危种7个,稀有种3个,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从古茶园、天然林、新式茶园3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古茶园与天然林较为接近而比新式茶园高得多,因而在该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茶园的物种数按照生活型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附生。与天然林相比,古茶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的比例减少,草本和附生(寄生)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与古茶园内乔木郁闭度及茶树的存在密切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村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利用率均存在差异。6个村寨的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059,高于同纬度地区旱谷地和橡胶林,可见人们在古茶园管理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利用的物种。由于不同农户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同,影响了古茶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古茶树的更新,因而使各农户的茶叶经济效益存在差别。古茶园生态系?
齐丹卉郭辉军崔景云盛才余
关键词:生态系统保护植物珍稀濒危农业生物茶园管理
露水草生太态生物学研究
盛才余
关键词:露水草生态生物学种子发芽光合作用
干热退化山地不同类型侵蚀沟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被引量:9
1999年
冲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控制泥石流活动的关键地段。结合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由土石混砌与土木筑造结构的生物谷坊,浆筑结构拦坝和谷坊等组成的沟道侵蚀治理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坝系建设,筛选出大叶桉,赤桉,马鹿花,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新叶合欢,夹竹桃等一批适宜干热生境和沟道植被恢复及防护林建设的植物种类,同时采取冲沟与谷坡同时整治,生物治理与调蓄水措施相结合的坡面治理方法。结果表明,这些生物生态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沟床侵蚀,抑制泥石流活动和护床固坡效果显著。
刘文耀刘伦辉盛才余
关键词:退化山地泥石流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被引量:72
2003年
以自然林为对照 ,研究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刀耕火种农业 (旱稻 )和林下种植砂仁 ( Amomumvillosum) 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弹尾、螨和线虫 3类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通过 2 4个月的取样分离 ,获得土壤动物个体 49,91 2个。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程度的改变 ,例如土壤容重的增加、肥力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加快等 ,这些土壤指标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决定性因素。动物的个体数量在 3个样地中以自然林最多 ,砂仁地次之 ,刀耕火种地最少 ;在季节分布上以雾冷季最多 ,干热季最少。各样地的动物个体数量以刀耕火种与自然林之间的差异最显著 ,刀耕火种样地与砂仁样地或砂仁样地与自然林样地之间的差异有时达到显著水平 ,但在不同季节中各类型样地间的差异有所不同。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不但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 ,同时受到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 ,在人为干扰样地中高峰与低谷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大。某些土地利用的行为不但杀死了动物本身 ,而且破坏了动物的营养源 ,因此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邓晓保邹寿青付先惠姚天全盛才余白智林
关键词:热带雨林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刀耕火种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变化被引量:34
2000年
通过萌发实验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一类热带季节雨林 (番龙眼、千果榄仁 )和 2类次生林(白背桐林、中平树林 )的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土壤种子库动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雨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相对稳定 ,土壤上层 ( 0~ 2 cm )的种子储量在雨季末期较大。2类次生林土壤种子库的变化则相反 ,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种类在旱季末期较雨季末期多 ,土壤上层的种子储量在旱季末期较大。各样地均有一些种类只出现在旱季末期或雨季末期。种子在土壤种子库的动态与植物的繁殖物候和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 ,不同种类植物的土壤种子库由于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唐勇曹敏盛才余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及优势成分被引量:105
1997年
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生态学系统研究的首次报道,本文采用野外样带取样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当地1类季节雨林(番龙眼、千果榄仁林)和3类次生森林(山黄麻林、中平树林、半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及其优势成分。结果发现,中平树林和山黄麻林的土壤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种子,在厚度为10cm的表层土壤中,它们的种子密度分别高达29945±2267粒/m2和24740±2275粒/m2。而季节雨林和半人工林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密度仅为5905±202粒/m2和3345±438粒/m2。草本植物无论是在种类还是个体数量上都是这几类森林土壤种子库的优势成分,但随着森林演替年龄的增加,其所占比例有所减少。
曹敏唐勇张建侯盛才余
关键词: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森林生态学
哀牢山地区滇山杨生长规律及演替状况的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滇山杨林(Form Populus bonatii)是云南落叶阔叶林的一种类型。本文描述了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滇山杨林的结构特征。根据树干解析材料,研究了滇山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规律,并对滇山杨的心腐现象作了分析。笔者通过分析各树种在不同林层中数量情况,并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所在立地条件的适合程度,对滇山杨林的演替趋势进行了讨论,作出近期演替方向的判断,以探讨加速常绿阔叶林恢复的途径。
盛才余谢寿昌
西双版纳白背桐次生林土壤种子库、种子雨研究被引量:55
1998年
本文讨论了西双版纳常见的次生林白背桐(Malotuspaniculatus)林的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组成及动态。结果表明该林地的种子雨年输入量为745粒/m2,土壤种子库储量在雨季末期为3345±438粒/m2,旱季末期为4555±554粒/m2,种子雨的输入高峰出现在旱季,导致旱季末期土壤种子库储量大于雨季末期。森林破碎化导致的隔离效应阻碍了种子的传播途径,使土壤种子库储量下降,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中鸟类传播的种子比例增大。传播成熟林树种的大型动物到达不了该样地,植被的演替受到了阻碍。
唐勇曹敏张建侯盛才余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种子雨次生演替热带森林
南涧干热河谷退化山地植被恢复重建的研究被引量:18
1999年
通过试验筛选出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其中属澳大利亚区系类型的桉树类和相思类生长最好.在造林技术上采用内倾式水平带状整地与调控水系统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育苗、造林时间、造林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造林保存率提高到80%~90%,营建了多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治理区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增加到现在的65%,项目投产比达1∶2以上,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刘文耀盛才余刘伦辉李昆
关键词:干热河谷退化山地造林技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