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爱兰

作品数:57 被引量:173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细胞
  • 15篇肝炎
  • 11篇疗效
  • 9篇衰竭
  • 9篇重型
  • 9篇重型肝炎
  • 8篇干细胞
  • 7篇肝衰
  • 7篇肝衰竭
  • 6篇人工肝
  • 6篇耐药
  • 5篇医院感染
  • 5篇乙型
  • 5篇体外
  • 5篇疗效观察
  • 5篇慢性
  • 5篇耐药性
  • 5篇菌病
  • 5篇杆菌
  • 5篇并发

机构

  • 43篇苏州大学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苏州医学院
  • 2篇宜春学院
  • 2篇苏州医学院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常州市第三人...
  • 1篇常州市武进人...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57篇秦爱兰
  • 34篇甘建和
  • 17篇赵卫峰
  • 12篇江敏华
  • 12篇罗二平
  • 9篇周霞秋
  • 8篇邓长卿
  • 8篇黄小平
  • 6篇范斌
  • 6篇俞红
  • 5篇冯婷婷
  • 5篇李新芳
  • 5篇刘月秀
  • 4篇刘涛
  • 4篇谢青
  • 4篇石翠翠
  • 4篇邹婷
  • 3篇郭清
  • 3篇张晓培
  • 3篇赵卫峰

传媒

  • 6篇苏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国血液流变...
  • 3篇江苏医药
  • 3篇肝脏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苏州医学院学...
  • 2篇国外医学(内...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华临床感染...
  • 2篇2009年第...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国外医学(流...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6篇2010
  • 1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α致肾病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09年
目前对于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是应用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也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肾病的主要药物。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很多[1],但在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时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报道很少,现将临床上遇到的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α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案例进行报道,同时结合国内外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干扰素α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认识。
王晓柴华旗秦爱兰
关键词:干扰素Α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种新型抗HIV-1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2014年
目的用细胞共培养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建立新型抗HIV-1药物筛选方法,并判断这种方法在筛选抗HIV-1药物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把JLTRG细胞和H9/HTLV-ⅢB细胞按照不同比例共培养24,48,72和96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强度和密度,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绿色荧光的表达,并确定培养体系中最佳细胞比例和培养时间。通过选出的最佳条件结合药物半衰期检测恩夫韦肽(T20)和依非韦伦(EFV)的有效性及药物半数抑制量(IC50)。采用HIV-1P24抗原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法判断其与药物浓度及平均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结果显示,JLTRG细胞与H9/HTLV—ⅢB细胞按照10:1的细胞数量比例共培养72h为最佳培养比例和时间。以T20和EFV对共培养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随着T20和EFV浓度的改变,共培养体系中JLTRG细胞感染HIV-1的程度不同,其IC50分别为10nmol/L和5nmol/L。T20和EFV药物浓度与平均荧光强度以及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1,-0.986和-1,-l,P〈0.01);平均荧光强度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986和l,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型抗HIV一1药物筛选方法具有耗时短、操作方便等优点,可为抗HIV-1药物的筛选提供新的选择。
冯婷婷胡华秦爱兰孙蔚吴南屏甘建和
关键词:抗HIV药药物筛选试验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数抑制浓度
C-kit+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研究
分离纯化卵圆细胞并对其体外增殖、分化进行研究。SD大鼠喂饲2-乙酰氨基芴(2-acetainofluorene,2-AAF)10mg/kg,以促进肝脏干细胞增殖,通过免疫磁珠标记C-kit阳性细胞以纯化卵圆细胞(Magn...
甘建和秦爱兰
关键词:肝脏干细胞增殖分化
奥曲肽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奥曲肽对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白蛋白、利尿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8 h一次,共14 d。所有病例均完成2周的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2周内腹围平均每天减少量为(2.03±0.43)cm,较对照组的(1.08±0.63)cm减少明显(P<0.05);治疗组24 h尿量(2 087±374.7 ml)及24 h尿钠含量(162.31±98.35 mmo1)较对照组24 h尿量(1 578±175.6 ml)及24 h尿钠含量(68.56±18.38 mmol)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顽固性腹水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有助于促进顽固性腹水的消退。
石翠翠邓长卿刘涛秦爱兰
关键词:顽固性腹水奥曲肽
替比夫定单用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LDT)单用与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替比夫定组给予LDT600mg/d口服,联合组给予ADV10mg/d和LDT600mg/d口服,观察期均为48周,且均给予常规护肝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血清HBeAg阴转率、基因型耐药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患者各时间段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概率分别为71.7%、75%、80%,与LD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复常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的血清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联合组则明显高于替比夫定组(P<0.05)。联合组耐药率明显低于替比夫定组(P<0.05),治疗48周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较替比夫定单药抗病毒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且能够降低替比夫定的耐药率。
黄建伟秦爱兰徐天敏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
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细胞及卵圆细胞体外增殖与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对原代大鼠肝细胞及肝卵圆细胞增殖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加肝脏三分之二切除术建立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通过原位二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到单个肝脏细胞,再经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到肝卵圆细胞。原代大鼠肝细胞/肝卵圆细胞各分为3组:UMSC组、原代大鼠肝细胞组/肝卵圆细胞组及UMSC与原代大鼠肝细胞共培养组/UMSC与肝卵圆细胞共培养组,分别于第1、3、6、8天通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于第3天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含量。结果 UMSC与原代大鼠肝细胞共培养组在第3、6、8天的A值均比相应时间点的UMSC组A值与原代大鼠肝细胞组A值之和大(P<0.05);UMSC与肝卵圆细胞共培养组在第3、6、8、10天的A值均比相应时间点的UMSC组A值与肝卵圆细胞组A值之和大(P<0.05)。UMSC无白蛋白分泌能力,UMSC与原代大鼠肝细胞共培养组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水平为(266.21±50.44)ng/mL,较原代大鼠肝细胞组(130.79±22.10)ng/mL高(P=0.013);UMSC与肝卵圆细胞共培养组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水平((49.64±3.56)ng/mL)较肝卵圆细胞组(13.54±1.53)ng/mL高(P=0.000)。结论 UMSC在体外可以促进原代大鼠肝细胞及肝卵圆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并可增强其分泌白蛋白的作用。
张晓培秦爱兰邓长卿甘建和石翠翠刘涛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原代肝细胞肝卵圆细胞增殖白蛋白
2004-2007年医院感染葡萄球菌属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患者医院葡萄球菌属感染状况及耐药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苏州地区2004-2007年32所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葡萄球菌属感染率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从2004-2007年32所医院17 66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291株(7.3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30株(41.05%),表皮葡萄球菌966株(5.19%),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499株(51.66%);葡萄球菌属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4.28%、71.81%;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属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并呈现多药耐药性。结论苏州地区医院感染葡萄球菌属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MRSA所占比例在逐年升高,应引起各医院高度重视。
李新芳秦爱兰刘月秀甘建和范斌
关键词:医院感染葡萄球菌属耐药性
Th17/Treg细胞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活动性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2例AILD患者为实验组,1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和Treg细胞在淋巴细胞亚群中所占百分率,同时检测AILD患者的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结果 AILD组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Th17/Treg比值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分布为0.73%比0.23%、0.23比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4,P<0.01;Z=-4.014,P<0.01),Treg细胞百分率低于健康对照组[(3.04±1.10)%比(4.75±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5,P<0.05);AILD活动期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及Th17/Treg比值高于缓解期患者(中位数分别为0.79%比0.29%、0.31比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9,P<0.05;Z=-2.560,P<0.05);活动期患者中治疗后未愈患者基线Th17细胞百分率和Th17/Treg比值高于治疗后好转患者(中位数分别为1.22%比0.69%、0.52比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8,P<0.05;Z=-2.028,P<0.05)。结论 Th17/Treg比例失调在AILD发病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活动期患者短期内预后不良有一定关系。
邹婷秦爱兰冯婷婷王鑫苏兰赵卫峰甘建和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调节T细胞短期预后
苏州地区2004年至2007年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状况及耐药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苏州地区2O04年至2007年3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结果2004年至2007年32所医院共发生院内感染17668例,其中铜绿假单孢菌1334例(7.55%),鲍曼不动杆菌1187例(6.72%)。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两者分别占85.01%、86.69%;感染科室则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ICU病房、呼吸内科。从2004年至2006年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07年有所下降。结论苏州地区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医院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感染工作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及耐药率的升高。
秦爱兰熊桂珍范斌李新芳邓长卿甘建和刘月秀
关键词: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杆菌
非牧区布鲁菌病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31例,就其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6±17.2)岁,其中13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全年均有患者发病,多数集中于2~7月;临床症状以发热(96.8%)、乏力(77.4%)、多汗(58.1%)、腰痛(35.5%)、关节疼痛(32.3%)多见,部分患者可见肝肿大(16.0%)、脾肿大(60.0%)和淋巴结肿大(16.0%);血常规可见白细胞(25.8%)、血红蛋白(51.6%)和血小板(29.0%)下降,伴有血沉(61.5%)、超敏C反应蛋白(88.5%)、铁蛋白(80.0%)、丙氨酸转氨酶(33.3%)和天冬氨酸转氨酶(44.4%)升高;所有患者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96.8%患者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治疗方案包括四环素联合利福平(90.3%)、四环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6.5%)、头孢曲松联合左氧氟沙星(3.2%),患者经规范化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对于长时间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因警惕该病的可能,重视流行病学史采集,尽早完善血培养和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
吴惠春徐杰魏希平秦爱兰
关键词:布鲁菌病治疗预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