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符式红

作品数:16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海南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暴雨
  • 5篇汛期
  • 4篇特大暴雨
  • 4篇环流
  • 4篇急流
  • 4篇大暴雨
  • 3篇低空
  • 3篇低空急流
  • 3篇热带
  • 3篇后汛期
  • 3篇环流特征
  • 3篇降水
  • 2篇释用
  • 2篇水汽
  • 2篇水汽输送
  • 2篇台风
  • 2篇气候
  • 2篇气旋
  • 2篇秋季
  • 2篇热带气旋

机构

  • 15篇海南省气象台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16篇符式红
  • 6篇冯文
  • 6篇陈有龙
  • 4篇赵付竹
  • 3篇吴俞
  • 3篇杨仁勇
  • 2篇李勋
  • 2篇郑艳
  • 2篇郑艳
  • 1篇俞小鼎
  • 1篇王秀明
  • 1篇郭冬艳
  • 1篇许向春
  • 1篇肖潺
  • 1篇寿绍文
  • 1篇林建兴
  • 1篇钟青
  • 1篇陈红
  • 1篇刘丽君
  • 1篇吴春娃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2011年全...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形成机理研究
冯文符式红吴俞赵付竹许向春林建兴刘丽君
该项目围绕秋季特大暴雨发生的气候环流特征,近41年秋季特大暴雨的合成场环流特征,极端强降水个例的对比分析,不同强弱形势下秋季强降水的差异性对比等方面展开研究,对其中尺度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进行深入的、定量化的解释,并进一步...
关键词:
海南岛冰雹天气中尺度特征分析
郑艳符式红吴春娃李玉梅李勋陈有龙
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海南岛冰雹日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槽(南支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地面影响系统主要有锋面、西南低压槽、中尺度辐合(切变)线等;西南低压槽控制下的冰雹海陆风辐合线是其主要的中尺度触发系统,而冷空气...
关键词:
关键词:冰雹天气
超强台风“鲇鱼”(1013)西行北翘路径研究
李勋陈红杨仁勇郭冬艳陈有龙李凡李云艳符式红
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出现西行北翘路径,易造成路径预报失败.2010年底,海南省气象台从业务需要出发,组织申报中国气象局2011年度预报员专项项目,《超强台风"鲇鱼"(1013)西行北翘路径研究》通过国家气象局专家评审被立项...
关键词:
关键词:台风预报热带气旋
秋冬季远距离台风海南岛暴雨特征及概念模型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对1960-2013年在越南登陆或登陆前停编后海南岛出现暴雨的秋冬季台风历史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台风中有47%是南海台风,台风登陆越南或在登陆前停编时的纬度介于11.3°N-20.6°N之间,其中15.0°N-15.9°N最多(23.5%),而19.0°N-19.9°N没有满足条件的台风;秋冬季暴雨出现的主要时段为9月下旬-10月下旬,其中10月中旬暴雨日最多(23.8%);秋冬季暴雨落区集中在海南岛东部、中部和北部内陆地区,琼中县最多(12.7%),西部沿海地区明显偏少;秋冬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热带低值系统(台风或低压环流)、东路或西路冷空气;低空急流和暴雨落区密切相关,暴雨区一般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和切变线南侧;海南岛东北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东中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至海南岛北部;西南部暴雨东南东风低空急流位于海南岛北部,同时南海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西北部暴雨两广南部有东北东风低空急流;全岛性暴雨两广南部至南海中部为广阔的偏东风低空急流区。
郑艳符式红赵付竹
关键词:远距离台风
用T213产品动力过程相似释用法制作暴雨预报
数值预报发展至今,已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从传统的天气分析预报转向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我国的T213中期数值预报系统从2002年投入业务应用至今已经稳定运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广...
杨仁勇陈有龙符式红
关键词:暴雨预报数值预报系统
文献传递
对多普勒雷达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的构造与实例检验被引量:12
2012年
本文构造了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对多普勒雷达回波进行外推。因为线性交叉相关算法仅根据两个时次的回波外推下一时次的回波分布,且对于单个外推回波单元是线性变化的;而基于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考虑了多时刻回波的演变过程、回波的移向和移速以及回波在移动过程中的形变,都具有非线性特征,与实际情况更为符合。本文利用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和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分别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回波外推,通过比较发现,利用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方法所推得的回波分布与实况更为接近;利用Z-I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基于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方法的降水评分。与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外推相比,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所得的回波移动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且1小时累积降水预报效果也较好,因此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在临近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符式红钟青寿绍文
关键词:雷达回波
近10年海南岛后汛期特大暴雨环流配置及其异常特征被引量:23
2015年
通过对2000年10月11—14日、2008年10月12—14日和2010年10月1—8日3次持续性特大暴雨典型个例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近10年来后汛期特大暴雨的环流配置和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后汛期特大暴雨个例的天气系统配置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在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位于南海北部上空,高层存在稳定的辐散区。在对流层中、低层,热带低值系统、中纬槽后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海北部地区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气压梯度加大,海南岛上空锋区结构建立,涡旋增强和维持,同时诱发偏东低空急流;南海北部存在强盛的偏东风低空急流是后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中最显著的强信号,其由热带低值系统东北侧的东南风,冷高压前缘的东北风和副热带高压南缘的偏东风汇合而成。最强降水发生前急流核的变化呈现出自东向西移动,高度逐日上升,风速脉动剧烈三个明显的特征。后汛期特大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相对气候同期平均态的异常特征也很显著:北半球亚洲区内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活跃,南海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南撤速度缓慢,比常年平均异常偏北偏强。南亚高压的位置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东偏南,东亚中纬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也比常年明显偏强。异常偏强的天气系统配置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
冯文符式红赵付竹
关键词:后汛期特大暴雨季风槽
相似环流背景下海南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2016年6月5日和6日海南岛处在类似的环流背景下,5日海南出现了大范围8级以上阵风且伴有EF2级龙卷,而次日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为了研究两日产生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原因,基于常规地面-高空观测、海南逐10 min的地面加密观测、海口多普勒雷达观测、NCEP-GFS 0.5°×0.5°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日整层大气相对较干(可降水量为49 mm)且中层干层尤为清晰(700—500 hPa平均相对湿度41%),925—700 hPa温度垂直递减率为7.25℃/km,有利于产生强下沉气流及冷池形成,从而产生雷暴大风天气,而6日气层高湿,可降水量为60 mm,环境风弱,风暴移速慢,有利于产生强降水;(2)两日均属于弱的环境背景气流下的对流,相对而言,5日0—3 km风垂直切变均较6日大,有利于形成飑线;(3)结构分析表明5日对流风暴伴有较强阵风出流,较强的风垂直切变加之多个单体阵风出流合并抬升下,产生了持续1.5 h的飑线,并出现了弓形回波,而6日为低质心一般单体且阵风出流相对弱,尽管多个单体合并成了准线性的风暴,其持续时间亦与一般单体生命史相当;(4)5日对流抑制能量相对较大,需较强的地面辐合抬升和午后强烈升温触发雷暴,雷暴触发后强烈发展;6日对流抑制能量近乎为0,弱的海风锋辐合及热力作用均触发对流;(5)此次龙卷过程的风垂直切变与典型超级单体龙卷差异显著,产生龙卷的低层中气旋出现时间与龙卷发生时间仅差3 min,故提前预警龙卷的可能性极小。
符式红王秀明俞小鼎
关键词: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
2014年海南岛持续性异常高温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2014年海南省18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年5-6月海南省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强高温出现在中北部,与副热带高压和西南热低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2)低层水汽含量小,海南岛处于弱的水汽输送通量辐散区,有利出现晴热天气;(3)西南季风经过中南半岛长山山脉后,海南岛处于其背风波的下沉气流区,产生压缩增温效应,是这次高温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
符式红郑艳
关键词:异常高温副热带高压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海南岛18个市县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汛期降水分布形态与华南其他各区存在差异性,双峰结构不明显,随着暴雨级别的提高,暴雨日分布形态的单峰现象愈加显著,峰值出现在秋汛期内。秋汛期降水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性,尤其是10月上半月内,不同级别的降水逐候分布均出现了急剧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降水高值区出现在海南岛中-东部,整体均呈一致的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态势。9月中旬后,华南至南海北部地区处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天气尺度冷暖系统交汇激烈,高低空天气系统的有利配置导致区域性强降水频频出现在这一时期。其中,南海北部低空风场的走向和风速的差异,及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是10月上半月内降水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低空偏东强风带在南海北部的出现和逐候加强是秋汛期内最显著的环流特征。多个极端降水个例的环流分析也显示,强劲的低空急流是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中最显著的强信号,急流的存在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入和辐合抬升条件,是触发秋汛期极端降水的关键原因。秋汛期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通量值随季节的推进经历了偏南单中心-南北双中心-偏北单中心的演变。输送水汽的气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支流,澳大利亚-印尼一带的偏南越赤道气流,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特大暴雨发生期间,南亚高压的主体多位于南海北部,相对气候平均态而言,东亚西风槽偏强,副高偏北偏强,偏东低空急流强劲,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冯文周玲丽肖潺符式红
关键词:降水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