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卉
-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心力衰竭的规范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规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慢性心衰患者176例,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其治疗方法、治疗结果、不良反应、随访1年后病情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LiHFe)。结果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出院后1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均得到有效控制;规范治疗前LiHFe得分高于随访1年后(P<0.05)。结论规范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能提高临床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 罗卉
- 关键词:心力衰竭
- 运动平板对冠心病诊断作用分析
- 2011年
- 目的:评估运动平板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症状疑诊冠心病的病例128例,每例患者均间隔2周做运动平板及冠脉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运动平板试验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69.5%,准确性为70.1%,且病变范围越大,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越高。结论:运动平板是一项诊断冠心病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综合其临床表现和高危因素综合诊断可提高确诊率。
- 邹兰周芸玲张清云唐杰罗卉罗佳
- 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冠脉CT冠心病
- 房颤患者病因或相关因素探讨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住院房颠患者的病因或相关因素的治疗方式和特点,包括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住院的120例房颤患者采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和统计。结果:房颤病因构成依次是冠心病43.2%、高血压20.8%、风心病14.4%、肺心病8.8%,甲亢性心脏病5.6%,特发性房颓4.0%,心肌病2.4%。先心病0.8%。结论:房颤病因中冠心病和高血压占主要地位,应积极控制从而减少或延缓房颤的发生、发展。
- 罗卉周芸玲张清云唐杰邹兰罗佳
-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因冠心病高血压
-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4年2月在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416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3 850例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的IDH患者作为IDH组,另选取同期在三家医院体检的3 000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随访12~70个月,随访截止至2015-02-28。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IM)、吸烟、饮酒、喜盐、锻炼、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及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及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IDH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HDL、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组患者男性比例、BMI、吸烟率、饮酒率、喜盐率、SBP、DBP、HR、TC、TG、LDL均高于对照组,锻炼率低于对照组(P〈0.05)。IDH组患者脑梗死、脑出血及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10%、0.52%、1.93%)高于对照组(0.50%、0.10%、0.80%)(P〈0.05);两组受试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对照组及IDH组分别为0.31%与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组患者脑梗死、脑出血及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52倍〔RR=2.52,95%CI(1.32,5.04)〕、1.54倍〔RR=1.54,95%CI(1.14,2.58)〕、1.51倍〔RR=1.51,95%CI(1.20,2.63)〕;〈60岁的IDH患者脑梗死、脑出血及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49倍〔RR=1.49,95%CI(1.21,2.76)〕、1.32倍〔RR=1.32,95%CI(1.13,2.76)〕、1.18倍〔RR=1.18,95%CI(1.04,3.24)〕;≥60岁的IDH患者的脑梗死、脑出血及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98倍〔RR=2.98,95%CI(1.64,4.95)〕、4.32倍〔RR=4.32,95%CI(2.76,7.33)�
- 张清云周芸玲胡伟胡立禄邹兰肖莲罗卉
- 关键词:舒张期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出血
- 新发心肌梗死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发心肌梗死与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4年12月于四川省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0例(AMI组),其中男性166例,女性114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6.39±12.93)岁。同时选取在心内科住院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55.10±14.41)岁。所有心肌梗死患者于6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相关梗死血管,结合心电图表现,分为单病灶组(178例)和多病灶组(102例)。所有入选者检测血清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同时测定胸痛发作后12 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MI组血清尿酸为(352.18±65.20)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01.37±72.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病灶组比较,多病灶组血清尿酸[(322.17±69.40)mmol/L vs.(374.38±54.39)mmol/L]、CK-MB[(40.32±18.41)U/L vs.(75.50±20.27)U/L]、LVEDD[(47.53±6.39)mm vs.(54.30±5.13)mm]升高,LVEF[(61.27±7.18)%vs.(41.94±8.54)%]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尿酸与CK-MB呈正相关(r=0.589,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05,P〈0.05),与LVEDD无相关性(P〉0.05)。结论新发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同时血清尿酸水平越高心功能越差,心肌损伤越严重。
- 张清云周芸玲罗迦邹兰罗卉肖莲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尿酸心功能
- 醛固酮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62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3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口服用药。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和心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V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V明显下降、E/A明显升高,且治疗后研究组EV、AV和E/A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好(P<0.05)。结论:醛固酮拮抗剂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具有积极作用。
- 罗卉
- 关键词:醛固酮拮抗剂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 达比加群酯联合阿替洛尔对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AngⅡ/Rac1/STAT3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联合阿替洛尔对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Rac相关的蛋白质(Rac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5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达比加群酯组(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达比加群酯组基础上联合阿替洛尔片治疗),各75例。连续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ngⅡ、Rac1、STAT3水平、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因子水平,并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联合治疗组AngⅡ[(95.85±11.67)ng/L比(85.27±12.48) ng/L]、Rac1[(31.29±5.69)mol/L比(28.15±8.45) mol/L]、STAT3[(43.97±6.19) ng/L比(38.79±5.87) ng/L]、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率(H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酯组(96.00%比85.33%,P=0.02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644)。结论:达比加群酯联合阿替洛尔可调节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AngⅡ/Rac1/STAT3通路,改善心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效果显著。
- 罗卉
- 关键词:心房颤动阿替洛尔达比加群酯
-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房颤,A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3年4月四川省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25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其中男性193例,女性132例,年龄34~86岁。按照其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117例)及窦性心律组(208例)。按照AF患者疾病类型进行再次分组,分为A组(65例)及B组(52例),分别为阵发性房颤及持续性房颤。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浆BNP水平以及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LVPWT)。结果 三组患者随着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血浆BNP水平也随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窦性心律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同时B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患者LVEDD、LAD显著高于A组和窦性心律组,A组和B组患者LVPWT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BNP水平与LVEDD、LVPWT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585(P均<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AF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心功能越差其水平升高越明显,且血浆BNP水平越高左室结构改变越明显。
- 张清云周芸玲唐杰邹兰罗卉肖莲任宗明牛艳丽
- 关键词:脑钠肽慢性心力衰竭房颤持续性房颤
- K^(+)通道阻滞剂尼非卡兰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HRV的疗效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究K^(+)通道阻滞剂尼非卡兰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124例,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联合治疗组(在美托洛尔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非卡兰注射液治疗),各62例。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化、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结果:与美托洛尔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心功能显著改善,炎症相关指标显著降低,HRV指标:24h相邻RR间差>50ms百分数(PNN50)[(14.92±5.22)%比(28.71±6.25)%]、24h内每5min 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ANN)[(80.52±16.23)ms比(98.35±20.15)ms]、24h相邻RR差值均方根(rMSSD)[(29.61±7.46)ms比(40.56±8.53)ms]、24h内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90.50±18.52)ms比(103.95±21.67)ms]均显著提高(P均=0.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美托洛尔组(98.39%比83.87%,P=0.040)。结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尼非卡兰、酒石酸美托洛尔可显著改善心率变异性及炎症状态,提高心功能。
- 罗卉
- 关键词:心率钾通道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