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
- 作品数:42 被引量:145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2~3岁孤独症儿童杏仁核-梭状回环路的磁共振研究
- 目的在孤独症中,梭状回所介导的面孔加工异常被认为与杏仁核所介导的面孔知觉受损密切相关,且杏仁核-梭状回环路的异常在孤独症成人中已被证实。由于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3岁前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为了探讨这个环路与孤独症起病的关系,...
- 梁凤晶张久平柯晓燕肖朝勇肖婷肖湘肖舟邹冰沈继英邱婷方慧储康康
- 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抑制功能的脑近红外成像研究
- 苏艳丽潘恒足杭跃跃洪珊珊杨宏宇储康康肖婷邹冰柯晓燕
-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胼胝体纤维结构的2年随访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随访观察2至5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胼胝体纤维结构的异常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门诊就诊且诊断为ASD的患儿(2~3岁)作为ASD组,同期同门诊年龄、性别、智商匹配的诊断为发育迟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应用基于感兴趣区的方法获得两组胼胝体及各亚区的特征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径向弥散率(RD)和轴向弥散率(AD)值,且完成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评估以及孤独症疗效评估量表(ATEC)填写,并于2年后(4~5岁)随访,再次进行DTI扫描和ADI-R与ATEC的填写。对ASD组随访前后特征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ASD组和发育迟缓组特征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ASD组患儿胼胝体及各亚区FA值与ADI-R及ATEC评定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ASD组40例,对照组31例。在随访过程中,ASD组患儿失访4例,对照组患儿失访5例。ASD组2年随访前后比较发现:总胼胝体FA值升高(0.499 55±0.027 59比0.505 83±0.086 64,t=4.88,P〈0.05),MD、RD、AD值降低(0.000 89±0.000 03比0.000 81±0.000 14、0.000 61±0.000 04比0.000 55±0.000 09、0.001 43±0.000 03比0.001 38±0.000 03,t=9.31、7.90、8.66,P均〈0.05);胼胝体膝部FA、AD值升高,MD、RD值降低(t=5.59、8.48、12.67、11.28,P均〈0.05);胼胝体体部FA、RD值升高,MD、AD值降低(t=5.46、8.48、8.08、6.22,P均〈0.05);胼胝体压部MD、RD、AD值降低(t=6.81、4.44、5.51,P均〈0.05)。2~3岁时,ASD组与对照组胼胝体及各个亚区的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SD组总胼胝体及胼胝体压部AD值高(0.001 43±0.000 03比0.001 40±0.000 04
- 常琛仇娜娜肖婷肖湘储康康李赟武巧荣方慧柯晓燕
-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弥散张量成像随访研究胼胝体
- 一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所述干预方法包括轻症幼童患者干预方法、重症幼童患者干预方法、轻症较大儿童轻症患者干预方法和重症较大儿童轻症患者干预方法。本发明干预方法通过将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进行年龄区分,...
- 肖湘封敏柯晓燕肖婷付俊俐
- 文献传递
- 2~3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尾状核体积与重复刻板行为
- 引言: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s)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重复刻板行为(repetitive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s)是其核心症状...
- 邱婷张久平柯晓燕肖舟肖湘梁凤晶肖婷肖朝勇邹冰方慧储康康
- 儿童心理发展相关行为的评定及生物学标记
- 柯晓燕邓慧华陆祖宏贾月明池霞肖婷储康康肖湘张久平
- 该项目属于医学科技领域的临床基础研究。临床常用的儿童行为评估方法多为量表评定,主观性强、一致性差是该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该研究团队立足于儿童心理行为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对正常或孤独症儿童情绪相关的行为学评估方法以及生物学...
- 关键词:
- 关键词:儿童心理发展生物学标记物神经影像学
- 孤独谱系障碍2~3岁患儿杏仁核体积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分析2~3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与发育障碍儿童杏仁核体积的差异,并对ASD儿童杏仁核体积与社会情绪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46例ASD儿童(ASD组)和39例年龄、性别、发育商与之匹配的发育障碍儿童(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扫描,手工勾画杏仁核,比较两组杏仁核体积的差异,利用婴幼儿沟通及象征性行为发展量表(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Behavior Scales Developmental Profile,CSBS-DP)评估患儿的社会交流能力,分析杏仁核体积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3岁ASD儿童双侧杏仁核体积明显增大[左侧:(0.83 ±0.15) cm^3与(0.72±0.13) cm^3,t=3.55,P=0.001;右侧:(0.86±0.15)cm^3与(0.77±0.12) cm^3,t =2.83,P=0.006];在控制年龄和发育商后,ASD组儿童左侧杏仁核体积与社交领域中的手势项目(r=-0.331,P=0.042)及象征性行为领域中的游戏技巧项目均呈负相关(r=-0.333,P=0.041).结论 2~3岁的ASD儿童存在杏仁核体积增大,可能与患儿的社会情绪功能受损有关.
- 梁凤晶肖湘肖婷肖朝勇刘文肖舟柴学邹冰沈继英邱婷柯晓燕
-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杏仁核磁共振波谱学
- 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和婴幼儿孤独症量表-23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中的临床适应性比较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比较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和婴幼儿孤独症量表-23(CHAT-23)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筛查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分别采用M-CHAT和CHAT-23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ASD诊断标准的54例18~30月龄的患儿(ASD组)及54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①ASD组:M-CHAT筛查阳性53例,阴性1例;CHAT-23筛查阳性50例,阴性4例;②对照组:M-CHAT筛查阳性3例,阴性51例;CHAT-23筛查阳性2例,阴性52例。ASD组M-CHAT与CHAT-23筛查灵敏度分别为98.1%及92.6%,特异度分别为94.4%及96.3%,两量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HAT与CHAT-23筛查阳性率在18~24个月和25~30个月两个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M-CHAT和CHAT-23进行ASD早期筛查均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适合用于18~30个月龄的儿童。
- 邱婷卫雅蓉肖婷王丽珍柯晓燕
-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
- 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抑制功能的脑近红外成像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是否存在抑制功能缺陷。方法:运用反应/不反应任务对33名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男性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和19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抑制功能测试,同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测量并比较两组儿童在执行抑制任务时大脑前额叶的含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在执行不反应任务中的误按数[(6.03±4.82)vs.(2.84±1.61)]及平均反应时[(564.55±124.90)msvs.(473.63±45.63)ms]均高于对照组(P<0.05)。控制智商因素后,两组的平均反应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NIRS显示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执行抑制任务时的右侧前额叶含氧血红蛋白激活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0.34±0.45)10-2×a.uvs.(0.15±0.69)10-2×a.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存在抑制功能缺陷。
- 苏艳丽柯晓燕潘恒足杨宏宇洪珊珊杭跃跃肖婷储康康
- 关键词:儿童前额叶病例对照研究
- 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与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临床应用比较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比较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与婴幼儿孤独症量表(CHAT)在广泛性发育障碍(PDDs)儿童的早期筛查中的适用性。方法:对69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TR)诊断标准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PDDs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32名其他发育障碍儿童(对照组),同时运用M-CHAT和CHAT对被试进行临床评估,比较两种工具在临床筛查时的差异。结果:M-CHAT的灵敏度高于CHAT(0.99 vs.0.81,P<0.01);而特异度则低于CHAT(0.16 vs.0.51,P<0.01)。两种工具筛查阳性人数和阴性人数不一致[(95/6)vs.(72/29),P<0.05]。年龄分层比较,在24月以下儿童中M-CHAT阳性数(17/0)和CHAT阳性数(15/2)均与临床诊断(12/5)一致;在36月以上儿童中,M-CHAT阳性数(6/1)和CHAT阳性数(3/4)均与临床诊断(6/1)一致,总体一致率为0.71(P>0.05),两种工具筛查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4~36月年龄组儿童中,M-CHAT阳性数比临床诊断高[(72/5)vs.(51/26),P<0.05],M-CHAT与CHAT阳性数比临床诊断高[(72/5)vs.(54/23),P<0.05)],而CHAT阳性数与临床诊断一致率为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较婴幼儿孤独症量表灵敏度高,更适于正常人群的筛查;而婴幼儿孤独症量表运用在儿童发育障碍门诊时,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高。
- 沈继英肖婷肖湘肖舟邹冰梁凤晶邱婷王晨阳王民洁柯晓燕
- 关键词:广泛性发育障碍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