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馨月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地形
  • 1篇地形特征
  • 1篇地质公园
  • 1篇仪式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分布
  • 1篇人类学
  • 1篇山地村落
  • 1篇贫困生
  • 1篇贫困生认定
  • 1篇人-地关系
  • 1篇主题
  • 1篇西方人类学
  • 1篇夏季
  • 1篇流动性
  • 1篇旅游
  • 1篇节奏
  • 1篇科普旅游
  • 1篇化石
  • 1篇化石群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4篇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胡馨月
  • 4篇胡馨月
  • 1篇周秋文
  • 1篇杨建红
  • 1篇周旭
  • 1篇张丽君
  • 1篇钟九生
  • 1篇罗娅
  • 1篇胡馨月

传媒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方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题与启示被引量:1
2021年
“时间”作为人类文化事实的概念之一,其问题具有多面性,以涂尔干为代表的西方人类学者对“时间”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范式,时间作为集体秩序的根本,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自然、社会、个体三者的时间融合关系,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具体主题具有多种表现:时间的社会性、功能、结构、神圣、仪式、权力化和法则、认知等,并在民族志的书写中呈现出不同的经验实践,其中,社会形态周期性的节奏变化是理解社会秩序的关键,因此“流动性”成为当代理解“时空”联结的节点。
胡馨月
关键词:人类学节奏流动性
贵州高原山区正负地形特征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正负地形可通过源汇过程对水、土资源进行再分配,影响山区的人口分布。获取正负地形数据,运用6个指标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贵州高原山区正负地形特征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贵州高原山区的正负地形结构异质性明显。蚕食度、深切度、平均粗糙度比、形状指标、匀度指数、破碎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71m、1.01、3.40、325和3.34,表明正地形被负地形蚕食明显、切入深度大,正、负地形的粗糙度基本相当,正负地形景观斑块呈现形状不规则、面积不均匀的破碎状态。6个正负地形指标中,匀度指数的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为90.43%;平均粗糙度比的变异性最小,变异系数为1.06%;②贵州高原山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性突出。人口累积达到40%时,累积面积百分比为14%;人口累积达到80%时,累积面积百分比约为50%;③6个正负地形指标中,蚕食度和深切度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蚕食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深切度与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为研究地形条件的人口影响提供补充,并为贵州高原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和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罗娅杨建红周秋文周旭钟九生胡馨月胡馨月
关键词:人口分布人-地关系
基于SWOT-AHP模型的化石类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被引量:15
2020年
采用SWOT-AHP模型对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威胁进行分析,探究化石类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的不足以及今后开发的侧重点。分析发现: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资源、周边旅游业发展、政策、科普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客源市场等指标综合权重分别为0.5104、0.0605、0.0296、0.0719、0.0509、0.0488,在未来科普旅游开发中应采取"优势—威胁"发展战略。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开发差异性科普旅游产品、打造优质科普基地、推进申遗或申世工作、打造古生物品牌、多维度解说等建议,以期探索一种适用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开发思路,为化石类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吴宇辉肖时珍胡馨月胡馨月
关键词:科普旅游
高校贫困生认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力度和覆盖面的加大,出现了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与否的界定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包含了太多的因素,而当前我国高校原有的认定方法主要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一定...
胡馨月
关键词:贫困生
结构与法则:西南山地村落社会节奏的人类学研究
2023年
17世纪以降,学界对“个体”与“集体”关系进行了反思,受其影响,涂尔干学派将“社会节奏”作为社会形态研究的重要概念纳入“时间”的讨论范畴。至20世纪90年代后,列斐伏尔基于“时-空”的再研究认为“节奏”是事物的基本属性。西南山区水族的时间经验的人类学考察说明当地社会节奏出现三重关系,社会节奏的来源不能简单归结于涂尔干学派提出的“个体性”与“集体性”转换,亦非列斐伏尔从“个体”提出“节奏”是“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社会节奏中存在结构,以致呈现出多重的时间表征,社会集体性需要对社会组织的纵向法则与横向法则进行剖析,不同时间法则耦合才是社会节奏的根本来源,并厘清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节奏与国家节奏的内生性联系。现代流动性影响下,时间作为社会组织基础法则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胡馨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