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婴儿
  • 3篇外营养
  • 3篇肠外
  • 3篇肠外营养
  • 2篇新生儿
  • 2篇周围静脉
  • 2篇静脉
  • 1篇新生儿重症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医护
  • 1篇医护人员
  • 1篇营养液
  • 1篇营养支持
  • 1篇针刺伤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葡萄球菌
  • 1篇球菌
  • 1篇全营养混合液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6篇葛银萍
  • 3篇章赛春
  • 3篇张聪
  • 3篇李民驹
  • 2篇孙伟
  • 2篇吕华
  • 2篇顾美虹
  • 1篇沈华琴
  • 1篇杨琴

传媒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营养...
  • 1篇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生儿、婴儿和儿童兼用的周围静脉全营养混合液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介绍一种新生儿、婴儿和儿童兼用的周围静脉全营养混合液(totalnutrientadmixture,TNA)配方。方法将葡萄糖、电解质、7%凡命(18-氨基酸)、20%脂肪乳剂和维生素等配制成一种可兼用于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TNA,脂肪供热占非蛋白热量之45%,含总热量271kJ/100ml,用量按小儿液体生理日需量公式计算。对TNA的理化性状、稳定性和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新生儿、婴儿、儿童各10例临床应用一周,观察有关副作用和血浆蛋白变化。结果TNA在22℃室温下放置24h无理化性状变化。临床应用并发轻度静脉炎2例(2/30),血清甘油三酯一过性增高1例(1/30),无其他代谢并发症。血浆前白蛋白明显增高。结论本配方TNA计算简便,应用安全,可用于各年龄组小儿的短期全肠外或部分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李民驹张聪章赛春葛银萍
关键词:新生儿婴儿周围静脉全营养混合液肠外营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至2017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了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医院感染发展趋势,为今后儿童专科医院NICU医院感染防控的方向和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至2017年NICU医院感染监测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法。结果5年来医院感染率有差异,例次感染率为7.02%~17.55%,日感染率为3.97‰~10.09‰,呈现逐年下降趋势(Z=3.12、3.78,均P<0.01)。感染分布前5位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47.79%(281/588)]、败血症[30.78%(181/58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54%(62/58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08%(24/588)]和胃肠道感染[2.89%(17/588)],下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有逐年下降趋势,败血症、神经系统、皮肤黏膜感染占比有上升趋势。病原微生物分布为革兰阴性菌[63.03%(382/606)]、革兰阳性菌[28.22%(171/606)]、真菌[5.28%(32/606)]、病毒[3.47%(21/606)]。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真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病毒主要是轮状病毒、合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轮状病毒有逐年下降趋势,表皮葡萄球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有上升趋势。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结论儿童医院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变化大,易出现感染聚集或暴发;败血症的感染率逐年增高,表皮葡萄球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在增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有上升趋势,今后在防控上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吕华孙伟顾美虹葛银萍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胃肠道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呼吸道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
小儿胃肠道术后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小儿胃肠道术后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方法 :将葡萄糖、电解质、7%凡命(17-氨基酸 )、2 0 %脂肪乳剂和维生素等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 ,年龄 7d至 7岁的胃肠道手术后患儿 4 0例分为两组 ,肠外营养组行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 7d,观察有无副作用和治疗前后血浆蛋白、氨基酸谱变化 ,并与应用一般输液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肠外营养组并发轻度静脉炎和血甘油三酯一过性增高各 1例 ,无其他代谢并发症。血浆前白蛋白增高 ,血清氨基酸谱明显好转。结论 :小儿胃肠道术后用全营养混合液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较安全、简便 ,可迅速改善患儿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 ,有利于术后康复。
李民驹张聪章赛春葛银萍
关键词:胃肠外营养静脉围手术期
小儿全合一肠外营养液的配制和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介绍一种新生儿、婴儿和儿童兼用的全合一肠外营养液。 方法 将葡萄糖、电解质、7%凡命 (17-氨基酸 )、20%脂肪乳剂和维生素等配制成可兼用于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全合一肠外营养液 ,脂肪供热占非蛋白热量的45% ,总热量247kJ(60kcal)/100ml,用量按小儿液体生理日需量公式计算。研究其理化性状和稳定性 ,并对新生儿、婴儿和儿童各10例临床应用1周 ,观察副作用和血浆蛋白变化。结果 该全合一液在22℃室温下放置24h无理化性状变化。临床应用并发轻度静脉炎2例 (2/30) ,血甘油三酯一过性增高1例 (1/30) ,无其他代谢并发症。血浆前白蛋白明显增高 (P<0.05)。结论 本配方全合一肠外营养液计算简便 ,使用安全 。
李民驹张聪章赛春葛银萍
关键词:肠外营养婴儿儿童营养液
某三甲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针刺伤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某三甲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针刺伤情况,为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某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针刺伤资料,对针刺伤暴露医务人员、发生地点、操作环节、锐器种类、受伤部位和暴露后处置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17年该院医护人员主动上报针刺伤425例次,其中护士378例次,占88.94%;医生47例次,占11.06%。工作年限1~5年医务人员针刺伤暴露223例次,占52.47%。针刺伤主要发生在与患儿接触操作时,有259例次,占60.94%。护士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有281例次,占74.33%;医生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手术室,有28例次,占59.57%。引起针刺伤的锐器主要为头皮针,有228例次,占53.65%。针刺伤损伤部位以手部最多,有411例次,占96.71%。针刺伤发生后,暴露医务人员均立即按照正确流程进行初步处理,未出现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结论该儿童医院低年资医护人员是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群体,多发生在与患儿接触操作过程中,头皮针是儿科针刺伤最常见的锐器。
吕华顾美虹孙伟葛银萍
关键词:针刺伤医护人员安全防护
经肛门心型吻合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被引量:4
2007年
沈华琴杨琴葛银萍
关键词: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