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春先

作品数:111 被引量:345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3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飞虱
  • 16篇白背飞虱
  • 15篇水稻
  • 15篇捕食
  • 10篇饲养
  • 9篇稻飞虱
  • 9篇迁飞
  • 9篇繁殖
  • 9篇捕食螨
  • 8篇叶螨
  • 8篇种群
  • 8篇飞蝗
  • 8篇虫源
  • 7篇玉米
  • 7篇西藏飞蝗
  • 6篇稻纵卷叶螟
  • 6篇粘虫
  • 6篇粘虫板
  • 6篇纵卷叶螟
  • 6篇瘟病

机构

  • 108篇四川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四川省农业厅
  • 9篇四川省农业农...
  • 2篇信阳农业高等...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米易县农牧局
  • 1篇犍为县农业局
  • 1篇成都飞机工业...
  • 1篇成都比昂科技...
  • 1篇四川省农业厅...

作者

  • 109篇蒋春先
  • 76篇李庆
  • 60篇王海建
  • 50篇杨群芳
  • 11篇程登发
  • 11篇张云慧
  • 10篇龚国淑
  • 10篇陈华保
  • 10篇张敏
  • 9篇齐会会
  • 8篇邱小燕
  • 8篇杨春平
  • 8篇李沛利
  • 8篇常小丽
  • 7篇封传红
  • 6篇周苗苗
  • 6篇武俊杰
  • 6篇蒋素容
  • 5篇马利
  • 4篇杨秀丽

传媒

  • 11篇植物保护学报
  • 8篇植物保护
  • 7篇中国生物防治...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生态学报
  • 4篇昆虫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大豆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植保导刊
  • 2篇植物医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7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9篇2020
  • 1篇2019
  • 13篇2018
  • 8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8篇2014
  • 9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解决了现有实验室饲养稻飞虱的装置操作方法繁琐、工作量大、成本高、不方便转移、不方便更换水稻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装置饲养稻飞虱难以控制虫龄、存活率低、繁殖力下降的问题。本...
李庆黄源刘冲蒋春先杨群芳王海建许恺凡周贵平
文献传递
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地及降落机制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2010年云南富宁县早期3次灯下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迁飞高峰期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5月上旬开始大规模迁入,迁入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2 000m高度轨迹能有效的模拟白背飞虱迁入途径。【结论】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缅甸中部,部分来自泰国北部和越南北部。偏南及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风向切变、低温屏障及降雨是迫使白背飞虱大规模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蒋春先韦加贵张云慧李庆程登发
关键词:白背飞虱
几种辣椒品种次生物质与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为探讨辣椒品种次生物质与抗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关系,以叶片危害指数为抗性评价指标,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6个辣椒品种在侧多食跗线螨取食前后辣椒碱、多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接螨前和接螨后7 d,未在辣椒叶片中检测到辣椒碱;接螨后14 d和21 d,叶片辣椒碱含量上升,但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接螨前辣椒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与接螨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0和-0.8714。与接螨前相比,接螨后7 d,抗性品种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显著上升,而非抗性品种则显著下降;接螨后14 d和21 d,酚类含量开始下降;接螨后7、14和21 d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平均上升率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6和-0.9133。表明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表现出组成和诱导抗性2种机制,辣椒品种多酚和单宁含量与抗性大小呈正相关。
李庆何叶杨群芳蒋春先王海建蒋素容
关键词:侧多食跗线螨辣椒次生物质抗性
嫩绿板与性信息素的组合装置对水稻“两迁”害虫同步监测效果评价
2023年
2020—2021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试验研究了基于嫩绿粘虫板与性信息素的2种组合装置对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以期为水稻“两迁”害虫的监测提供新手段。结果表明,嫩绿板性诱装置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较好,诱捕量与常用的飞蛾型性诱捕器、船型性诱捕器相当。嫩绿板性诱装置和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均能实现对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的同步监测,成虫诱捕动态与田间赶蛾、拍查结果基本一致。2种装置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有利于减轻监测工作劳动强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曾伟陈庆华蒋春先张梅何忠勤周伦姜雷张金锋
关键词:性信息素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
重要捕食性天敌加州新小绥螨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2年
为全面客观呈现国内外加州新小绥螨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当前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开展了加州新小绥螨文献计量学研究.国内外有关加州新小绥螨的研究报道总体呈增长趋势.虽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外均形成了多个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国内外研究内容相似,但侧重不同,主要研究内容为加州新小绥螨捕食能力、环境因素对加州新小绥螨影响、田间应用技术、人工替代食物饲养、药剂安全性评价、三级营养关系等.在药剂安全性评价及田间应用技术方面,国外相关研究更加深入.未来我国加州新小绥螨研究可从人工饲料、三级营养关系、抗药性及抗性机理等方面深入开展.
张智慧蒋春先李庆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4.8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白背飞虱始见期为5月6日,共有8个迁飞高峰,迁入峰为5月7-10日、6月4-18日、6月27日-7月11日、8月9-11日,8月27日-9月7日,迁出峰为7月17-18日,8月3-5日,10月8日。(2)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混合发生,单季中稻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3)2011年5月上旬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大规模迁入虫源来自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水是迫使白背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8月初从本地迁出的白背飞虱随西南气流北上到达湖南西部和北部稻区,10月份迁出的白背飞虱随东北气流南下到达广西的柳州市。
武俊杰蒋春先张云慧齐会会李庆程登发
关键词:白背飞虱迁飞
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 hartigii)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4年
研究了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hartigii )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哈氏虫道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均以PDA为最佳培养基,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为碳源、KNO3为氮源最佳,产孢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最佳。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0℃和20~30℃,最适温均为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 min,适宜pH为5.0~6.0。分生孢子在水中不萌发。
杨群芳李庆蒋春先王海建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用于监测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的诱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测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的诱测装置,它包含悬挂固定框(2),该悬挂固定框(2)的顶部安装有挡板(1),其底部固定有第一连接杆(5),所述第一连接杆(5)的底部设置有与其套接并通过调节旋钮(...
蒋春先曾伟李庆赵其江王海建王居友杨群芳
文献传递
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评价被引量:4
2014年
在室内28℃条件下,采用离体叶片饲养,建立实验种群生殖力表的方法,评价了8个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抗生性。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在玉米不同自交系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自交系‘H1014168’的朱砂叶螨,雌成螨存活率最低,8d后仅为10.7%,幼螨、若螨的平均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2.65d和4.23d,内禀增长力(rm)最小,为0.205 4。而取食‘H1019005’和‘H1014603-1’的雌成螨8d后存活率达85.2%和82.7%,幼螨、若螨平均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2.05d和2.67d及2.18d和3.34d,rm最大,为0.250 9和0.320 5。由此可知,8个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存在显著差异,‘H1014168’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较强,而‘H1014603-1’和‘H1019005’则较弱。
熊敏杨群芳黄玉碧李庆刘应红蒋春先王海建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朱砂叶螨繁殖力内禀增长力
4种寄主植物对圆粒短角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明确圆粒短角棒Ramulus rotundus适宜寄主植物。【方法】室内控温控湿条件下,用十里香、樱桃、月季和小麦4种植物饲养圆粒短角棒,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并组建生命表。【结果】圆粒短角棒取食4种植物均可完成世代发育,但寄主植物种类对其虫态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及种群参数影响明显。取食十里香的圆粒短角棒若虫总发育时间仅124.67 d,显著短于取食小麦的132.67 d;取食小麦的圆粒短角棒若虫期总存活率显著低于取食十里香和月季的个体;发育至成虫后,取食樱桃的圆粒短角棒雌成虫存在产卵高峰,其每雌总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达411粒,十里香处理组的雌成虫产卵期最长,达110 d。种群参数表显示,十里香处理组的圆粒短角棒种群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分别为0.0096 d^(-1)、1.0096 d^(-1)和5.2729,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结论】寄主植物种类是影响圆粒短角棒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圆粒短角棒取食十里香的生长发育及种群繁殖能力均优于取食其他3种寄主植物。试验结果为圆粒短角棒的室内繁育和野外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余思源赵山行蒋春先邓晓悦李庆张伟杨群芳王海建
关键词:寄主植物生物学特性生命表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