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冬水

作品数:25 被引量:199H指数:9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农地
  • 5篇农业
  • 5篇劳动力
  • 5篇城市
  • 4篇劳动力迁移
  • 4篇工业化
  • 4篇城市化
  • 3篇地方政府
  • 3篇政府
  • 3篇收入差距
  • 3篇转让权
  • 3篇经济绩效
  • 3篇绩效
  • 3篇城乡
  • 2篇地经
  • 2篇演化博弈
  • 2篇永佃制
  • 2篇中国农业
  • 2篇中国式
  • 2篇中国式分权

机构

  • 12篇湖南科技大学
  • 11篇中央财经大学
  • 4篇山东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3篇谢冬水
  • 5篇黄少安
  • 1篇李润平
  • 1篇周灵灵
  • 1篇单杨

传媒

  • 5篇财经研究
  • 2篇首都经济贸易...
  • 2篇中国经济问题
  • 2篇广东财经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经济理论与经...
  • 1篇财贸研究
  • 1篇当代财经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南开经济研究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党政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口增长与中国历史上土地经营制度演化——对明清时期土地经营制度演化的博弈解释被引量:3
2010年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经营方式很少受到制度性限制,土地经营制度的演变是人们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口与土地相对价格的变化是中国历史上土地经营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土地经营制度演化博弈模型说明,在未受人口压力扰动下,土地经营制度博弈存在多重均衡,人们选择哪一种土地经营制度依赖于其所处的初始条件;在人口增长的持续冲击下,定额租制是唯一的随机稳定均衡。处于随机稳定均衡状态的定额租制比其他制度安排更有效率。
谢冬水
关键词:土地经营制度演化博弈
合约形式、交易规模与经济绩效——对传统中国经济停滞的微观解释被引量:6
2014年
文章在关系型合约的框架下,通过一个简单的微观治理模型探讨了传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文章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主要依赖关系型合约维持社会经济的运行,而关系型合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则受经济交易规模的限制。在传统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经济交易规模较小时,关系型合约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它通过节省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交易规模的扩大,关系型合约的治理成本越来越高,依赖关系型合约难以有效调动资源和促成交易,导致经济陷入停滞。文章的结论为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参考。国家如何采取政策措施以推动合约治理从关系型合约向规则型合约转变,将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谢冬水
关键词:交易规模经济绩效
中国的人口城市化为什么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基于中国式分权的视角被引量:6
2016年
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同时考虑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中国式分权视角,对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现象进行解释。理论分析表明,在由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相互嵌入构成的中国式分权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改善政绩,具有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动机。利用2000年~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式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为了实现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中国需要对现行财税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机制进行相应改革。
谢冬水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中国式分权
国家行为、组织性质与经济绩效:中国农业集体化的政治经济学被引量:11
2013年
文章在"国家行为—组织性质—经济绩效"的理论范式下,通过一个国家行为模型探讨了中国农业集体化演进过程中的国家角色和制度逻辑。文章认为,农业集体化是国家为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汲取农业剩余以支持工业化而确立的农业产权制度安排。国家行为受到的竞争约束较小,使国家干预农民产权的权力增强,而农民谈判权力相对较弱,是导致农业集体化形成并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结论为当前政府在确定农业产权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如何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提供了参考。国家进一步放松对农民的产权限制,是未来中国农业经济绩效持续提高的动力源泉。
谢冬水黄少安
关键词:农业集体化经济绩效
明清时期经营式农业何以发展不足:一个人才配置模型
2011年
经营式农业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什么这种经营方式在明清时期会发展不足呢?本文在一个简单的人才配置模型中分析了这一问题。企业家才能的投入是经营式农业发展的关键,配置到经营式农业中的企业家资源缺失是经营式农业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环境为企业家向官僚阶层流动提供了激励,受官僚阶层高报酬的吸引,企业家们大都热衷于进入官僚阶层而无心从事农业经营。一个人才大量涌向官僚阶层而不是经营式农业的社会,抑制了发展经营式农业所需企业家才能的投入,经营式农业因此发展不足。
谢冬水
关键词:企业家
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为何不同:一个城市政府行为模型被引量:1
2014年
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进行非永久迁移,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基于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的中国式分权体制,构建一个城市政府行为模型探讨劳动力非永久迁移现象的决定过程和形成机制,得出结论:中国的劳动力迁移政策是由城市政府单方面制定的;在中国式分权体制的影响下,城市政府具有偏重劳动力非永久迁移而忽视劳动力永久迁移的制度激励。只有改变这种局面,才能实现劳动力从非永久迁移向永久迁移的转变,且这种转变既有利于推进人口城市化,也有利于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谢冬水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中国式分权城市政府城镇化
土地集中效应差异化假说——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时代土地集中效应比较被引量:8
2013年
土地兼并和集中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关系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是建立在阶级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本文重新检视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集中问题,并在对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土地集中效应差异化假说,说明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效应。本文旨在为推动我国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支持,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和处理现阶段土地流转和集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黄少安谢冬水
关键词:农业经济时代工业化市场经济
土地供给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城市化不平衡发展的视角被引量:26
2017年
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给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探讨了土地供给、城市化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在土地垄断供给机制下,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偏重空间城市化、忽视人口城市化的城市发展倾向。这一倾向推动了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但城市吸纳农业人口转为市民的能力相对不足,从而导致了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城市化不平衡发展使得农村居民无法有效向城市迁移定居,不能平等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本文利用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垄断更多的国有土地供给会显著加剧城市化不平衡发展程度,并通过城市化不平衡发展这一作用机制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要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推进土地供给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壁垒,加快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均衡发展进程。
谢冬水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地方政府竞争、土地垄断供给与城市化发展失衡被引量:28
2016年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的双重视角,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为地方政府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内在激励,而土地的政府垄断供给则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实施这种偏重空间城市化的行为提供了手段。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土地供给数量越多,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这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确实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推进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和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是实现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谢冬水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城市化发展失衡
农地转让权权能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劳动力转移中介机制的经验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完整的农地转让权是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该文通过构建带有农地转让权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型,利用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农地转让权权能不足、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潜在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种因素以及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之后,发现农地转让权权能不足显著扩大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劳动力流动则具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该文认为,劳动力转移是联系农地转让权权能不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中介机制,农地转让权权能不足通过抑制劳动力转移这一中介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转让权,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向城市转移定居。
谢冬水周灵灵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