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力哲

作品数:1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左翼
  • 5篇文学
  • 4篇民国
  • 3篇出版
  • 2篇新诗
  • 2篇左翼文坛
  • 2篇左翼文学
  • 2篇作家
  • 2篇作家作品
  • 2篇文坛
  • 1篇大众语
  • 1篇佃农
  • 1篇读解
  • 1篇新感觉
  • 1篇新感觉派
  • 1篇新诗研究
  • 1篇新四军
  • 1篇新文学
  • 1篇新小说
  • 1篇新月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四川大学
  • 1篇新南威尔士大...
  • 1篇澳大利亚新南...

作者

  • 15篇谢力哲

传媒

  • 2篇芒种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榆林学院学报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穆旦到纪弦:“现代性”的认知偏失与“民族性”的诗体缺位
2014年
现代主义诗歌在与西方异质文化碰撞中对"现代性"的某种理念认知的偏失导致了走向忽视中国化而过度西化的倾向,文章以穆旦和纪弦为例,讨论两者诗作中出现的现代性的认知偏失与民族性诗体的缺位,进而指出目前新诗仍然面临并须重视反拨现代性执迷与重拾民族化诗体建设的历史使命。
谢力哲
关键词:纪弦民族性
穆时英的创作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解析穆时英初登文坛时赢得"普罗小说中之白眉"的称誉和之后作为"新感觉派圣手"这两个表面上差异极大的称号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说明无论是"普罗"还是"新感觉"都是同一种先锋性在两类面貌上的呈现,"南北极"般的作风变异对穆时英来讲实际是自然过渡的结果。而这一个案的出现也为在文坛上还处在"混流"状态的普罗—左翼文学与新感觉主义两股潮流的"分流"提供了历史契机,反映出1930年代初期的一次由左翼文坛发起的对一时"混流"的新感觉派进行辨识、批判进而"分流"的过程。
谢力哲
关键词:穆时英普罗文学新感觉派
陈梦家新诗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4年
陈梦家(1911—1966)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身为诗人的生涯约有7年时间,尽管陈梦家的新诗创作历程相对短暂,但是他仍然是现代诗坛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
谢力哲
关键词:陈梦家新月诗派
民国商业出版与左翼文学潮流的兴起——兼以1930年代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转变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将1930年代左翼文学潮流的兴起置于"民国"这一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研究框架中,可以看到其与民国时期商业出版的经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此视角出发并结合相关史料,兼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转变为实例,探寻在与出版业广泛互动的条件下,一度风行文坛进而成为声势浩大"主潮"的左翼文学潮流的生成机制。
谢力哲
关键词:民国商业出版左翼文学
“西化”的过度与“化西”的失落——以穆旦诗歌为例
2013年
现代新诗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去中国化”与“非诗性”的倾向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以穆旦为例,可以从检讨他诗歌创作与理论中的过度“西化”与“化西”失落的缺陷中认识到,重拾新诗本体建设的历史命题才能走向完整与成熟。
谢力哲
关键词:穆旦诗歌现代新诗诗歌创作
左翼文学刊物非商业性出版运作的困境——以郑伯奇主编《新小说》为例
2015年
左翼作家郑伯奇主编《新小说》这一反映左翼刊物在非商业性出版运作中失利的具体事例与其同事赵家璧成熟的商业出版理念与方式呈现了鲜明的差异,同时也为左翼文学潮流与市场经济的出版运营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份反向的佐证。左翼刊物在文化市场上的生存传播并非纯粹依靠其政治标签,真正不可或缺的是其在商业出版领域的成功运作。只有从非商业性运作的困境中突围,实现左翼文化产品与出版市场在"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环节上的畅通,才能根本从物质层面保证左翼作品成为1930年代文艺的"主潮"。
谢力哲
关键词:《新小说》
1949年香港左翼文坛对“萧军批判”运动的宣传与讨论被引量:1
2017年
1949年香港左翼文坛对东北"萧军批判"运动进行了热烈的宣传与讨论,大致经历了前期的以转载、引述为主的宣传报导,中期的聂绀弩与林默涵关于批评态度是否"严刻"的争论和后期的传达上级决议与指示精神的三个阶段。随着中共夺取全国政权的形势日益明朗,即将离港北上的香港左翼文坛从"《文化报》事件"中汲取了最新的理论资源和批判经验,拉近了他们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关系,加深了这批旅港文艺工作者对解放区文艺政策的认识,参与"萧军批判"运动的这段经历,是他们提前了解、适应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新局面和新任务的一次"预习"。
谢力哲
《红楼梦评论》与新文学悲剧性现实主义
2013年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学的悲剧理念,《红楼梦评论》带来的对《红楼梦》的悲剧性现实主义的认知对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倾向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新文学的作者们从中借鉴吸取了创作动力,奉献了新一代的经典作品。
谢力哲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新文学悲剧现实主义
历史困境中的乡绅与佃农——“民国”情境下的《一千八百担》被引量:1
2018年
吴组缃基于主要人物的"历史原型":破落的乡绅与破产的佃农之上的人物创造,使得《一千八百担》这一文本深植于农村社会急速衰败的"民国"情境之内;而通过解读、还原历史原型,并使其与小说的核心环节互为阐发,又令这篇经典作品焕发了历时性维度上的别致光彩。在历史现象与文学场景的交织中,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置于"左翼文学""社会分析小说"等坐标系上来认知的《一千八百担》继而便呈现出了与这些定位既相互联系却又别具一格的面貌,即小说在生动呈现了乡绅困于破落与佃农陷于破产之不同境遇的同时成功地涵容了鲜活的"民国"情境,这使得此作保持着文学与历史之间紧密呼应的内在张力,也为后世持续不断的欣赏与读解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可能。
谢力哲
关键词:乡绅佃农民国
“现代”的文学与“民国”的四川--对沙汀1930年代小说的历史化读解
2017年
川籍左翼作家沙汀致力于对军阀时代四川农村苦难现状进行艺术性地再现,在其193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中谱写了步入"民国"后处于军阀治下的西蜀农村的苦难悲歌。在文学与历史交互关系的视野下,就沙汀的三篇代表性作品《丁跛公》《在祠堂里》和《代理县长》进行本土性的历史化读解,以发掘这些为数不多的以军阀时代的四川农村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背后严峻而厚重的历史内涵。本文指出,沙汀通过熔铸自己切身经历和生活感受,通过对军阀时代四川农村苦难现实进行文学再现,在四川乡土题材的创作中将审美维度的"现代性"与历史维度的"民国性"实现了有力的交汇与生动的融合。
谢力哲
关键词:左翼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