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艳君

作品数:2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豆荚
  • 1篇豆荚螟
  • 1篇玉米
  • 1篇玉米螟
  • 1篇试管
  • 1篇试管内
  • 1篇脱毒
  • 1篇匍匐
  • 1篇匍匐茎
  • 1篇乌头
  • 1篇螟虫
  • 1篇茎尖
  • 1篇茎尖培养
  • 1篇茎尖培养脱毒
  • 1篇均匀设计
  • 1篇黄花乌头
  • 1篇草莓
  • 1篇触杀
  • 1篇触杀活性
  • 1篇大螟

机构

  • 2篇通化师范学院

作者

  • 2篇巴春影
  • 2篇谢艳君
  • 2篇顾地周
  • 1篇朱俊义
  • 1篇冯颖
  • 1篇姜云天
  • 1篇张丽娜

传媒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农药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草莓试管内诱导匍匐茎和高温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获得可用于生产的无病毒草莓种苗。【方法】在试管内对深山草莓花瓣愈伤组织分化产生的优良变异新品种的试管苗进行匍匐茎诱导,并采取试管内高温处理结合茎尖培养对该品种进行脱毒研究,应用均匀设计法对各步骤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该草莓新品种试管苗匍匐茎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LS+6-BA1.00mg/L+GA31.90mg/L+KT1.00mg/L,其诱导率为99.5%以上;将含有匍匐茎的试管苗在试管内于56℃条件下培养85d后,切取1mm的茎尖在培养基MS+6-BA0.50mg/L+NAA0.20mg/L中进行茎尖愈伤组织诱导,然后将茎尖愈伤组织转接到培养基MS+6-BA1.00mg/L+NAA0.05mg/L中进行愈伤组织芽苗再分化培养,对再生芽苗进行病毒检测,脱毒率为100%。【结论】利用试管内高温处理结合茎尖脱毒的方法可以完全脱除草莓病毒,从而建立了草莓脱毒体系。
顾地周朱俊义冯颖姜云天谢艳君张丽娜巴春影
关键词:草莓茎尖脱毒均匀设计
长白山区3种乌头属植物对3种农作物螟虫触杀活性的比较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基于均匀设计法探讨黄花乌头、北乌头和高山乌头的水蒸气蒸馏液对大螟、玉米螟和大豆荚螟的触杀作用。[结果]对大螟的24 h触杀结果表明:3种乌头对大螟均有较强触杀作用,触杀活性顺序为北乌头>黄花乌头>高山乌头。48 h时黄花乌头和北乌头对大螟保持着较好的触杀作用,触杀活性顺序为北乌头>黄花乌头。72 h仅北乌头还保持着较强的触杀作用。24、48、72 h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12.72、5.43、1.44 mg/L,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5.7%、88.9%、98.2%;对玉米螟的24、48 h触杀结果表明:北乌头和高山乌头对玉米螟均有较强的触杀作用,触杀活性顺序为北乌头>高山乌头。72 h仅北乌头保持着较强的触杀作用。24、48、72 h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15.97、15.17、1.71 mg/L,校正死亡率分别达92.3%、95.0%、99.4%;对大豆荚螟的24、48、72 h触杀结果表明:北乌头和高山乌头对大豆荚螟均有较强的触杀作用,触杀活性顺序均为北乌头>高山乌头。其24、48、72 h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17.27、17.18、12.39 mg/L,校正死亡率分别达90.0%、91.8%、99.0%。[结论]3种乌头对大螟均有较强触杀作用,北乌头和高山乌头对玉米螟和大豆荚螟表现出较强的触杀效果,黄花乌头对玉米螟和大豆荚螟的触杀效果不显著。
顾地周巴春影谢艳君
关键词:黄花乌头大螟玉米螟触杀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