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竹子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 西安市夏、冬季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11年
- 利用2009年7月和12月的气象资料(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物(PM2.5、SO2、NOx和O3)和能见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西安市夏冬两个季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夏季能见度平均值为11.12±5.78km变化范围在2.99~26.99km;冬季能见度明显低于夏季,其平均值为8.31±4.85km,变化范围2.56~18.08km。夏季早晨08时能见度最低为6.74km,下午18时最高为10.47km,而冬季下午14时能见度最高为8.10km:凌晨02时最低为5.13km。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及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大,而冬季风速和相对湿度对能见度影响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73)。夏、冬季能见度与PM2.5、NOx和SO3均呈现较强的负相关,而O3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 甘小凤曹军骥沈振兴王启元赵竹子
-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气象要素空气污染
- 西安夏季碳气溶胶细粒子时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为了探讨西安高分辨率的大气碳气溶胶细粒子的变化特征,在2008年夏季8月4日—7日太阳辐射强烈、高温晴朗天气进行每2小时的连续PM_(2.5)样品采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和TOC分析仪分析获得OC、EC、WSOC浓度变化序列,其日序列显示出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主导的昼夜变化特征。观测期OC/EC比值平均水平为6.41,应用EC示踪法估算出SOC每2小时平均浓度为11.64μg·m^(-3),占OC浓度的63.37%,与WSOC占OC浓度的60.22%相当,两者比值为1.01,说明西安夏季高温和强烈的太阳辐射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而且两者大部分为同一碳组分。分析SOC与O_3以及OC/EC比值序列变化,发现以O_3浓度和OC/EC比值来判断西安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存在优于单纯应用OC/EC比值。
- 刘随心曹军骥赵竹子沈振兴
- 关键词:OCECWSOCSOC
- 长三角中部城市PM_(2.5)中棕碳特性及潜在源区分析
- 2024年
- 棕碳(brown carbon,BrC)气溶胶可通过吸收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为了认识棕碳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需要了解其光学特性和来源。目前较多研究以PM_(2.5)中水溶性组分(WSOC)和甲醇溶组分(MSOC)作为棕碳代表物质,但不足之处在于大部分研究未考虑颗粒物中WSOC和MSOC的萃取效率.常州是长三角中部典型的工业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因此,本研究选择常州市区作为观测点,通过对不同浓度PM_(2.5)滤膜,加入不同量的去离子水/甲醇,通过光学测定数据的对比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确定了不同载荷的样品使用量范围、保证了样品的萃取效率.在此基础上,选择2017年3月到5月间采集的PM_(2.5)样品,对WSOC和MSOC质量浓度、光学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t,Abs)、Angstrom指数(AAE)、单位质量吸收效率(mass absorption efficiency,MAE)进行分析,初步获取了常州地区春季棕碳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并通过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分析了研究区域及周边城市对棕碳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的质量浓度平均值(101.8±34.7)g·m^(-3),WSOC浓度范围为2.2—17.0μg·m^(-3),平均质量浓度(7.6±2.9)μg·m^(-3),MSOC浓度范围为3.6—22.7μg·m^(-3),平均质量浓度(12.1±4.6)μg·m^(-3),WSOC和MSOC大约占PM_(2.5)质量浓度的7.8%±2.3%和12.3%±3.6%,说明两者是PM_(2.5)中的重要化学组分之一;从光学数据上看,WSOC和MSOC在波长365 nm光下的光学吸收系数(Abs365,WSOC,Abs365,MSOC)分别为(6.12±2.63)×10^(-6) m^(-1)与(8.95±3.93)×10^(-6) m^(-1),虽低于我国北京、西安地区的观测数值,但在长三角属高值区,说明常州市颗粒物中BrC对大气中光学吸收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365—550 nm波长范围下,WSOC和MSOC的AAE指数分别为(6.04±0.59)和(6.40±0.64),根据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当气团轨迹途径常州西部(我国内陆区域),会导致较高的Abs和
- 胡彦钧刘敬琰叶招莲赵竹子
- 关键词:细颗粒物水溶性有机碳光学特性
- 2008年夏季西安碳气溶胶高分辨率变化观测特征
- 为了探讨西安高分辨率大气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在2008年夏季8月4日~7日太阳辐射强烈、高温晴朗天气进行每2小时的连续PM样品采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和TOC分析仪分析获得OC、EC、WSOC浓度变化序列,其日变化序列显示...
- 刘随心曹军骥赵竹子沈振兴何建辉
- 关键词:OCECWSOCSOC
- 文献传递
- 常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 2024年
- 常州是长三角中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是长三角地区25个监测城市点中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为研究常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于2020~2021年春(2020年5月)、夏(2020年7月)、秋(2020年9月)以及冬(2021年1月),于常州城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PM_(2.5)样品的采集,获得PM_(2.5)的质量浓度及主要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结合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季节、不同污染阶段水溶性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及主要来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常州市PM_(2.5)的年均浓度51.88±20.47μg/m^(3),是GB3095-2012中规定的PM_(2.5)年均二级浓度限值的1.5倍,其季节特征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水溶性离子年均总质量浓度为24.37±11.54μg/m^(3),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离子对PM_(2.5)的贡献率高达56.24%,显著高于其他季节,NH_(4)^(+)、NO_(3)^(-)和Cl^(-)在冬季显著升高,反映出燃烧排放源、机动车排放及其二次生成源的重要影响。硫氧化速率(SOR)和氮氧化速率(NOR)分析结果表明,NOR(0.14±0.07)小于SOR(0.40±0.10),表明相同大气背景下,SO_(2)的二次转化率更高;两者季节变化趋势不同,SOR和NOR的差异分别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和NH_(4)^(+)浓度及周边交通源的影响。进一步对不同污染阶段的离子特征展开分析,从洁净阶段到污染阶段,SOR和NOR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污染阶段SO_(2)和NOx的转化率更高;比较不同污染阶段下离子的百分占比发现,在相对洁净时期,PM_(2.5)中的离子组分表现为以硫酸盐和钙离子为主的类型;而在相对污染较重时期,硝酸根和铵根的大幅度提升是导致污染产生的重要因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常州主要受到燃烧排放源(32.23%)、机动车、二次气溶胶(29.97%)以及土壤源(22.63%)的影响;夏季则主要受到二次气溶胶和燃烧排放混合源(44.20%)、土壤源和海盐源(2
- 刘敬琰胡彦钧叶招莲赵竹子
- 关键词: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 青海湖区域背景点夏季大气NO_2,SO_2和O_3浓度变化规律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ECOTECH公司系列气体监测仪,对青海湖区域背景点夏季的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及其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三种气体中NO_2浓度较低,平均值为2.30×10^(-9),其日内变化呈现单峰形式,目较差非常小;SO_2浓度较高,平均值达到20.82×10^(-9),波幅变化较大,其日内变化表现的较不规则;O_3浓度夏季平均值高达57.63×10^(-9),日变化呈现单谷形态,早晨7:00—8:00达到最低值;三种污染物均在凌晨或午夜达到高值。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NO_2静风情况下浓度较低,主要污染源为西北及东北方向的公路及铁路机动车排放;SO_2主要来源于当地生物质燃烧排放,同时东南风向时其浓度增高;静风时O_3浓度最高,其受风向影响较小。
- 赵竹子曹军骥刘随心
- 关键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
- 厦门PM_(2.5)污染类型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PM_(2.5)污染已成为目前我国空气污染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研究厦门地区PM_(2.5)污染的不同类型,于2013年1月、4月、7月和10月选择厦门市五个代表性环境监测站进行了同步的PM_(2.5)离线滤膜和在线数据采集,并收集了同期的AQI、SO_2、NO_2、CO、O_3及气象数据。对滤膜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元素和碳组分进行了实验分析。基于实验分析数据,利用IMPROVE方程定量计算了厦门空气污染期间PM_(2.5)中不同组分的颗粒物消光系数。根据不同组分消光系数的大小,将厦门市的PM_(2.5)污染分为三种类型:硫酸盐主导污染类型、有机物主导污染类型以及各区域不同污染物主导污染类型。对不同污染类型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与本地污染物排放、外来污染物输送以及气象要素有关。
- 张宁宁曹军骥赵竹子王启元庄马展张杰儒张学敏
- 关键词:PM2.5污染能见度污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