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煦

作品数:19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航天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骨髓
  • 4篇增生
  • 4篇综合征
  • 4篇细胞
  • 3篇异常综合征
  • 3篇增生异常综合...
  • 3篇老年
  • 3篇基因
  • 3篇骨髓增生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疾病
  • 2篇血栓

机构

  • 9篇中国航天科技...
  • 7篇北京航天总医...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空军总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国家体育总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9篇邹煦
  • 6篇肖志坚
  • 5篇常炳庆
  • 4篇郝玉书
  • 4篇杨琳
  • 3篇杜文津
  • 3篇黄新春
  • 2篇张悦
  • 2篇张改华
  • 2篇陈晋文
  • 2篇张美荣
  • 2篇张漓
  • 2篇于洪远
  • 2篇韩玉霞
  • 2篇常晓鹏
  • 2篇李慧英
  • 2篇张晗
  • 2篇徐世才
  • 2篇房国梁
  • 2篇张晗

传媒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中国现代医药...
  • 2篇癌症进展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体育科技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北京地区60岁以上受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ON)、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ICT)。HIIT组和MICT组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训练。干预前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数字广度测试、连线测试以及Stroop测试。结果:经过12周的训练后,HIIT组受试者与训练前和CON组相比,其最大摄氧量极显著性提高,完成顺序和倒序数字广度测试所能重复数字的位数均显著增加,完成连线测试-A和Stroop测试的时间均显著减少,完成Stroop测试的准确率显著提高;与MICT组相比,最大摄氧量显著性提高。而MICT组受试者与训练前相比,其最大摄氧量极显著性提高,完成顺序数字广度测试所能重复数字的位数显著增加,Stroop测试准确率显著性提高;与CON组相比,其完成顺序和倒序数字广度测试所能重复数字的位数均显著增加。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中的短时记忆能力、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但对于提高注意力效果并不明显。这些积极改变可能与HIIT提高了老年人最大摄氧量水平有关。与传统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相比,HIIT对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作用更加显著。
房国梁张漓韩天雨邹煦张晗李茜汪涵沈钰琳
关键词:老年人
多发性骨髓瘤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MM包括26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神经系统损害组与无神经系统损害组间在年龄、免疫类型、临床分期方面的差异,对MM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MM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为46%;χ2检验显示神经系统损害组Ⅲ期的比例明显高于无神经系统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P<0.05);MM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脊髓、(脊)神经根、脑、脑神经、周围(脊)神经以及脑膜等多部位多类型的损害;发病机制主要为直接压迫、浸润转移、远隔效应三大类。结论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MM晚期,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提示深入的临床分析有助于认识疾病。
杜文津邹煦陈晋文张改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神经系统损害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2007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07例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患者65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病史、年龄、白细胞数、JAK2V617F基因突变及骨髓分析)进行回顾并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43例,年龄28岁至84岁。同时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患者65例,其中缺血性卒中34例。65例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中存在高白细胞(白细胞大于11.0×10^9/L)的41例(占63.1%)、JAK2V617F阳性39例(占60.0%)。两项比率均较非血栓组同类患者比率升高。血栓性疾病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占72.3%,高于非血栓性疾病组,差异有显著性(χ~2=0.014,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高白细胞[比值比(odds ratio,OR)3.393,P<0.05]、JAK2V617F基因阳性(OR 3.104,P<0.05)及年龄大于60岁(OR2.523,P<0.05)是导致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出现高白细胞血症、JAK2V617F基因阳性和(或)年龄大于60岁,可能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以发生缺血性卒中多见。
邹煦常炳庆黄新春龚浠平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血栓形成高白细胞年龄
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讨论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各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16+56)和NKT细胞(CD3+/CD16+56),对两者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组中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的百分比和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患者组中CD4/CD8细胞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了解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为后期病情判断及可能采取的相关治疗提供依据。
邹煦常炳庆黄新春韩玉霞常晓鹏于洪远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恶性淋巴瘤T辅助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被引量:1
2003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获得性异质性克隆性恶性疾患。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迄今唯一可望治愈MDS的手段。大约30%~40%的患者可经HSCT达到治愈。现今,HSCT主要适用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积分为中、高危组患者,而对于骨髓原始细胞大于5%或存在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多采用联合化疗合并HSCT治疗的策略。
邹煦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化疗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包括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因及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对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MM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为52.5%,病理性骨折、瘤块压迫、瘤细胞浸润或转移、严重贫血、高钙血症、尿毒症、淀粉样变性、高粘滞综合征、凝血障碍、免疫异常等均可成为神经系统损害的原因,发病机理主要为直接压迫、浸润转移、远隔效应三大类。结论老年MM患者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较一般MM患者高,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复杂多样;深入了解发病机制有助于认识疾病,减少误诊和漏诊。
杜文津邹煦陈晋文张改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神经系统损害发病机制老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GSTT1、GSTM1基因分布频率和NQO1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T1、M1(GSTT1、GSTM1)和苯醌氧化还原酶基因(NQO1C609T)多态性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易感性及MDS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52例MDS患者和241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NQO1C609T基因型。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MDS患者GSTT1和GSTM1无效型(null)比例明显增高(P值均<0.01),其比值比(OR)分别为2.873(95%可信区间1.491~5.537)和3.591(95%可信区间1.717~7.508)。染色体核型正常的MDS患者GSTT1无效型比例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OR=5.336,P<0.01),而GSTM1无效型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染色体核型异常的MDS患者GSTM1无效型比例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OR=3.740,P<0.01),而GSTT1无效型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S患者的NQO1C609T各基因型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STT1和GSTM1基因无效型可能与MDS发生相关,对判断MDS患者是否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有一定意义。
杨琳邹煦张美荣张悦郝玉书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T1和GSTM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GSTTI和GSTM1基因型与MDS发生及MDS患者染色体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2例,为2003年6月至2004年3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女12例,男30例,中位年龄49.5...
肖志坚邹煦杨琳张美荣张悦郝玉书
文献传递
单用小剂量马法兰成功治疗老年低增生性RAEB-Ⅱ型一例被引量:3
2003年
徐泽锋邹煦肖志坚
关键词:小剂量马法兰药物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发生与JAK2V617F基因相关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JAK2V617F基因阳性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发生血栓情况计算比值比(oddsratios,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采用RevMan5.2软件和Statall.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和文献发表偏倚评估。结果共纳入23个研究,1710例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和1263例阴性患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阴性患者(OR=3.13,95%CI:2.26~4.34)。亚组分析未发现结果亚洲人群(OR=4.98,95%CI:2.92~8.52)与非亚洲人群(OR=2.32,95%CI:1.62~3.33)之间存在差异。结论JAK2V617F基因阳性可明显增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
邹煦常炳庆杜文津黄新春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