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碧

作品数:47 被引量:89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土壤
  • 10篇养分
  • 10篇重金
  • 10篇重金属
  • 10篇污染
  • 8篇人工林
  • 6篇作物
  • 5篇钝化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养分供应
  • 4篇植物
  • 4篇重金属污染
  • 4篇金属污染
  • 4篇根际
  • 4篇改性
  • 3篇森林凋落物
  • 3篇热带
  • 3篇人工林土壤
  • 3篇籽粒

机构

  • 38篇中国科学院华...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韶关学院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作者

  • 47篇邹碧
  • 40篇李志安
  • 17篇庄萍
  • 14篇王法明
  • 12篇夏汉平
  • 11篇丁永祯
  • 10篇曹裕松
  • 8篇任海
  • 7篇谭万能
  • 5篇卢焕萍
  • 4篇简曙光
  • 4篇康明
  • 3篇顾伟
  • 3篇陈瑶
  • 3篇李晓波
  • 3篇王刚
  • 2篇刘东明
  • 2篇徐馨
  • 2篇樊小林
  • 2篇沈承德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与环境生...
  • 4篇热带亚热带植...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Acta B...
  • 1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土壤与环境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环境保护前沿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面氧化亚氮排放静态箱测定技术被引量:29
2002年
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之一,国际科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展氧化亚氮研究最重要的方面是测定技术,目前主要有静态箱法和微气象法,而以静态箱技术的使用最为广泛。静态箱技术也有其优点和缺点。文章从基本原理、取样箱设计、取样时间策略、自动采样箱设计、气相色谱测定技术参数、计算方法及自动测定系统等方面,系统介绍静态箱技术。我国在氧化亚氮研究上还较少,已被测定的土地类型非常有限,文章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李志安邹碧曹裕松刘剑温达志
关键词:氧化亚氮排放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吸收积累镉的影响被引量:63
2008年
采用盆栽技术,研究了7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积累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间作作物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只有扁豆对玉米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玉米生物量降至对照的67.8%.间作豆科作物大幅提高玉米的Cd积累总量,其中鹰嘴豆的作用最为明显,使玉米对Cd的累积量增加1倍以上.7种间作植物对Cd也有不同水平的吸收,其中,油菜与籽粒苋可在地上部大量积累Cd(油菜地上部Cd浓度达53.9mg·kg-1,籽粒苋达51.0mg·kg-1),且籽粒苋根的Cd含量高达91.8mg·kg-1(土壤Cd为3mg·kg-1).间作植物与玉米对Cd的吸收具有不同的交互作用特征,豆科作物在自身较少吸收Cd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玉米对Cd的积累;籽粒苋在自身大量累积Cd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其间作的玉米的Cd累积量;油菜地上部分吸收较多的Cd,但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分Cd含量.研究表明,如果将玉米作为大生物量的Cd污染修复植物来应用,可将其与豆科植物间作,以提高Cd清除效率;籽粒苋与油菜具有大量积累Cd的能力,可作为Cd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李凝玉李志安丁永祯邹碧庄萍
关键词:玉米间作植物修复
降低农作物重金属吸收的改性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低农作物重金属吸收的改性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改性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子筛与磷酸盐的混合物于260~330℃保温处理30~60min,冷却。本发明的...
毛鹏李志安庄萍李风李应文李泳兴邹碧夏汉平
一种添附贝壳粉和砂砾填海地绿化专用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添附贝壳粉和砂砾填海地绿化专用基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专用基质包括由泥炭、椰糠、有机肥组成的混合料、双控植物油包膜控释肥料和保水型高分子交联剂,三者比例为1000升:1~50千克:1~6千克。本发明专用基质...
樊小林李志安刘芳邹碧孙少龙王维张立丹
植物对重金属耐性的分子生态机理被引量:66
2006年
植物适应重金属元素胁迫的机制包括阻止和控制重金属的吸收、体内螯合解毒、体内区室化分隔以及代谢平衡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控制这些过程的分子生态机理逐渐被揭示出来。菌根、根系分泌物以及细胞膜是控制重金属进入植物根系细胞的主要生理单元。外生菌根能显著提高寄主植物的重金属耐性,根系分泌物通过改变根际pH、改变金属物质的氧化还原状态和形成络合物等机理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目前,控制菌根和根系分泌物重金属抗性的分子生态机理还不清楚。但细胞膜跨膜转运器已得到深入研究,相关金属离子转运器被鉴定和分离,一些控制基因如铁锌控制运转相关蛋白(ZIP)类、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ramp)类、P1B_typeATPase类基因已被发现和克隆。金属硫蛋白(MTs)、植物螯合素(PCs)、有机酸及氨基酸等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螯合物质,它们通过螯合作用固定金属离子,降低其生物毒性或改变其移动性。与MTs合成相关的MT_like基因已经被克隆,PCs合成必需的植物螯合素合酶(PCS),即γ_Glu_Cys二肽转肽酶(γ_ECS)的编码基因已经被克隆,控制麦根酸合成的氨基酸尼克烟酰胺(NA)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和分子机理也被揭示出来。ATP结合转运器(ABC)和阳离子扩散促进器(CDF)是植物体内两种主要膜转运器,通过它们和其它跨膜方式,重金属被分隔贮藏于液泡内。控制这些蛋白转运器合成的基因也已经被克隆,在植物中的表达证实其与重金属的体内运输和平衡有关。热休克蛋白(HSP)等蛋白类物质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体内平衡机制,其分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重金属耐性植物在这些环节产生了相关响应基因或功能蛋白质,分子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又使它们在污染治理上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谭万能李志安邹碧
关键词:重金属分子机理
华南热带沿海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养分利用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防护林类型,但近年来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以广东省电白县沿海4种林龄(3、6、13、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研究表明,木麻黄不同器官含碳量差别不大,枝与干含碳量(448-462 g kg-1)略高于叶与枯落叶含碳量(416-430g kg-1),细根含碳量最低(320-391 g kg-1),除细根外,不同器官含碳量也不随林龄的增加而变化.木麻黄细根生物量与沙地土壤有机碳积累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木麻黄含氮水平(9.9-11.9 g kg-1)与本地区其它植物叶片含氮量相当,其生理活性最高的叶片与细根含氮量最高,两者具有相似的动态特征,生长旺盛的6年林含氮量最低.木麻黄叶片含磷量最高(0.66-0.89 g kg-1),其次是细根,枝干含磷量最低.木麻黄不同器官含磷量在旺盛生长期(6年)和衰老期(18年)最低.4个林龄土壤中,3年林土壤含磷量远高于其它林地,3年林较高的土壤磷导致了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但所有林地土壤碳、氮含量总体水平极低,约为同地带正常土壤碳氮含量的1/10.土壤含氮量与植物叶片及细根含氮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土壤磷与植物磷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木麻黄不同器官碳氮比及碳磷比基本不随林龄而变化,只有叶片有激烈的动态特征,6年林叶片处于最高值.木麻黄对衰老叶中氮转移效率不高,约为18%-30%,磷转移率在43%-58%,木麻黄的氮磷转移率与土壤或体内养分水平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因而,当地木麻黄氮磷养分水平低,幼龄快速生长阶段受氮磷养分限制,较老阶段受磷养分限制,沙地土壤养分水平极低,土壤碳汇功能差.
李钦禄莫其锋王法明李应文徐馨邹碧李晓波陈瑶李志安
关键词:木麻黄沙地土壤养分利用防护林热带
华南热带森林两种林下植物氮磷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被引量:5
2015年
基于华南热带次生林长达3年的氮(N)磷(P)添加实验,测定两种分布较广的林下乡土树种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地上部(叶片和枝条)的N、P含量,试图阐明该热带森林的养分限制问题.结果显示:(1)两种植物的N、P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1);同一植物中不同组织的N、P含量也存在差异;N、P添加对枝条的N、P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新叶,对老叶的影响较小;(2)+N处理对大青和紫玉盘的N、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地降低了N:P(P=0.001),降低幅度分别为9%和50%;(3)+P处理对植物组织的N含量影响不显著,但极显著地提高了植物的P含量(P<0.001),分别提高了大青和紫玉盘P含量的54%和88%;+P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植物的N:P(P<0.001),其值分别为28%和60%;(4)+N或+P处理下,两种植物组织的P变化量与N:P变化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可见植物P含量的变化是驱动N:P变化的主要因子.本研究表明,N、P添加对两种植物不同组织的N、P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P处理的影响要大于+N处理,枝条比新叶、老叶对N、P添加的响应更敏感.因此,P素有效性可能是该热带地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莫其锋陈瑶王法明邹碧李应文余世钦李晓波李志安
关键词:热带森林氮磷比
一种农田镉污染钝化治理后维持作物微量元素供应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田镉污染钝化治理后维持作物微量元素供应的方法。它是在维持农田镉污染土壤含水量于田间持水量水平的条件下,对农田镉污染土壤应用硅灰石进行钝化处理,待钝化材料硅灰石失效后;再测定此钝化材料硅灰石失效后的土壤中...
吴靖滔李志安夏汉平庄萍李应文邹碧卢焕萍
文献传递
南亚热带丘陵3种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7
2008年
该文采用收获法和标准木法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群落:马占相思林、针叶林(马尾松+杉木)、木荷林(木荷+红荷)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为揭示鹤山丘陵人工林的结构功能规律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林分现存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176.03 t/hm2)、木荷林(122.91 t/hm2)、针叶林(104.93 t/hm2)。在林分各层次的分配比例中,乔木层所占比例最大,为95.1%~98.7%;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草本层,灌木层为0.9%~4.5%,草本层为0.4%。净初级生产力(NPP)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25.32 t/(hm2.a))、木荷林(17.93 t/(hm2.a))、针叶林(15.8 t/(hm2.a)),与林分生物量大小呈同样的规律。木荷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增量所占比例高于另外两种林分,群落结构较复杂,生物量积累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曾小平蔡锡安赵平饶兴权邹碧周丽霞林永标傅声雷
关键词:南亚热带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
一种适用于热带珊瑚岛树木种植的基质改良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热带珊瑚岛树木种植的基质改良剂。它包括膨润土、蛭石、泥炭、缓释肥、保水剂、硼砂和钼酸铵。本发明主要针对这些植物生长的关键制约因素,科学地配置基质改良材料,重点解决养分供应、基质结构差等问题,为植物生...
李志安李应文任海邹碧夏汉平康明简署光庄萍王法明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