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永
- 作品数:112 被引量:1,327H指数:21
-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天文地球政治法律更多>>
- 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大学的出路与作为
-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自1999年“扩招”政策出台以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成倍增长,一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的局面,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短短几年的...
- 郝德永
- 关键词:适用型人才大学改革
- 文献传递
- 文化性的缺失——论课程的文化锁定现象被引量:26
- 2002年
- 课程起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 ,传递、复制、再生产社会文化是学校课程唯一不变的使命。在课程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锁定现象。它造成了课程应具有的自在的文化品性及其所必然引发的内在的、独立的价值标准与宗旨的消解。课程成了现实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它具有诠释、粉饰及原样传递的职责 ,却无反思、批判、创新的品质。学校教育的工具品性、灌输与训练机制、教育教学理论的学术品质等 ,都是课程文化锁定现象所造成的文化性缺失的必然结果。揭示课程文化性缺失的病理表征 。
- 郝德永
- 关键词:课程文化文化性
- 论学生主体及其发展被引量:6
- 1998年
- 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问题及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普遍关注、争执不休且难以定论的问题。而在这些争辩中,普遍存在着三种误区:即主体概念涵义的畸变;以单项活动代替整个教育过程的活动;把教和学两种活动不同质的矛盾两方面捏在一起。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且动态发展的,它经历了自失的主体形态、自我的主体形态、自觉的主体形态三个阶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主体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丰富教育理论。
- 郝德永张宝泉柳海民
- 关键词:教育过程教师主体双主体
- 未曾“发生”的改革——“接受性”课程改革及其“无效”状况被引量:5
- 2007年
- 课程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决定课程改革的路径、方式方法与实际效果。定位不得当,论据不充分,课程改革不仅不能取得成功,而且还会造成课程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混乱与动荡局面。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运动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接受性"、"专家型"改革路线,严重缺乏专业品质、立场、机制与方法,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因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而难以落到实处。因而,当代课程改革亟待解决改革的恰切性问题,即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定位的适切性、合理性、可行性问题。
- 郝德永
- 关键词:课程教师
- 不可“定义”的教育——论本质主义教育思维方式的终结被引量:34
- 2009年
- 为教育寻求确定性、永恒性知识体系的本质主义追求,一直是教育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发展无不遵循本质主义的逻辑、立场与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品质与发展轨迹,造成种种错位诠释现象与发展困境。消解本质主义思维,关键在于对教育的各种规定性品质、逻辑与机制的解构,阐明当代教育的不可"定义性"逻辑与品质。
- 郝德永
- 关键词:教育研究教育本质本质主义二元论
- 批评与表扬恰当性的一般指标
- 1994年
- 批评与表扬恰当性的一般指标锦州师院赵颖东北师大郝德永在教学艺术中,批评与表扬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当的批评与表扬不仅是成功教学的重要机制,而且也是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不当的批评与表扬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通过观摩中小学的课堂教学,...
- 赵颖郝德永
- 关键词:恰当性教师教育学生团体课堂教学内在动机
- 示范性师范大学建设的标准、要件与对策被引量:11
- 2021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就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全面开启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强教必先强师。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 郝德永
-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强国一流学科高素质教师队伍
- 课程研制方法论评析
- 郝德永
- 关键词:课程研制教学理论
- 课程的时代状况与问题被引量:4
- 2008年
- 课程作为核心手段与途径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改革,无不主要指向对课程的探究与定位,以课程变革为主旋律。然而,课程的存在状况却令人担忧。历史发展表明,课程领域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理论的外化与冲突、实践的封闭与单向度、改革的失败与钟摆现象等方面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就难以摆脱困境,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实效与成功。
- 郝德永
- 关键词:课程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改革
- “独白”与对话——试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问题被引量:1
- 2007年
- 教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现面临着教育理论界的种种质疑和拷问,已使其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危难境地。教育学学科的"独白"角色、品质和逻辑是其存在的应然立场,它必须拥有"独白"的智慧和勇气。教育学学科的对话机制、性格和旨趣是其存在的终极指归,它必须拥有对话的气魄和胸怀。
- 王洪席郝德永
-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