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室性
  • 5篇消融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3篇射频
  • 3篇射频消融
  • 3篇室性心律
  • 3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导管消融
  • 2篇电解剖标测
  • 2篇心大静脉
  • 2篇心动过速
  • 2篇早搏
  • 2篇室性心动过速
  • 2篇室性早搏
  • 2篇静脉
  • 2篇标测
  • 2篇大静脉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术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8篇郭琦
  • 7篇楚建民
  • 6篇浦介麟
  • 6篇张澍
  • 6篇王靖
  • 4篇刘霄燕
  • 3篇韦伟
  • 3篇赵英杰
  • 2篇王宇彬
  • 1篇曾洁
  • 1篇张传宝
  • 1篇张传宝
  • 1篇赵海建
  • 1篇周伟燕
  • 1篇宋书凯
  • 1篇汪静
  • 1篇李烨
  • 1篇陈旭华
  • 1篇牛国栋
  • 1篇谭洪勇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第二十五届长...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4
  • 4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三维电解剖标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传导区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通过三维电解剖技术标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的缓慢传导区(slow conduction zone,SCZ)。方法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对12例ILVT患者进行标测,构建左心室解剖模型,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对左后分支电位(posterior fascicular potential,PP)及舒张期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DP)进行标测,研究分析SCZ的电生理特性及解剖分布特征。结果9例患者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进行三维标测,3例患者只在室性心动过速下进行标测。能够记录到DP的SCZ位于左心室后间隔基底部,长度约(25.1±2.2)mm,传导速度为(0.08±0.01)m/s,且在窦性心律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后分支PP区位于左后间隔部。其中9例患者在窦律和室速时均标测到DP与PP交汇区,此交汇区在窦性心律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位置相同,且所有患者在此交汇区消融放电均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结论SCZ与左后分支的交汇区是消融ILVT的关键区域,可通过对该区域的标测来指导ILVT的消融。
郭琦楚建民赵英杰韦伟刘霄燕王靖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电解剖标测
不同校准品复溶方式影响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检测结果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价校准品复溶方式不同对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各厂家,即贝克曼、罗氏、德赛和和光的推荐方式复溶校准品后作为标准校准品,测定不同方式复溶的校准品;挑选与标准校准品相比,检测结果偏倚较大的2种校准品作为待评校准品。用标准校准品校准方法后作为比对方法,待评校准品校准方法后作为待评方法,分别对临床血清进行检测,参考CLSI EP9-A3评价偏倚。结果:德赛、罗氏和和光的校准品ALP和LDH值在4℃和25℃下3 h内不随时间变化。对于贝克曼,有2种方式复溶的校准品与标准校准品相比,偏倚分别为-4%和5%。2种待评方法偏倚中位数分别为-3.92%、5.06%。结论:不同复溶方式对部分厂家校准品ALP的值有较大影响,实验室用户应严格按照正确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郭琦郭琦汪静曾洁周伟燕周伟燕赵海建
关键词:酶学校准品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
心大静脉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及消融技巧
郭琦楚建民
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致心律失常基质的电解剖差异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索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左心室传导系统和缓慢传导区电解剖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20例成功消融的ILVT患者(ILVT组),年龄20~51(37±7)岁,男16例;26例AVRT患者(对照组),年龄25~51(38±8)岁,男20例,窦性心律下分别建立左心室三维电解剖标测,标记左心室传导系统、缓慢传导区及其交汇区,分析变异情况.ILVT组患者依据消融关键区和拖带刺激进行消融.结果 根据浦肯野电位分布将传导系统变异分为3个亚型:两分支、三分支和扇形分布于左心室间隔,两组间各分支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慢传导区在ILVT中亦存在变异:17例位于后下间隔,1例位于下间隔近心尖处,2例于中、后间隔处.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间存在面积约(1.5±0.4) cm2的交汇区,该处拖带和消融均取得成功.6例AVRT患者于后下间隔处记录到缓慢传导区,长度[12.0~28.7 (20.4±4.7) mm对11.8~ 20.3(16.1±3.3) mm,t=2.1,P=0.048]、面积[1.6~ 3.5(2.5±0.5) cm2对1.4~2.1 (1.8±0.3) cm2,t=3.0,P=0.006]显著小于ILVT组.结论 左心室传导系统和缓慢传导区存在多种变异,使ILVT折返机制更为复杂.
刘霄燕韦伟楚建民赵英杰王靖郭琦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电解剖标测
经心大静脉消融心外膜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析及消融特点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心大静脉(GCV)消融心外膜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技巧。方法回顾研究经GCV消融的心外膜起源VAs患者12例,分析心电图特征并与12例心内膜起源VAs患者相比较。结果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Ⅱ导联与Ⅲ导联振幅比(Ⅱ/Ⅲ)接近1,胸前导联均呈R或Rs波,V1导联R波均大于75 ms;假性δ波时限、R峰时间及最大曲率指数均明显大于心内膜起源VAs(P<0.01)。所有患者于GCV远端消融即刻成功,9例(75%)患者靶点处窦性心律时可记录到延迟电位(LP);造影示消融靶点距最近的冠状动脉距离为(8.3±3.3)mm。术后随访(10.5±1.2)个月,1例患者复发。结论心外膜起源VAs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征和心内电生理特点,消融靶点可记录到LP,GCV消融心外膜起源VAs是安全有效的。
郭琦牛国栋楚建民王靖王宇彬陈旭华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心大静脉
射频消融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PVC)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6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前分支起源的PVC患者,均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结果6例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左后分支阻滞(LPFB);V1-V6呈Rs型,I、aVL呈rS或QS型,Ⅱ、Ⅲ、aVF呈qR或qRs型,aVR呈Qr或QS型;电轴右偏;QRS时限为(118±17)ms;PVC的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 zoneindex)平均为(-2.08±0.49)。在成功消融靶点(最早或提前激动点)附近均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位于左心室前外侧间隔或左心室中间隔高位,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20~48(33.0±9.9)ms。6例患者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或普通carto导管消融,即刻成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1±5)个月,5例患者PVC完全消失,1例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PVC〈1000次。结论起源于左前分支处的PVC可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或提前激动点并伴有PP处成功消融。
谭洪勇赵英杰王靖楚建民刘霄燕郭琦韦伟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左前分支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
窦性心律下异常电位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远期预后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评价将心室局部异常电位(LAVPs)作为消融靶点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远期预后.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1例(男7例),年龄17~72(46.6±16.1)岁.在窦性心律下标测LAVPs,将消融后LAVPs的消失或电压的明显降低作为手术终点.研究终点是室性心动过速再发或全因死亡.结果 8例在术中标测到LAVPs(72.7%),7例患者消融术后LAVPs消失或降低,1例反复放电LAVPs无改变.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5例患者室速复发(45.5%),无死亡病例.LAVPs消融有效的7例患者中1例复发,LAVPs消融无效的1例患者以及未标测到LAVPs的3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复发.结论 窦性心律下有效消融LAVPs可作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终点.
王靖郭琦李烨楚建民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室性心动过速预后
希氏束旁起源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希氏束周围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冈特点及i维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起源于流出道希氏束旁频发室性早搏患者10例,三维电解剖指导下标记希氏束电位范围,有心室流卅道及主动脉窦内双侧标测,应用非冷盐水灌注导管行射频消融,分析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图特点,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0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起源于有心室流m道希氏束旁6例、起源于有冠窦希氏束旁3例、起源于无冠窦希氏束旁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希氏束旁与部分主动脉窦希氏束旁起源患者体表心电图相似,体表心电图无法区别其有心室流出道希氏束旁起源或主动脉窦希氏束旁起源;成功靶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22—52(32.6±10.2)ms,消融靶点距离希氏束5.0~8.4(7.0±1.1)illln,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结论右心室流m道希氏束旁和主动脉窦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相似,消融前应同时标测右心室流出道和主动脉窦,选择最佳消融靶点进行消融。
王宇彬楚建民王靖宋书凯刘霄燕郭琦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希氏束导管消融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