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翔 作品数:5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卫生厅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视觉质量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对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观察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01/05等效球镜低于-12.00D的46例88眼进行非球面切削或标准化LASIK术后进行随访,按术前屈光度数将其分为A组(<-6.00D)和B组(-6.00~-12.00D)两组,对比各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mo裸眼视力、Q值、夜间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及满意率(后3者采取问卷调查)。结果:A、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t=0.62,P>0.05);A、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t=-0.372,P>0.05);A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眩光:χ2=2.397,P>0.05;夜间视物质量:χ2=1.263,P>0.05);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光:χ2=10.85,P<0.01;夜间视物质量:χ2=10.85,P<0.01);术后效果满意率达到98.8%。结论:非球面切削能明显改善-6.00D以上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 石浔 熊公平 刘维锋 钟翔 王莎莎 廖晓捷 唐琰关键词:非球面切削 视觉质量 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型,并比较其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0例163高度近视眼,利用DRI-OCT Atlantis、眼底照相检测相关数据,分析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别和分布情况;按META-PM标准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对比两组不同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分布概况。结果 163眼高度近视眼,Ⅰ型后巩膜形态44眼(27.0%)、Ⅱ型后巩膜形态85眼(52.1%)、Ⅲ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Ⅸ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Ⅶ型4眼(2.5%)。黄斑水平轮廓形态153眼中Ⅰ型31眼(占20.3%)、Ⅱ型23眼(占15.0%)、Ⅲ型87眼(占56.9%)、Ⅳ型12眼(占7.8%);黄斑垂直轮廓形态149眼中Ⅰ型104眼(占69.8%)、Ⅲ型28眼(占18.8%)、Ⅳ型17眼(占11.4%)。综合水平和垂直分布160眼中:Ⅲ+Ⅰ型62眼(占38.8%);Ⅰ+Ⅰ型26眼(占16.3%);Ⅲ+Ⅲ型22眼(占13.8%);Ⅱ+Ⅰ型20眼(占12.5%);Ⅳ+Ⅳ型10眼(占6.3%);其余7种类型共20眼(占12.5%)。不同黄斑水平轮廓形态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P<0.01)。结论单纯高度近视主要以Ⅱ型、Ⅰ型后巩膜形态为主,黄斑水平轮廓形态主要以Ⅲ型为主,黄斑垂直轮廓形态主要以Ⅰ型为主,综合以水平Ⅲ型+垂直Ⅰ型为主。Ⅸ型后巩膜形态、Ⅳ型不规则型黄斑水平轮廓多见于病理性近视。 刘维锋 赵雁之 李春英 黄国富 钟翔关键词:高度近视 病理性近视 弃瓣和常规Epi-LASIK术矫正中低度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比较弃瓣和常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keratom ileusis,Epi-LASIK)手术矫正近视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72眼患者,低度近视行弃瓣(A组)和常规Epi-LASIK手术(B组)并随诊2a,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早期临床反应,中、后期视力、haze、屈光度变化。结果:A,B两组手术均顺利;术后A组刺激症状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d:A组角膜透明眼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7d;1mo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24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moA,B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24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两组haz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pi-LASIK、弃瓣Epi-LASIK在矫正中、低度近视安全、有效、稳定性好、可预测性好;弃瓣Epi-LASIK早期有效视力恢复方面、减轻术后不适感具有优越性。 刘维锋 熊公平 钟翔 石浔 廖小婕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近视 氟硅酮丙烯酸脂材料制作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效果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成为制作角膜塑形镜的理想材料,其对眼屈光和眼生理的影响受到关注。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Q值等变化。结果与结论: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7、P=0.18;t=-0.94、P=0.35;t=-0.52、P=0.6;t=1.00、P=0.32);佩戴前后1年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03、P=0.00)。提示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安全、有效,对眼生理影响小。 刘维锋 钟翔 石浔 胡爱梅关键词:角膜塑形 矫正视力 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临床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等效球镜低于-6.00D的34例64眼进行非球面切削(A组)或标准化(B组)LASIK术后进行随访,对比A、B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对比敏感度变化。对比敏感度采用CSV1000分析仪测量。结果 A、B组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t=0.62,P>0.05);LASIK术后1个月3C/D、6C/D频率段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11;t=-1.55、P=0.12),12C/D、18C/D频率段A组比B组优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3;t=-2.05、P=0.04);3个月各空间频率(3C/D、6C/D、12C/D、18C/D),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1.78、-0.99、-0.97,P=0.06、0.07、0.32、0.33)。结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能改善中低度近视早期对比敏感度。 钟翔关键词:非球面切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