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广斌

作品数:43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胃癌
  • 11篇淋巴
  • 11篇淋巴结
  • 10篇基因
  • 9篇蛋白
  • 9篇P16
  • 7篇手术
  • 7篇切除
  • 7篇肿瘤
  • 7篇淋巴结转移
  • 6篇蛋白表达
  • 6篇切除术
  • 5篇诊治
  • 5篇外科
  • 5篇P15
  • 4篇转移淋巴结
  • 4篇P15基因
  • 3篇胆囊
  • 3篇选择性贲门周...
  • 3篇血管

机构

  • 43篇长治医学院附...
  • 8篇长治医学院
  • 4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43篇陈广斌
  • 19篇武步强
  • 12篇肖鹏
  • 9篇马雪平
  • 8篇白骏恒
  • 6篇杨洁泉
  • 6篇秦君
  • 4篇何招才
  • 4篇赵国发
  • 4篇李永国
  • 3篇王晋峰
  • 3篇白俊恒
  • 3篇崔猛胜
  • 2篇魏佳
  • 2篇魏武
  • 2篇申徐良
  • 2篇李韶霞
  • 2篇纪爱芳
  • 2篇刘永明
  • 2篇彭平冀

传媒

  • 11篇长治医学院学...
  • 3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疗设备信息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局解手术...
  • 1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4
  • 9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剂量乌司他丁与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的早期治疗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脓毒症患者临床早期抗凝和免疫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实验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 (IL-10),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14-+单核细胞HLA-DR。结果(1)D-二聚体在实验组明显下降,并且在治疗5、10、16 d的D-二聚体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实验组TNF-α随着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实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38.1±4.5)pg/ml与(55.1±7.6)pg/ml,5 d时为(30.1±6.3)pg/ml与(49.2±3.9)pg/ml,10 d为(23.3±3.7)pg/ml与(42.4±6.5)pg/ml,16 d为(12.1±4.2)pg/ml与(39.8±7.1)pg/ml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实验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随着时间延长均呈升高趋势,但实验组升高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41.6±5.5)%与(25.3±5.6)%,5 d时为(61.7±3.4)%与(35.7±4.5)%,10 d时为(62.4±4.1)%与(40.6±7.8)%,16 d时为(60.1±2.9)%与(43.3±2.3)%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恶化的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栋陈广斌白俊恒申徐良方宁贾晋太
关键词:脓毒症免疫
医院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准入管理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介绍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定义及其在医院准入管理中的特点。由于植入性器械市场品种繁多、规格复杂、价格昂贵需要手术现场选择等因素,易造成管理困难。针对这些难点,文章阐述医院建立准入管理体系,采用动态跟踪的办法对植入性器械进行管理的必要性与所取得的成效。
彭平冀陈广斌魏佳
关键词:植入性器械准入
D1和D2式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实施D1和D2式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进一步提高胃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连续收治的实施D1或D2式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廓清程度和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实施了胃癌切除术,D1式34例,D2式96例。D2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D1式(20.6%比39.6%,P〈0.05)。进一步分析单个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种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式术后死亡率为4.2%(4/96),D1式为0(0/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4例,均为D2式切除术。与吻合口瘘、胰瘘等相关的肺部并发症是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结论D2式胃癌切除术是治疗胃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淋巴结清除程度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提高手术廓清技能和标准化胃癌淋巴结廓清术可能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途径。
武步强陈广斌秦君
关键词:胃切除术淋巴结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
p15和p16表达与胃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6
2002年
陈广斌肖鹏白骏恒马雪平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转移P15P16免疫组织化学
P16和NM23H1蛋白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意义
陈广斌肖鹏武步强白俊恒杨洁泉
胃癌居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浸润、转移不仅是胃癌癌细胞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导致病人治疗失败的直接原因。因此,对胃癌癌细胞转移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胃癌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
关键词:
关键词:淋巴结蛋白表达胃肿瘤
Mirizzi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2001年
目的 :提高对Mirizzi综合征的认识 ,进一步探讨该病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 990~ 1 998年 7月间收治的 2 6例Mirizzi综合征。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术中发现 1 5例存在肝大。术后 2例发生胆瘘 ,经保守治疗痊愈。 1例术后进行性黄疸加重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另 1例胆囊颈组织癌变 ,术后 8个月肿瘤转移死亡 ,其余病例随访 3年 ,治疗效果满意 ,无胆道系统的并发症。结论 :对病史长、反复发作的胆囊结石患者 ,尤其合并梗阻性黄疸者 ,尤应考虑到Mirizzi综合征。结合各种影像学检查 ,术前多数能够确诊。根据病理解剖类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分别或联合应用胆囊逆行切除和部分切除、避免过多解剖Calot三角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
武步强陈广斌王晋锋
关键词:MIRIZZI综合征
试论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准入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生物技术手段、生物材料不断研发出现,促使医学事业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临床诊治技术。植入性医疗器械(以下简称植入性器械或产品)广泛应用临床,提高了生命质量,造福了人类,但由于其材料的属性、设计可能存在...
彭平冀陈广斌魏佳
关键词:植入性医疗器械准入管理生物材料临床诊治商业贿赂
文献传递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合并胰瘘、肠瘘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7年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种很罕见的胰腺肿瘤,1959年由Frantz 首先发现,该病非常罕见,且对其开始关注也仅仅是数十年,到目前为止有文献记载的报道很少,所以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更没有相关的诊疗规范和指南.笔者收治1例SPT合并胰瘘、肠瘘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现报告如下,以提高对该疾病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魏志星何国林孙晓刚陈广斌
关键词:胰腺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
经典的疝修补术后复发疝3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分析经典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及治疗。方法 1985年2月至2001年10月,我科治疗复发疝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高龄疝20例,同侧并存疝1例,双侧疝4例,伴腹内压增高复发疝11例。结果 全组均治愈出院,术后阴囊水肿6例,切口积液2例,阴囊血肿2例,1例术后1年复发。结论 要达到理想效果和低复发率,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规范的技术操作。
马雪平王晋峰赵国发陈广斌
关键词:疝修补术复发围手术期腹股沟疝
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前瞻性研究抑癌基因P1 6蛋白在人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与胃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6例原发性胃癌及 6 9枚转移淋巴结中P1 6蛋白表达。结果 :P1 6蛋白在受检原发性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1 7.4% (8/46 ) ,在转移淋巴结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1 5 .9% (1 1 /6 9)。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 6的阳性表达率 (6 .9% )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 (3 5 .3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1 6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Bormann分型、年龄及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P >0 .0 5 )。P1 6在原发性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P1 6基因蛋白对胃癌的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检测胃癌P1 6蛋白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陈广斌武步强白骏恒马雪平
关键词:胃癌抑癌基因P16转移淋巴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