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锡才

作品数:21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楚雄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生态足迹
  • 3篇义务
  • 3篇义务教育
  • 3篇生态
  • 3篇主体功能区
  • 3篇教育
  • 3篇功能区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化
  • 2篇地理学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水资源
  • 2篇水资源系统
  • 2篇人地关系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跨文化...
  • 1篇大学生跨文化...
  • 1篇地城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课程

机构

  • 20篇楚雄师范学院
  • 7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红河学院
  • 1篇保山学院
  • 1篇利兹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厅

作者

  • 21篇陈锡才
  • 6篇彭燕梅
  • 4篇潘玉君
  • 4篇罗思远
  • 2篇刘荣
  • 2篇吴永社
  • 2篇钱飞霞
  • 2篇夏华敏
  • 2篇席武俊
  • 2篇王学良
  • 2篇李秀寨
  • 2篇徐超
  • 2篇周兵
  • 1篇高庆彦
  • 1篇李辉
  • 1篇何文圆
  • 1篇单志佳
  • 1篇高仲亮
  • 1篇杨能
  • 1篇施建光

传媒

  • 13篇楚雄师范学院...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教育
  • 1篇成才之路
  • 1篇环境与发展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状况探究
2012年
对楚雄州九县一市历年的义务教育质量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系统的GM(1,1)模型对其未来的义务教育质量进行预测。采用基尼系数对楚雄州的义务教育质量的区域差距进行了衡量,分析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从而期望实现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和谐。
罗思远陈锡才吴永社刘荣李秀寨席武俊夏华敏钱飞霞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质量
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理被引量:5
2022年
为揭示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的内在规律,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指标体系构建、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探究了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2010—2017年,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2)2010年,唯一的基本协调类型分布在滇中地区的昆明市;中度协调类型零星分布;轻度失调类型独占滇西北地区的迪庆州;初级协调类型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3)2015年较201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滇西北地区成对出现轻度失调类型;滇中和滇南地区集中分布中度协调类型。(4)2017年较2015年有了新的变化。滇西地区的临沧市首次出现中度协调类型;滇东地区不再有中度协调类型的分布;滇东、滇西和滇西南地区集中分布着初级协调类型。其形成机理为:(1)GDP影响着城市化水平。(2)城市化水平和水资源系统共同决定着云南省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3)GDP和水资源系统指数的区域差异导致了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综上,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演变,存在着3个方面的演变机制。
陈锡才彭燕梅段正洋裴子誉王学良许永涛潘玉君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
楚雄州人地关系演进状态探析
2012年
从地——地的角度对楚雄州的资源环境基础进行分析,基于此,对楚雄州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把研究区和背景区、研究区和同级区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为:第一,楚雄州2004的资源环境基础低于云南省均值水平,资源要素综合评价系数为2.75,低出云南省水平的3.37;第二,就资源本底(多要素评价)而言,在云南省范围内,楚雄州位居第十位,资源本底值为2.75;第三,从资源保障角度来说,楚雄州属于次低保障地区;第四,就楚雄州各县市而言,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地关系系数差距巨大。
陈锡才徐超郑福勇杨继刚
关键词:资源环境基础
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刍探
2022年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对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要意义。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重要的价值,而人文地理学课程在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定位为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文章分析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及价值,探讨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挖掘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针对具体章节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切入策略的研究。
陈锡才王振吉彭燕梅王天强和海泉
关键词:高校人文地理学切入
基于质和量测度视角的云南省州市城市化水平研究
2022年
为了科学的测度云南省州市城市化水平,在国内已有的“城市化质量”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地理状况,从“质”和“量”测度的视角完善土地城市化率指标,构建新的城市化测度体系,并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赋权。基于每个研究区12年的城市化水平数据,进行各个研究区城市化水平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构建,得出12个时间响应式,并对时间响应式进行了检验。用各地区的时间响应式预测出各地区2025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三个时间节点的云南省州市城市化水平分析、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分析和城市化水平空间分析,结论为:(1)2006年、2017年和2025年云南省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但2025年有提升趋势;(2)2006年至2017年,大部分研究区的城市化水平都呈现降—升—降的变化特点;(3)滇中城市群为城市化水平高—高集聚区;(4)昭通市、文山州和普洱市为城市化水平低—高集聚区;(5)迪庆州、保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为城市化水平低—低集聚区。
陈锡才任均益赵亚俊曹尘
自然资源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2010年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在生产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看不到作为资本与劳动力作用对象的自然资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文章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经济增长以及各要素投入的数据,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创新模型,尝试把生态足迹作为自然资源要素投入,通过相应的经济计量分析,研究自然资源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探寻经济增长源泉,并对上述问题做出定量与定性的解释与回答。
魏群马前涛陈锡才
关键词:经济增长贡献率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生态效应研究
2017年
从总量GDP、产业结构演进和"三产"产值比的角度分析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分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提出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区域发展的路径。
陈锡才彭燕梅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发展生态足迹
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被引量:1
2021年
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对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用灰色系统预测2021年的协调度,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年、2018年和2021年的协调度数据并用Arcview 3.3软件制图探索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最后用变异系数分析法分析协调度的时空动态差异,从而揭示协调度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 2000年协调、相对协调、相对不协调和不协调4种类型在长江经济带上相间分布;(2) 2018年相对协调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相对不协调类型在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集聚,不协调类型区域重庆、湖北和上海呈现"飞地"分布的空间格局;(3) 2021年不协调类型区域四川、贵州和湖南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而安徽则被协调类型区域江西所阻断。协调类型区域江苏、上海、浙江和江西在长江下游集聚,与上游的云南呈现"飞地"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对协调类型区域重庆和湖北则在地理位置上紧邻。鉴于2021年的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为了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陈锡才彭燕梅王学良许永涛王天强潘玉君
关键词:协调度长江经济带
云南省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状态分析
2021年
区域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处于耦合协调状态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城市化系统测评体系和水资源系统评价体系,并且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专家打分法对指标体系赋权,然后对云南省州域和市域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的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而其余地区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②2010年,滇中地区以及红河州为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高高集聚区,昭通市、普洱市和文山州为低—高集聚区,滇西和滇西北为低—低集聚区。③2017年,滇中地区以及红河州仍然为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昭通市、普洱市和文山州仍然为低—高集聚区,大理州和临沧市由2010年的低—低集聚区转变为高—低集聚区。
陈锡才任均益赵亚俊曹尘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
区域PRED协调发展: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被引量:1
2015年
人类所需的发展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但很多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人地关系紧张、资源承载力堪忧、环境污染和区域发展不公平等一系列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区域人地关系状态)思考,进而提出可行的、科学的方案。人地关系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PRED系统协调发展是人地关系和谐的前提和基石。
陈锡才朱东波
关键词:PRED系统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