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吉江

作品数:37 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同位素
  • 7篇洋中脊
  • 7篇热液
  • 7篇海底
  • 6篇钴结壳
  • 6篇西南印度洋
  • 6篇西南印度洋中...
  • 6篇南印度洋
  • 6篇结壳
  • 6篇富钴结壳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4篇生物标志
  • 4篇南海北部
  • 4篇化石
  • 3篇地质
  • 3篇第四纪
  • 3篇有机质
  • 3篇脂类
  • 3篇碳酸盐

机构

  • 37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作者

  • 37篇雷吉江
  • 21篇初凤友
  • 15篇于晓果
  • 13篇杨克红
  • 12篇李小虎
  • 8篇葛倩
  • 8篇赵建如
  • 5篇陶春辉
  • 5篇章伟艳
  • 4篇许冬
  • 4篇叶黎明
  • 4篇方银霞
  • 4篇姚旭莹
  • 4篇金肖兵
  • 3篇赵宏樵
  • 3篇金路
  • 3篇龙江平
  • 3篇余星
  • 3篇刘春秋
  • 3篇杨海丽

传媒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海洋学研究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极地研究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2012年全...
  • 1篇中国海洋学会...
  • 1篇第十届全国同...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ZHS-176孔古海洋学记录:氧同位素和有机碳被引量:6
2012年
对南海北部陆坡ZHS-176孔进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有机碳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ZHS-176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期期间的气候波动,如末次盛冰期、Heinrich事件1、Blling-Allerd暖期与新仙女木事件在南海北部陆坡均有响应。同时,在全新世阶段存在3个强降水期和3个弱降水期。ZHS-176孔有机碳以生物成因为主,随着夏季风的增强,陆源物质含量增加,但在3kaBP以后由于华南地区夏季风减弱而导致陆源输入减少。
葛倩孟宪伟初凤友薛佐雷吉江
关键词:全新世氧同位素有机碳末次冰期
我国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两个海底热液活动区被引量:2
2011年
近年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了多个针对大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的航次调查.自从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发现了第一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以来,已经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发现了十几个海底热液区[1~4].2009年11~12月,大洋21航次在南大西洋中脊13°~14°S段发现了两个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大西洋中脊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当时发现的位于大西洋中脊最南端的两个热液活动区.
陶春辉李怀明杨耀民倪建宇崔汝勇陈永顺何拥华李家彪黄威雷吉江王叶剑
关键词:活动区海底矿产资源
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E/O界限的地质记录被引量:2
2015年
选择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和麦哲伦海山区的2块壳结纹层记录,进行生物地层学的精细研究,并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印痕分出时代:马尔库斯-威克海山CM1D03年代为晚古新世到更新世,而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年代则更久远些——白垩纪晚期(约大于70.0 Ma),这表明不同海山的富钴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而不同海山结壳层内部的古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分布特征上的差别表明有关属种对大洋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差异所致.本文还利用结壳纹层中所保存的钙质超微化石种群数进行生态学研究,寻找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古新世末至渐新世初(E/O)界限地质事件的联系,研究发现在E/O界线之交(对应CM1D03结壳的25 mm和CM3D06结壳的58mm附近)生物群落发生明显演替和重组,这些生物群落在E/O界限上下的改变所形成独特的生态结构,无疑反映了西太平洋古生物群落对全球冷事件存在明显响应,也说明结壳生长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张海生胡佶赵军韩正兵于培松武光海雷吉江卢冰PULYAEVA Irina A
关键词:富钴结壳超微化石
白令海底栖有孔虫壳体镁钙比值对水团温度的响应
2012年
底栖有孔虫壳体Mg/Ca是重建深层水团古温度的主要指标。通过分析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壳体的Mg/Ca和δ18 O,探讨了"Mg/Ca古温度重建方法"在白令海低温水体中的可行性及其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利用U.peregrina壳体δ18 O换算的"结壳温度"明显低于"现代水团温度",不能客观反映温度对Mg/Ca的控制作用;可能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水深小于150m样品中U.peregrina壳体的Mg/Ca与"现代水团温度"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在深海区两者之间却呈现出良好的指数关系:Mg/Ca=0.69*e0.43*T。该公式指出白令海低温水体中Mg/Ca对温度的敏感性约为43%℃-1,由其估算的温度误差约为0.2℃。
叶黎明邱中炎雷吉江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温度白令海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烃类有机质组成及其成因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热液区热液产物中的可溶有机质,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单体同位素分析,对烃类有机质的组成、来源及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硫化物烟囱体以正构烷烃(3.437~3.962μg/g)为主要烃类,L/H〈1,C22以上烷烃具有轻微奇碳数优势(CPI=1.140~1.209),NAR接近0;生物标志物类型丰富(Sq、IS40、烷基环己烷),C31藿烷22S/(R+S)高达0.77,且缺少17β(H),21β(H)构型藿烷;低碳数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类型,异构/反异构脂肪酸含量显著,缺少单不饱和脂肪酸。热液蚀变岩以异构烷烃(2.094μg/g)为主要烃类,正构烷烃以低碳数(L/H=1.33)、偶碳优势(CPI=0.377)为特征;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果表明,海洋原生生物体是49.6°E热液区主要的烃类有机质输入源,热液流体温度及化学条件是控制热液喷口区原生生物群落分布及热液产物中烃类有机质组成的主要因素。生物标志物类型显示硫化物烟囱体中具有产甲烷古菌与硫酸盐还原菌共存的现象,反映出热液流体中富含H2,表明49.6°E热液区具有非生物合成烃类的可能。
雷吉江初凤友于晓果李小虎陶春辉葛倩
关键词:热液喷口生物标志物
CJ19区块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
初凤友龙江平张富元章伟艳杨克红许冬杨海丽李秀珠刘子琳汪东军杨逢春张玉兰李保华李胜荣钱江初于晓果雷吉江刘春秋刘毅飞
2005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908专项办签订了专项合同任务书,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承担“CJ19区块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课题,要求在2005年至2006年间完成CJ19区块的底质、悬浮体等项目的调查,并完成...
关键词:
关键词:海底沉积物悬浮体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类脂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意义
热液系统生物标志化合物含有丰富的母质信息,通过其分子组成及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有机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有助于探讨热液系统生物群落及热活动状况。本文选取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块状硫化物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萃取和柱层...
雷吉江于晓果初凤友李小虎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超声波萃取
文献传递
楚科奇海表层海水颗粒物组成与来源被引量:3
2014年
对研究区内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取的表层海水颗粒物的浓度、显微组成、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域表层海水颗粒物浓度介于0.56—4.01 mg·L-1,具有冰区边缘高于开阔水域的特点。陆架区颗粒有机质相对含量高(TOC:9.78%—20.24%;TN:0.91%—2.31%),有机碳、氮同位素值相对重(δ13C:-23.29‰—-26.33‰PDB;δ15N:6.14‰—7.78‰),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含有部分陆源有机质;陆坡及北冰洋核心区的颗粒有机质含量,除SR15站外,相对低(TOC:8.06%—8.96%;TN:0.46%—0.72%),有机碳、氮同位素值轻(δ13C:-26.93‰—-27.78‰PDB;δ15N:4.13‰—4.84‰),颗粒物有机质以陆源为主。陆坡区SR15站表层海水颗粒物中异常高的陆源有机质(TOC:27.94%,TN:1.16%;δ13C:-27.43;δ15N:3.81)可能来自源于东西伯利亚的穿极洋流。海冰携带的颗粒物(包括冰藻)是冰区边缘表层海水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在陆架区海冰融化,向水体中释放了大量生物体;而陆坡区和北冰洋核心区,海冰对颗粒物的贡献以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为主。
于晓果雷吉江姚旭莹朱继浩金肖兵
关键词:楚科奇海颗粒物TOCTN
西南印度洋脊热液产物中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分布研究
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采用不同类型硫化物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和X衍射的矿物鉴定.结果显示:硫化物样品中元素间含量变化较大,含量变化随多金属硫化物样品类型及矿物成分的变化而变化.硫化物样品与球粒陨石相比,低于球粒陨...
赵宏樵章伟艳雷吉江陶春辉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层状结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了3种不同的层状结构:结核状碳酸盐岩的微纹层和烟囱状碳酸盐岩平行及垂直烟囱壁的层。不同层的微结构、化学成分、矿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核状碳酸盐岩层的各个微纹层在结晶程度、矿物形态、孔隙度等方面不同,但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对于烟囱状碳酸盐岩,与烟囱壁平行的内外层之间矿物、成岩程度等不同,垂直烟囱壁的不同层之间碳酸盐矿物含量不同。碳酸盐岩不同的层状结构是其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信息的反映,对于恢复其形成时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杨克红初凤友赵建如雷吉江葛倩方银霞
关键词:冷泉碳酸盐岩层状结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