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松

作品数:7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静脉
  • 3篇血栓
  • 3篇腔内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溶栓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 2篇手术
  • 2篇腔内激光
  • 2篇曲张
  • 2篇细胞
  • 2篇下肢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疗效
  • 2篇内皮
  • 2篇静脉曲张

机构

  • 7篇苏州大学
  • 3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太仓市第一人...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韩松
  • 6篇陆耀良
  • 6篇康涛
  • 2篇李晓强
  • 1篇李承龙
  • 1篇韩松

传媒

  • 3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梯密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获取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培养于EGM-2-MV-SingleQuots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取48 h内贴壁细胞(早期EPCs)和48 h后贴壁细胞(晚期EP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EPCs表面抗原标志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激光共聚焦检测EPCs吞噬功能,透射电镜观察EPCs内部超微结构。结果:单核细胞接种后呈小圆形,早期EPCs呈长梭形,晚期以纺锤形为主,培养7 d后有明显干细胞集落;增殖至第6代以后,形态开始逐渐接近于内皮细胞,并出现管腔样结构。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CD34,CD133和VEGFR-2均呈阳性表达,能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并结合FITC标记的凝集素-1。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内皮细胞特征性细胞器Weible-Palade小体。结论:梯密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能够成功地从骨髓中分离、纯化、培养出内皮祖细胞,其增殖能力强,数量充足,生物学特性稳定。
陆耀良康涛李晓强韩松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骨髓干细胞
手术取栓与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体会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总结手术取栓与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栓+下肢挤压驱栓、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 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 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 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栓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栓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陆耀良康涛韩松李晓强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取栓术导管直接溶栓
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外泌体调控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建立细胞共培养模型,对其外泌体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初步证实内皮细胞(ECs)外泌体通过差异表达的LncRNA影响平滑肌细胞(SMCs)表型转换。方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ECs,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大鼠主动脉SMCs体外培养扩增,采用Transwell建立两种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分别为单独培养SMCs组、ECs-SMCs共培养组、ECs-SMCs+GW4869外泌体抑制组。通过Western-Blot比较单独培养SMCs组和ECs-SMCs+GW4B69外泌体抑制组中收缩表型标志蛋白(α-SM actin)、合成表型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使用外泌体试剂盒分离提取其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纳米粒径分析、Western-Blot进行鉴定。并对外泌体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并鉴定出原代主动脉ECs,在Transwell共培养细胞模型中SMCs向收缩表型转化,表现为α-SM actin收缩表型蛋白表达显著升高,Vimentin合成表型标志蛋白逐渐降低。采用试剂盒法成功提取纯化外泌体,鉴定出形态、直径、浓度及标志蛋白CD9、CD63、CD81表达均满意的外泌体,通过对外泌体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427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303个基因呈现上调,973个基因呈现下调。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胞浆、细胞连接结构、囊泡及细胞外基质等区域,在细胞蛋白质的修饰、大分子代谢及氮化合物代谢等多个关键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采用Transwell法构建ECs-SMCs共培养细胞模型可显著提高SMCs收缩表型蛋白的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向收缩表型转化,其外泌体差异表达基因对SMCs的增殖分化及表型转化产生调控作用。
康涛李晓强陆耀良韩松
关键词: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外泌体表型转化
腔内激光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静脉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总结治疗经验,减少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曲张静脉点式剥脱+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58例(457条患肢),观察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及溃疡愈合等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以及远期复发率。结果该组1例因重度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行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下肢肿胀明显减轻,溃疡愈合,疗效良好;2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后恢复顺利;68例患者小腿溃疡愈合;6条患肢出现皮肤灼伤;8例术后出现皮下积血积液;以上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基本缓解。远期随访全部患者无静脉曲张复发,无静脉溃疡迁延不愈,无皮肤营养性障碍等远期并发症,疗效持续,未见复发。结论 EVLT联合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治疗方法,有望代替单纯传统手术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陆耀良康涛韩松
关键词:腔内激光传统手术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478例的体会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总结静脉腔内激光(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8例(577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CEAP分级:C2级(68条)、C3级(179条)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EVLT+小腿曲张静脉EVLT;C4级(120条)、C5级(145条)、C6级(65条)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小腿曲张静脉EVLT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有218条[218/577(37.8%)]肢体出现并发症,部分肢体可存在2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皮下淤血、瘀斑、血肿发生率为33.4%(193/577);不同程度的皮肤灼伤为6.4%(37/577);皮肤感觉异常为13.9%(80/57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0.3%(2/577)。以上并发症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明显好转。随访时间4~36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微创优势,应针对病因病情,联合不同术式,规范化操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康涛陆耀良韩松
关键词:静脉曲张腔内激光并发症
AngioJet在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中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使用AngioJet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10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5例,原发性血栓形成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10例(平均年龄61.60岁)手术均通过单独使用AngioJet或AngioJet联合其他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AngioJet抽吸后狭窄消失,6例患者使用AngioJet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2例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由于抽吸后有残余血栓存在,3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喷药溶栓,1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置管溶栓(CDT)。术后平均住院(3.9±2.33)d,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0.84 vs.0.37,P<0.05)。术后1例出现血尿,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疗效评估结果为痊愈6例,良好4例。目前7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随访,无肢体缺血加重情况。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使用AngioJet导管抽吸血栓安全、有效、创伤小。较为适合于股腘段血栓栓塞性病变,吸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可结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抽吸血栓效果不佳的可辅以CDT。
韩松周修适刘斐史振宇唐骁严栋郭大乔符伟国王利新
关键词:血栓栓塞下肢血栓切除术
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评价机械性血栓清除(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血管外科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AngioJet+CDT组(A组,40例)和单纯抗凝组(B组,3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患健侧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及静脉通畅率,随访评价Villalta评分及静脉严重程度评分(VSCC)。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治疗。A组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1.45±0.83)cm,小腿周径差为(0.68±0.22)cm,静脉通畅程度评分为(1.2±0.5)分,静脉通畅率为(82.0±5.6)%,B组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2.68±1.26)cm,小腿周径差为(1.81±0.95)cm,静脉通畅程度评分为(7.8±1.7)分,静脉通畅率为(10.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8,0.032,0.014,0.008)。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及严重出血并发症。A组随访1年复发率2.9%(1/35),随访2年Villalta评分为(4.41±2.36)分,VCSS为(7.52±4.46)分,B组随访1年内复发率26.7%(8/30),随访2年Villalta评分为(9.31±1.86)分,VCSS为(12.31±3.79)分;两组复发率、Villalta评分、VCS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36,0.017,0.025)。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近期疗效安全、有效、微创,近中期疗效满意。
康涛陆耀良李晓强韩松李承龙翟茂东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