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峰
- 作品数:28 被引量:28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综合评价高级建模迭代重建在颈部低剂量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 目的 评价高级建模迭代重建(ADMIRE)算法与传统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在颈部低剂量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综合影响。方法 收集80例需行颈部CT检查的病例进行低剂量CT扫描。所有扫描病例行CT图像重建时均采用四种不同...
- 顾海峰杨刚郑玲
- 关键词:滤波反投影信噪比
- MR各向同性检查技术对比常规检查技术在踝关节检查中的初步探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各向同性检查技术与常规检查技术在踝关节检查中对图像质量及诊断精度的影响。方法对踝关节磁共振检查时常用的二维2D-FSE序列进行参数调整使其达到各向同性的三维序列3D-FSE-Cube,然后对10名健康志愿者的踝关节分别进行扫描,最后对所获得的图像的质量、模糊度、伪影、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3D-FSE-Cube 1D序列获得的关节软骨、关节液及肌肉的SNR要明显高于2D-FSE序列,3D-FSE-Cube2D序列与2D-FSE序列没有明显差别。3D-FSE-Cube序列与2D-FSE相比除在模糊度上3D-FSE-Cube序列较明显外在图像质量、伪影上没有明显差别。结论磁共振各向同性检查技术与常规检查技术相比无论在图像信噪比或是图像诊断精度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
- 郑玲顾海峰
- 关键词:并行采集技术磁共振成像踝关节
- 双源CT峰值跟踪法颈部CTA扫描优化方案初步探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初步探讨64层双源CT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方法:将60例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对比剂注射速率均为4.0mL/s,使用自动触发技术,阈值设为120Hu,达到峰值后延迟4s扫描,A采用足向头方向的扫描方案,B组采用头向足方向的优化方案,其他参数相同,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做后处理,然后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B组注射侧头臂静脉CT值比A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主动脉弓CT值高、大脑中动脉CT值低,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能有效消除注射侧头臂静脉伪影干扰,改善颈部动脉显示效果。
- 陈新周长圣张军顾海峰罗松郑玲
- 关键词:CT血管成像X线计算机颈动脉
- 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被引量:20
- 2009年
- 目的评价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方法30例受检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分别有6例病人于1周内进行了DSA或SPECT检查。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碘图进行分段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节段与碘图分布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成像可诊断率为100%(300/300),影像质量评分均值为4.68±0.57。30例病人中8例共10个节段发现壁冠状动脉,12例共32个节段冠状动脉发现粥样硬化性斑块,其中20个节段狭窄≥50%,12个节段狭窄≤50%;3例病人的双能量CT(DE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所见一致。融合碘图有15例共37个节段发现灌注异常,其中28个节段供血支冠状动脉狭窄,9个节段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其中3个节段SPECT检查为阴性)。结论心率合适的情况下,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和心肌灌注影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但尚需深入研究。
- 彭晋张龙江周长圣卢光明马延顾海峰
- 关键词:双能量CT
- 磁共振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分析磁共振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的原理及特性,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获得的磁共振脂肪抑制图像50例,对比频率选择饱和法,分析总结出其临床特点。结果:相同条件下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较频率选择饱和法能获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但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结论:在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的临床应用中应恰当、合理地选择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才能获得最佳的脂肪抑制图像质量,才更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顾海峰郑玲李林
- 关键词:脊柱病变磁共振成像
-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2
- 2009年
-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的可行性及其诊断急性实验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对8只新西兰白兔制备成急性肺栓塞模型的前、后行DSCT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并进行数据后处理,分别得到CT解剖图像(CTPA)、DEPI及两者融合图像,观察肺动脉内有无栓子,分析栓塞前、后的肺灌注影像表现;进行家兔肺大体病理解剖和镜下观察。计算CTPA、DEPI及融合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应用Kappa系数评价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7只兔模型制作成功,1只因肺内导管头影响图像评价而排除;6只兔30个肺叶数据可用于分析。病理共发现18个肺叶栓塞阳性,12个阴性。与正常肺组织相比,肺栓塞区域DEPI表现为灌注不良或缺损,CTPA表现为相应肺动脉中断或充盈缺损。CTP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66.7%(12/18)、100.0%(12/12)、100.0%(12/12)、66.7%(12/18),与病理结果吻合度一般(Kappa=0.651);DEP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88.9%(16/18)、91.7%(11/12)、94.1%(16/17)、84.6%(11/13),与病理结果吻合度较强(Kappa=0.795)。融合图像结果与DEPI一致。结论DSCT的DEPI能够反映兔肺部血流分布情况,对肺栓塞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与病理结果有较强的一致性。
- 赵艳娥张龙江周长圣胡小波胡秋菊顾海峰潘永泉曹新志卢光明
- 关键词:肺栓塞灌注X线计算机
- 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技术特点及其过程初探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技术特点及其一般过程。方法:以2007年度南京军区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患者的检查过程为样本,结合南京军区总院关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各种研究成果,对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技术特点及其一般过程进行总结。结果: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整个流程可分为扫描前准备、扫描、扫描后患者护理及图像后处理4个方面,检查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项值得注意。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必须遵循一定的检查原则及一些注意事项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
- 顾海峰郑玲李林周长圣高娟梁泉张玥玥蔡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心电门控技术
- 双源CT的最新技术与进展研究被引量:13
- 2014年
- 介绍了炫速双源CT机的硬件结构,阐述了炫速扫描技术、Stellar探测器技术、能谱纯化技术、FAST CARE技术以及SAFIRE技术是其核心技术,分析了炫速扫描速度、极低的辐射剂量是新一代炫速双源CT的核心特点与优势,最后指出炫速双源CT是双源CT史上的新革命,使CT技术迈入新时代。
- 顾海峰高娟李林周长圣郑玲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FAST
- 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探讨被引量:11
- 2010年
- 在全面收集整理当今各种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的基础上,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频率选择饱和法、STIR技术、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选择性水或脂肪激发技术、Dixon技术及预饱和带技术进行了详细概述,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有着各自不同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只有在临床应用中应选择恰当的脂肪抑制技术才能更好地对病变做出诊断。
- 顾海峰
- 关键词: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
- 双源CT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被引量:49
- 2008年
- 双源CT是CT史上的新革命,开创了CT成像的新纪元。其核心技术有:零兆金属球管、电磁直接驱动技术、静音扫描技术、特殊散射线校正、重建技术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特别是适应性心电图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双源CT具有两套数据采集系统,且呈垂直状态分布于机架内,机架只需旋转90°就能完成数据采集,实现了83 ms的恒定时间分辨率,可对不同心率的患者在不行任何心率干预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另外,独特的双能量成像技术可用于去除骨骼及钙化、评价组织血流灌注以及鉴别组织成分,显示韧带和软骨等,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郑玲顾海峰杨刚李林周长圣张龙江卢光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数据采集系统时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