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业
- 作品数:23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礁滩分类以及在岩芯中的识别被引量:15
- 2009年
- 百余年来涉及生物礁滩的有关论著,从对具体例证的剖析到时空模式的综述,催生着各种分类方案的出台。生物礁滩纵横展布上显示生态环境的相变,礁—滩灰岩具有非均一性,其岩石学特征能指示其生态群落类型。在岩芯中能识别出与各类礁—滩在成因上密切相关的岩性段时,勾勒礁滩体生态单元序列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行的。
- 张园园王建坡马俊业姚小刚王媛媛李启剑李越
- 关键词:形态学岩石学岩芯
- 塔中隆起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生物群及其古生态特征被引量:28
- 2009年
- 塔中隆起区的良里塔格组含菌藻类微生物岩、植物类的钙藻、原生动物中的有孔虫、后生动物中的海绵、珊瑚、苔藓虫、介形类、三叶虫、腹足类、腕足动物、棘皮动物等化石门类。根据其生物成分的埋葬学特征,分为原地或近源成分占优势的群落和远源异地成分占优势的组合,群落和组合的类型展布受水深、水动力、坡折带地貌等因素控制。
- 杨海军王建坡黄智斌姚小刚张园园马俊业李越
- 关键词:生物群古生态良里塔格组塔中隆起
- 滇西北横断山区晚古生代苔藓动物被引量:3
- 2009年
- 作者描述了分布在保山、施甸、宁蒗和永胜等地的滇西北地区的化石苔藓动物共18属32种。其中包括10个新种,它们是:Helopora ninglongensis sp.nov.,H.hastiferasp.nov.,Rhabdomeson pristinus sp.nov.,Streblascopora quadriata sp.nov.,Fenestella shidianensis sp.nov.,Semicosciniumeifelia sp.nov.,Minilyapetalina sp.nov.,Fistuliporaturbalis sp.nov.,Leptotrypa adhaerens sp.nov.和L.lamellata sp.nov.。这些苔藓动物的时代主要是巴什基尔期、艾菲尔期,其次是埃姆斯期、吉维特期、亚丁斯克期和罗德-沃德期。滇西北横断山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东、冈瓦纳古陆北缘陆棚区,形成一个独特的生物地理区。艾菲尔期早期的苔藓动物群与我国北方地槽区的关系密切,经过法门期、杜内期,到巴什基尔期,而且范围扩大至我国西藏区以及特提斯区北、中、南三个分区、美洲区、俄罗斯地台区,并可持续至中二叠世的罗德-沃德期("茅口期"),但与我国华南区的差异较大。
- 夏凤生马俊业
- 关键词:苔藓动物古生物地理晚古生代滇西北
- 化石记录时间与分子估算时间的吻合度检验:海绵动物基于7个核蛋白基因的谱系年代分析
- 化石记录是研究生物演化历程的直接证据,并且可以作为校正点与分子数据结合对生物类群进行谱系重建与年代估算。正确的评估和使用化石校正点是准确估算类群分歧时间之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够为理解和检验分子序列的进化速率模式(例如,Au...
- 马俊业杨群
- 关键词:海绵动物
- 文献传递
- 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内真水龙骨类鳞片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在白垩纪中期(~100 Ma)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蕨类植物鳞片化石。该鳞片化石为基部着生,鳞片细胞壁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厚,为筛孔状鳞片类型。根据最新的现代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树,结合鳞片的演化趋势及鳞片化石的形态解剖特点分析,认为该鳞片化石来自真水龙骨类。这一发现表明真水龙骨类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多样性分化。
- 李春香李春香
- 关键词:白垩纪中期
- 泥质对志留系礁滩生长的抑制作用:黔北桐梓韩家店组的例证被引量:3
- 2012年
- 黔北桐梓的戴家沟剖面和狮溪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的韩家店组出露完好,该组泥岩、粉砂岩中夹有厚度1—3m、直径4—7m的小型点礁。礁核相多具典型的障积格架岩特征,但生长时限短暂,群落分异度低,仅见床板珊瑚、单体四射珊瑚、苔藓虫和海百合茎,礁间为珊瑚、苔藓虫和海百合茎碎片堆积的滩相,伴生丰富的遗迹化石。在陆源碎屑快速沉积的背景下,浑浊海水频繁的富营养化过程限制了礁体纵横向生长和朝高分异度群落发展的可能性。
- 李启剑王媛媛李越马俊业张园园邓小杰蔡习尧
- 关键词:生物礁滩泥质沉积物志留系
- 奥陶纪苔藓动物的多样性演变——兼论苔藓动物的起源被引量:5
- 2010年
-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 夏凤生马俊业郝家胜
- 关键词:苔藓动物种系发生灭绝
- 基于化石校准点的评估和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估算普通海绵(Demospongiae)早期分歧时间
- 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使我们很难深入理解生物的谱系关系和年代演化,分子钟方法则通过分子数据分析与地质历史时间和化石记录的整合分析让我们得以探讨早期生命的分歧时间,填补化石记录本身的不足,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高级/复杂计算理论的...
- 马俊业杨群
- 关键词:分歧时间
- 文献传递
- 寻常海绵纲的系统发生与形态演化分析
- 寻常海绵是海绵动物门中多样性和丰度最高的一个类群。作为重要的造礁生物,寻常海绵内部系统演化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早期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古生物研究表明,前寒武纪地层中并无确切的寻常海绵化石记录;到了寒武纪,寻常海绵的多样...
- 马俊业杨群
- 关键词:寻常海绵纲
- 文献传递
- 寻常海绵纲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与谱系年代学分析
- 寻常海绵纲是海绵动物门中多样性程度和生物量均最高的一个类群。作为最原始的后生动物,海绵动物的系统发生学对于探讨后生动物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绵动物的形态性状有限,并且难以开展形态性状的同源性检验,因此在海绵动物的...
- 马俊业
- 关键词:寻常海绵纲系统发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