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建枝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悬浮颗粒物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流槽
  • 2篇颗粒物
  • 1篇底泥
  • 1篇底泥沉积物
  • 1篇底泥再悬浮
  • 1篇动力条件
  • 1篇形态分析
  • 1篇絮凝
  • 1篇印染
  • 1篇印染废水
  • 1篇再悬浮
  • 1篇砂滤
  • 1篇深度处理
  • 1篇水动力条件
  • 1篇强化絮凝
  • 1篇纳米铁
  • 1篇废水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3篇王东升
  • 3篇葛小鹏
  • 3篇黄建枝
  • 2篇郑蓓
  • 1篇周争
  • 1篇杨晓芳
  • 1篇赵丽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水动力条件下重金属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及其形态分布与转化被引量:8
2013年
以北京近郊通州凉水河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环流槽(annular flume)模拟河流水力学条件,研究了重金属(Cr、Cu、Zn和Pb)在上覆水、悬浮颗粒物(SPMs)以及底泥中的交换、分配、形态分布与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动态水流环境条件下,加入到上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5 mg/L)很快被吸附到SPMs上,模拟运行1 h后,上覆水中重金属的浓度(低流速条件下Zn除外),均不到初始值的3%;而SPMs中重金属的浓度在实验初期随着运行时间而降低,并且其浓度在低流速(0.2 m/s)时较高流速(0.35 m/s)条件下高,这是由于"颗粒物浓度效应"所致。在整个模拟运行周期(35 d)内,表层底泥中重金属形态发生了改变。其中,重金属的F4(硫化物+有机物)形态由于其与硫化物结合的形态被氧化而逐渐释放出来,并最终剩下不易氧化的有机物结合形态。与此同时,释放出的重金属通过再分配作用以易解析的F1~F3形态吸附于SPMs及底泥沉积物中,从而导致这3种形态浓度有所升高。
黄建枝葛小鹏王东升
关键词:重金属形态分析
纳米铁强化絮凝/砂滤/超滤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絮凝/砂滤/超滤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该工艺的除污效果,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同时,采用纳米铁与新型复合絮凝剂高效聚合氯化铝(HPAC)进行复合投加,以GC/MS进行有机物全分析,研究纳米铁对尾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絮凝/砂滤能够减轻超滤膜的负荷,延缓膜污染,是一种较优的预处理工艺。该工艺的运行周期可达8 h,超滤出水浊度<0.1 NTU、COD<25 mg/L,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的要求。纳米铁与絮凝剂的复合投加对有毒有害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用于印染废水的脱毒减排具有良好的前景。
周争赵丽黄建枝葛小鹏郑蓓王东升
关键词:印染废水纳米铁絮凝砂滤超滤
利用环流槽研究再悬浮条件下凉水河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与分布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环流槽模拟动态水流环境,研究凉水河底泥沉积物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再悬浮过程,考察了水流速率对4种重金属(Ni,Cr,Cu,Pb)在沉积物、悬浮颗粒物以及上覆水中的迁移、传输与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速从0.15m/s增加到0.35m/s,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从165mg/L上升到4220mg/L,增加约25倍.溶解态重金属的浓度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部分重金属从悬浮颗粒物(SPM)中解析并进入上覆水中.酸可溶性重金属的浓度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增加,表明部分SPM上的重金属在再悬浮过程中从稳态转化到易解析形态.在整个再悬浮过程中,悬浮颗粒物上重金属的体积浓度增加了2-6倍,但是质量浓度却降低了,并接近底泥中重金属的原始浓度,这是由于"颗粒物浓度效应"所致.重金属分配系数(KD)随流速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对重金属具有更强的富集作用的微细颗粒(粉砂/黏粒)的含量随着流速而降低所致.
黄建枝葛小鹏杨晓芳郑蓓王东升
关键词:重金属底泥再悬浮悬浮颗粒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