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猛

作品数:8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大细胞
  • 6篇细胞
  • 6篇肥大
  • 6篇肥大细胞
  • 4篇穴位
  • 2篇针灸
  • 2篇足三里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性关节炎
  • 1篇穴位注射
  • 1篇腰椎
  • 1篇腰椎病
  • 1篇腰椎病变
  • 1篇医理
  • 1篇原纤维
  • 1篇针刺
  • 1篇针刺镇痛
  • 1篇针刺镇痛原理
  • 1篇针灸效应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丁光宏
  • 8篇黄猛
  • 4篇张迪
  • 3篇萨喆燕
  • 2篇姚伟
  • 2篇杨玉华
  • 2篇邢贝贝
  • 1篇谢英元
  • 1篇余晓佳
  • 1篇王浩宇
  • 1篇吴勇
  • 1篇梁倩倩
  • 1篇金凤
  • 1篇吴彩琴
  • 1篇朱海宁

传媒

  • 4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医杂志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穴位敏化现象的实验动物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发展一种适合穴位敏化现象研究的动物模型,观察心肌缺血导致的体表穴位处力敏变化,探讨穴位敏化的现象及发生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改进的气囊阻塞可控心肌缺血模型。在造模前后检测心肌缺血引起的Ⅱ导联变化,通过心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坏死程度。分别在心肌缺血模型制备过程第8、14、20天检测清醒家兔不同体表部位机械痛阈值。结果:可控心肌缺血模型制备过程中模型组Ⅱ导联变化一致,在气囊充气阻塞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缺血)时ST段抬高(P<0.05),气囊放气后ST段恢复,表明家兔心肌缺血刺激可控。心肌TTC染色示模型组心肌坏死程度为(9.37±0.19)%。3个检测阶段模型组与对照组家兔在足底及"太溪"穴处均无明显机械痛阈值改变(P>0.05);心肌缺血刺激14d后模型组"内关"处及心肌缺血刺激20d后模型组"神门"和"内关"处机械痛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的家兔可控心肌缺血模型适用于疾病前后穴位敏化现象的力敏研究。心肌缺血可导致"神门"和"内关"处力敏降低,内脏疾病可导致相关临床治疗穴位发生敏化。
邢贝贝黄猛陈国辉张迪丁光宏
关键词:心肌缺血机械痛阈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40
2008年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余晓佳丁光宏姚伟詹睿黄猛
关键词:针刺镇痛原理
穴位注射组胺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上引起的镇痛效应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观察组胺对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引起的类似针刺的镇痛效应,讨论穴位注射疗法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手针组和组胺注射组。大鼠左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制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各组痛阈变化,并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比较在"足三里"穴位注射100μg/mL的组胺溶液50μL和手针刺激20 min下的镇痛效应的差异性。结果:组胺注射和手针针刺,都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阈都有显著提高(P<0.01)。组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组胺可以引起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与针刺类似的镇痛效应。以刺激肥大细胞为目的的新型穴位注射疗法存在可行性。
黄猛谢英元丁光宏
关键词:急性关节炎穴位注射镇痛组胺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对针灸治疗过程中的物理刺激的敏感性机制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研究人肥大细胞膜上可能参与针灸效应的机械和温度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的力和温度的响应特征.采用膜蛋白免疫印迹、电生理膜片钳技术、流动腔技术、胞内钙荧光成像和荧光分光光度等方法,观察相关通道特异性阻断剂对机械和温度刺激激活电流、胞内钙浓度、组胺分泌释放率的影响.实验证实,人肥大细胞膜上存在香草素瞬时受体电位通道2(TRPV2)蛋白的表达,该通道为肥大细胞在受外界机械和温度刺激时的直接激活提供了有效的信号传递通路,而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增加是促使其产生组胺分泌释放的重要环节之一.肥大细胞生物反应信号的启动和途径为针灸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朱海宁张迪黄猛杨玉华萨喆燕丁光宏
关键词:肥大细胞温度敏感性针灸
“腰为肾之府”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通过诱导大鼠直立体位引起腰椎病变的实验方法来观察腰与肾的相关性,并由此认识"腰为肾之府"这一理论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直立组及恢复体位组各8只,采用肩关节离断术、抬高食物和水的方法诱导大鼠直立,制备大鼠直立模型,9周后以X线片、血糖浓度、体重、肾组织形态为指标,观察腰椎变化对肾脏的影响。结果大鼠直立后出现下腰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出现唇缘样增生。直立组大鼠体重、肾小球直径、周长均较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1);直立组、恢复体位组的肾小球直径,周长较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增加(P<0.01);肾组织出现病理变化,肾小球较正常组显著性增大(P<0.01)。结论大鼠直立后腰椎的变化可引发肾组织病理改变,恢复体位后有所改善,因此腰与肾关系密切,用现代实验方法验证了"腰为肾之府"中医理论。
金凤黄猛吴彩琴梁倩倩丁光宏
关键词:腰椎病变
穴位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分布和激活的定量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肥大细胞是穴位功能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对组织中肥大细胞启动情况的定量观察,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组织的平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进行计算。该方法根据甲苯胺蓝染色中出现的特异性深紫色染色对肥大细胞进行定位,根据形态学特征选择了胞内空泡面积、胞外颗粒数和周长面积比三个参数作为激活特征参数,提出了脱颗粒率计算方法。通过对急性佐剂型关节炎大鼠针刺后足三里穴位组织进行的观察,发现该方法的肥大细胞识别率较高,并检出针刺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P<0.01,n=697~858)。结果证明,该计算机辅助方法对肥大细胞激活情况的定量观察可行、有效。
黄猛黄致达姚伟姚伟邢贝贝吴勇邢贝贝
关键词:穴位肥大细胞计算机辅助方法
超声针灸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2
2012年
超声针灸是将一定的超声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腧穴,以达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上世纪末就已运用于临床。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超声针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超声针灸的研究现状主要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机制探讨则从三个方面展开:1)超声生物效应,2)超声对细胞的溶解效应和非溶解效应,3)超声针灸对穴区肥大细胞的作用。在"肥大细胞激活产生的炎性反应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始动环节之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超声针灸的疗效与超声生物效应及超声引起的细胞效应尤其是肥大细胞激活有密切关系。
杨玉华张迪萨喆燕黄猛丁光宏
关键词:超声治疗生物效应肥大细胞脱颗粒
手针刺激“足三里”穴局部肥大细胞活动与外周神经放电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探讨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及穴区胶原与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放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手针足三里组、手针+色甘酸钠组(穴区肥大细胞拮抗)、手针+胶原酶组(穴区胶原纤维溶解),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分离左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干,手针提插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min,记录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神经束诱发放电信号。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与对照组、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相比,手针足三里组诱发的坐骨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P<0.01);同时手针足三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穴位区注射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减弱;穴位区注射胶原酶阻断针刺应力在穴位组织中传输,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样,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也减弱。
萨喆燕黄猛黄猛张迪
关键词:肥大细胞色甘酸钠胶原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