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休克
  • 2篇造影
  • 2篇疗效
  • 2篇梗死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造影
  • 2篇初中生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室
  • 1篇地西泮
  • 1篇电极导管
  • 1篇动脉狭窄

机构

  • 13篇环县人民医院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3篇黄锡通
  • 4篇陈美霞
  • 3篇陈增瑞
  • 2篇林爱芳
  • 2篇杨芳霞
  • 2篇叶会
  • 2篇周朝阳
  • 2篇边昶
  • 2篇徐耕
  • 2篇许琴英
  • 1篇林晨萍
  • 1篇陈海虹
  • 1篇阮宏标
  • 1篇罗春林

传媒

  • 3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心电与循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产期子痫前期B型钠尿肽与肌酸激酶MB同工酶的对照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B型钠尿肽(BNP)与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在围产期子痫前期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孕妇临床资料,其中健康孕妇25例(A组)、轻度子痫前期患者18例(B组),未并发肺水肿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2例(C组),并发心力衰竭肺水肿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7例(D组),检测产前6h内(T0)及产后6h内(T1)、产后24~36h内(T2)所测BNP、CK-MB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T1时C组患者的BNP、CK-MB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50、6.54、3.73、2.46,P均<0.05);而D组患者较C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38、3.69,P均<0.05)。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C、D组T1时的CK-MB与BNP之间呈正相关(r分别=0.70、0.85、P均<0.05)。在T0时,D组患者的BNP、CK-MB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61、3.43,P均<0.05),C组患者的BNP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99、6.60,P均<0.05),但A、B、C组间的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7、1.30、0.74,P均>0.05)。结论 BNP及CK-MB可用于围产期子痫前期患者的病情评估,BNP的敏感性更优于CK-MB。
黄锡通罗春林林俊亮罗利剑
关键词:B型钠尿肽肌酸激酶子痫前期心力衰竭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恶性肿瘤患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2012年
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能够诱导造血系统中恶性细胞的凋亡,因此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本研究通过把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人做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剂量的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从而对医疗工作人员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提供一些线索。现报告如下。
郑孝敬黄锡通
关键词:恶性肿瘤患者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恶性细胞造血系统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传统心脏临时起搏术需要到放射科在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需要搬动;部分基层医院缺少导管室,尚需搬运监护抢救设备和抢救药物等,有影响到抢救及时性的可能。我院于2002年至2006年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非X线透视下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28例,取得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
阮宏标林晨萍陈海虹黄锡通
关键词: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非X线透视放射科导管室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救治金环蛇咬伤致呼吸肌麻痹1例被引量:6
2007年
银环蛇、金环蛇和海蛇分泌的毒液以含神经毒素为主,中医称为“风毒”。临床以松驰性肌肉麻痹为主要症状,常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衰竭(呼衰)和停止。2006年5月我科采用综合治疗配合气管插管及面罩无创序贯通气救治危重型金环蛇咬伤1例,报告如下。
黄锡通郑孝敬陈美霞甘永雄
关键词:机械通气毒蛇咬伤呼吸肌麻痹中毒
咪达唑仑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催眠镇静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用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镇静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42例大于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成2组,各21例,分别服用咪达唑仑(中午服用3.75~7.5mg,睡前服用7.5~15mg)和地西泮(白天分两次服用2.5~5.0mg,睡前服用5.0~7.5mg),使患者镇静程度达到ramsary评分2~3分。每6小时1次记录镇静程度,达到镇静要求的记1分,未达要求者记0分;发病7~10d采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结果咪达唑仑组与地西泮组分别于(0.42±0.25)h和(1.11±0.46)h开始达到镇静要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P<0.05)。咪达唑仑组镇静记分为(24.63±5.31)分,地西泮组为(18.21±4.52)分,前者明显大于后者(t=2.54,P<0.05)。患者SCL-90评估中,咪达唑仑组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地西泮组(t分别=2.07、2.12、2.23、2.07、2.15、2.17,P均<0.05)。结论咪达唑仑用于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镇静催眠比地西泮起效更快,嗜睡、乏力、纳差、抑郁、焦虑症状明显少于地西泮,较适合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
郑孝敬陈增瑞周朝阳甘永雄陈美霞黄锡通肖礼民
关键词:咪达唑仑地西泮急性心肌梗死
新鲜冰冻血浆及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急性创伤失血继发凝血功能异常时的需要量:28t^J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VFP)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HPC)在治疗急性创伤性失血患者继发凝血功能异常时的需要量。方法28例急性创伤性失血继发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38.1(19~65)岁。13例使用FFP(在血库融化后3h内经输血通路静滴结束)(A组),15例联用FFP、HPC(HPC在床旁溶化后0.5h内输注结束,均先输HPC)(B组)。结果急性成年创伤患者以输红细胞悬液4~6U后复查血红蛋白浓度,以50—80g/L为入选标准,在此种失血量条件下为纠正凝血功能异常,A组FFP用量为(1046±397)ml;B组FFP、HPC总量为(1620±382)ml(HPC按血浆当量单位计算),显著多于A组(P=0.001),但B组患者使用FFP量为(780±276)ml,显著少于A组(P=0.047)。结论在急性创伤性失血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应用适量的FFP治疗效果明确;同时使用HPC治疗时所需总输入量较大,但血浆的用量可明显减少。
黄锡通郑文飞林俊亮罗利剑
关键词:创伤凝血酶原复合物
非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非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A组,冠状动脉造影狭窄〈50%,46例)和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50%,215例).冠心病组以Gensini积分法进一步分为B组(Gensini积分≤10,78例)、C组(1040,42例),分析4组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B、C、D组LVEF均小于A组(t=2.52、2.87、4.11,均P〈0.05),D组小于B、C组(t=2.36、2.63,均P〈0.05).(2)冠心病组及D组Gensini积分与LVEF呈负相关(r=-0.21和-0.36,均P〈0.05).(3)LVEF〉60%的冠心病患者中两支或三支冠状动脉狭窄均≥90%者占9%,低于LVEF≤60%者(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1,P〈0.05).结论未曾发生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可出现LVEF的不同程度下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LVEF之间呈低度负相关.
黄锡通徐耕边昶
关键词: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造影
42例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的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脓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42例糖尿病并发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发生率与糖尿病患者年龄、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明显相关,部位以皮肤感染及呼吸道最多见,其次是泌尿道感染。结论血糖高、年龄大、并发症重是糖尿病患者合并脓毒症休克的重要易感因素;治疗上,在严格控制血糖、积极处理感染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针对脓毒性休克病人的不同状况或不同时期,将多种方法联合起来加以应用。
郑孝敬陈增瑞周朝阳甘永雄陈美霞黄锡通
关键词:糖尿病休克脓毒症
初中生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肺复苏(CPR)技能培训模式。方法选取浙江省玉环县4所初级中学22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102名学生和实验组123名学生。常规组采用常用的"培训者-民众"的普及方法,实验组与学校合作开展生存教育课堂,先由课题组对老师进行培训,再对学生按课程设置进行培训,学生掌握后进行考核,学校开设第二课堂专门教CPR,第二学期再进行复训。比较两种培训模式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掌握CPR的知晓率高于常规组(<0.05);且第二学期CPR技能掌握高于常规组(<0.05)。结论对初中生采取"培训-考核-复训"模式明显优于"培训者-民众"的普及方法。
林爱芳杨芳霞黄锡通许琴英叶会
关键词:心肺复苏
快速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及其临床干预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快速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及其临床干预。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快速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6例(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以上),根据基础Q-T间期是否延长分为Q-T间期正常和长Q-T(U)间期,并按不同的发作方式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基础心律Q-T间期正常(0.38±0.03s)33例,以室性心动过速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多数可用直流电复律。而Q-T间期延长(0.51±0.04s)23例,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多数经大剂量补钾、镁+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静脉治疗。结论快速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由不同形式的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应针对不同的临床、心电学特征,采取临床干预措施。
陈增瑞徐金女陈美霞黄锡通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恶性心律失常干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