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君 作品数:21 被引量:16 H指数:3 供职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哲学宗教 艺术 更多>>
论“恶”的美学工程 2017年 论文从文学的美学发展脉络出发,探讨近现代文学史中的"恶"的主题如何进入文学书写领域,并确立自己美学立场的过程。从美学自治的角度来看,"恶"的文本既是文学系统脱离社会理性方案的体现,同时又标志着一种独特观察视角的形成。对文学之"恶"的考察,能够勾勒出文学对自身社会性的思考线索,而恶的主题史整理则有助于重构这一古老概念在文化进程中经历的书写和意义输入的历史。 丁君君恶的隐匿——克莱斯特和霍夫曼小说作品研究 丁君君僭越与道德——简评《恶的美学》 2013年 在《关于文化学逻辑》(Zur Logik der Kulturwissen-schaften)一书中,恩斯特·卡西尔就康德的星空与道德作出了如下思索:古人在星辰的运转中感悟到宇宙天体的神圣法则,在生活中也体验着同样不可逾越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眼中,宇宙星辰与世俗生活是一个同质的整体,两者都遵循着一种预定的轨道运行。 丁君君关键词:道德规范 美学 僭越 世俗生活 文化学 卡西尔 舞者与躯体 被引量:1 2006年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丁君君关键词:短篇小说 颠覆与重构——1980-2000年德语诗歌 2015年 20世纪末的德语诗坛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承前启后的阶段,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德语诗歌在形式、媒介、主题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然而鉴于二战以及战后几十年的政治风波背景,诗人们在尝试美学实验的同时依然保留着一种审慎的政治思考。世纪末的诗人既勇于打破陈规,解构诗歌,也有意识地从传统中汲取新的灵感,哀歌传统、古典风格的复兴也促进了诗坛的血液循环,令世纪末的德语诗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精彩面貌。 丁君君关键词:后现代 政治思考 瞳孔中的镜像——论霍夫曼的小说《沙人》 被引量:1 2006年 本文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德国浪漫派作家E.T.A.霍夫曼短篇作品《沙人》中的眼睛与视觉问题进行解读。介于身体与精神分水线上的眼睛由于自身的矛盾多义性,在进入文化象征体系之后会同时穿行于各种对立的话语层面,经历一种独特的自成熟到衰败的进化过程。小说《沙人》以文字媒介再现并梳理了这一身体以及感知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反思。 丁君君关键词:眼睛 原罪 文字 消失的叙述者——《绿衣亨利》的文体传承与自我书写 被引量:1 2024年 19世纪瑞士作家凯勒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绿衣亨利》有两个版本,其1854/1855年的初版面世时,正值法国文学走向现代主义的转折时代,然而这部与《包法利夫人》有颇多共通之处的小说却因为文体结构的失衡遭到市场冷遇,经历了大幅改动后于1879/1880年再次出版,后成为德语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绿衣亨利》的成书史以及版本差异问题出发,将初版小说置于德语文学启蒙以来的叙事体裁传统中,并借助福柯对欧洲主体伦理实践的考察来理解其作为自我书写的内在逻辑,反思19世纪德语现实主义小说所面对的历史困境。 丁君君关键词:凯勒 成长的怪诞——从反成长小说的角度看《雄猫穆尔》 被引量:6 2011年 E.T.A.霍夫曼是德国浪漫派中的异端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雄猫穆尔》以双重叙事结构体现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到的不可解决的危机:艺术与现实的分离、主体与世界的疏离以及主体自身的分裂。作为一部反成长小说,《雄猫穆尔》既是对德国文学的成长教育理念的延伸,也是对这一传统提出的质疑和反思。 丁君君关键词:女性 他者 真实感知与神秘经验--论汉德克小说《真实感知的时刻》中的个体感知 被引量:2 2020年 在发表于1975年的小说《真实感知的时刻》中,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描写了一种游离在生活之外的个体感受,呈现了现代日常生活中个体感知与普遍意义的断裂。小说为个体寻求的生命真实体验提供了两种可能性方案:文学观察和神秘经验。文学能够解码现实中的神话符号体系,提供一种新的观察地面;而神秘经验能够消除主体感知的消极性,并成为容纳个体意义的空白文本。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篇文本的讨论呈现汉德克在文学和经验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方式。 丁君君恶魔与想象——论霍夫曼小说中的文学之“恶” 被引量:3 2016年 德国作家E.T.A.霍夫曼以一种独特的黑暗美学,对教育、想象、虚构、魔鬼、机械等19世纪初的一些核心思考命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维度。在来自内心的黑暗冲动、想象和现实的暧昧不明、身体和机器的彼此填补中,呈现出的是19世纪初的人的心理图景。这种图景已经不再沉浸在古典主义的完美理想中,而是为未来的断裂和延异敞开了门户。 丁君君关键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