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志伟

作品数:34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家蚕
  • 5篇育苗
  • 5篇桑树
  • 5篇蚕桑
  • 4篇蚕桑产业
  • 3篇消毒
  • 3篇卵质
  • 3篇家蚕品种
  • 3篇蚕品种
  • 2篇选育
  • 2篇养蚕
  • 2篇育苗床
  • 2篇原种
  • 2篇园区
  • 2篇杂交
  • 2篇桑园
  • 2篇示范园
  • 2篇示范园区
  • 2篇酸酶
  • 2篇农民

机构

  • 34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34篇丁志伟
  • 14篇高建华
  • 10篇李镇刚
  • 7篇冉瑞法
  • 6篇杨文
  • 6篇刘永光
  • 6篇刘位芬
  • 5篇杨继芬
  • 5篇杨大平
  • 4篇廖鹏飞
  • 4篇高翔
  • 4篇张金祥
  • 3篇陈松
  • 3篇杜伟
  • 3篇黄振涛
  • 2篇王永生
  • 2篇陈怀林
  • 2篇车敏
  • 2篇杨伟克
  • 2篇吴克军

传媒

  • 7篇云南农业科技
  • 4篇北方蚕业
  • 3篇中国蚕业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蚕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四川蚕业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陇川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023年
陇川县是云南省“一县一业”蚕桑特色县,产业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但目前部分季节发生蚕病现象呈加重趋势,尤其是家蚕病毒病等传染性蚕病的发生尤为严重,对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影响。依托云南省陇川县蚕桑产业科技特派团等项目的支持,笔者以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为例,深入调查并重点分析该地区2022年夏季蚕病发生的种类及主要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陇川县综合防控提供技术参考,助力产业发展。
杨大平何勋贵杨启慧丁志伟陈松杨海
关键词:脱贫攻坚蚕桑产业
一种桑葚植物染料分批次压榨式均匀提取设备及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桑葚植物染料分批次压榨式均匀提取设备及加工方法,包括壳体,壳体的上开口端设有进料机构,进料机构上设有多个进料口,壳体内于每一进料口的下端均设有铲料机构,壳体内于铲料机构的下端连通有压榨机构,压榨机构内设有...
崔琛杨文丁志伟杨卫 张宸瑞 李莎李镇刚陈怀林 杨加虎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被引量:3
2017年
发展蚕桑产业是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栽桑养蚕已成为各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但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由于农户对蚕病的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蚕病暴发流行,特别是家蚕血液型脓病,导致生产受损、农民收入减少,严重挫伤养蚕户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蚕病诊断方法,并从严格消毒、提高饲养技术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养蚕户提供参考。
杨大平丁志伟
关键词:家蚕血液型脓病
石硫合剂的熬制方法与使用被引量:2
2010年
高建华丁志伟姚琼莲高翔
关键词:石硫合剂绿色食品生产桑园虫害植物保护农业生产
一种栽培机
本实用新型属于栽培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栽培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外壁顶端为开口状;所述箱体的外侧底端固接有一对第一方板和一对第二方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栽培机在施肥时,大都是人工手持施肥机施肥,人工手持施肥机施肥...
丁志伟李镇刚高建华冉瑞法杨加虎李振南刘永光范永慧
一种植物育苗用防虫、鸟、鼠害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物育苗用防虫、鸟、鼠害装置,包括支架,支架内设置有多个从下向上分布的育苗层,支架外套有透明防护网罩,透明防护网罩的前侧为一张可从下向上打开的前遮帘网,前遮帘网的下端连接有呈水平设置的垂拉轴,支架下部...
刘位芬李镇刚冉瑞法李振南杨加虎刘永光丁志伟
BmNPV对家蚕不同组织ALP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家蚕感染BmNPV后,不同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为阐明BmNPV的侵染机制及培育抗NPV蚕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思考。【方法】通过经口添食BmNPV,检测分析家蚕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ALP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家蚕中肠ALP基因在感染BmNPV后6、9和12 h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其编码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24 h基因表达被抑制,同时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淋巴碱性磷酸酶及ALP基因对BmNPV的响应略晚于中肠,ALP基因在感染9 h开始上调表达,在12 h表达量最高,在24 h表达量急剧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9和12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24 h急剧减弱,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体ALP基因表达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仅在感染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家蚕感染BmNPV后,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ALP基因表达水平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均是呈现先升高后急剧减弱的趋势。基因的表达情况与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这与家蚕感染BmNPV后,其自身机体的生理代谢进程存在紧密联系,暗示碱性磷酸酶在家蚕抗病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建华杨大平杨伟克丁志伟
关键词:BMNPV碱性磷酸酶基因表达
一种大棚桑树扦插育苗恒温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棚桑树扦插育苗恒温系统,包括支架及太阳能热水器,支架的上端设置有育苗床,育苗床外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水管及出水管,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连通有多根设置于育苗床内的恒温管,入水管连通有总水管,总水管上设置有...
李镇刚冉瑞法刘位芬刘永光丁志伟刘淑娟李振南杨加虎
云南省长果桑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筛选综合品质较高的长果桑种质资源,以满足多元化开发的食品需求。【方法】以云南省桑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的23份长果桑和3份其他果桑品种为材料,对果实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等18个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26个长果桑果实的单果重为1.15~8.38 g,硬度为1.17~2.08 kg/m^(2),含水率为63.23%~79.00%,出汁率为45.28%~77.97%,pH为2.22~4.05,可溶性固形物为17.07%~35.50%,氨基酸含量为6.29~27.93 mg/g, Vc含量为0.02~1.72 mg/g,总糖含量为114.60~352.93 mg/g,还原糖含量为25.30~205.24 mg/g,总黄酮含量为10.16~73.42 mg/g,生物碱含量为0.04~2.46 mg/g,总酚含量为0.61~2.68 mg/g,花色苷含量为0.01~1.02 mg/g, r-氨基丁酸(GABA)方法含量为88.43~938.27μg/g,总抗氧化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11.63~93.66、11.32~7.53和9.61~65.09 mg/g水溶性Vc当量的抗氧化活力。经主成分分析将18个性状综合成6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3.49%,能较好地反应果实品质的基础信息。【结论】PCA结果显示,云桑2号、红粉佳人、果3、红香橙、黑金椹、姹紫嫣红、红颜知己和紫金椹等资源果实品质最佳,适宜作为云南省深度开发的优良果桑资源;单果重、Vc、花色苷、SSC、氨基酸、总糖可作为长果桑果实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
杨加虎丁志伟李莎李振南吴丹丹李镇刚
关键词:长果桑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果叶兼用新桑品种云桑7号的选育
2022年
利用桑品种云桑2号结果性能好和云桑798叶质优良的特性,将二者作为亲本进行杂交选育,以桑椹大小、果品质量、产叶量为育种目标,通过单株优选、二次复选和定向选择等手段获得性状表现稳定且杂交优势较强的果叶兼用桑树新品种,2021年该品种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云桑7号。云桑7号的杂交优势较强,生长迅速,发芽率高,侧枝较多,叶片光滑柔软、含糖量高,无明显的顶端优势,其产叶量和养蚕成绩与农桑14号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该品种桑椹果大肉厚浆多,果长径2.5~4.5 cm,果横径1.5~2.5 cm,单芽平均坐果数4~6粒,最大单果质量可达12 g,果皮厚而耐运输,其产果量超过云桑2号和粤椹大10。综上所述,云桑7号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好的果叶兼用新桑品种,适合在云南省大部分蚕区栽植。
李镇刚刘淑娟冉瑞法丁志伟杨文吴克军刘建波陈松
关键词:桑树品种杂交优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