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晋利

作品数:27 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土壤
  • 8篇水分
  • 6篇土壤侵蚀
  • 6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5篇土壤水
  • 5篇土壤水分
  • 4篇水分利用
  • 4篇农田
  • 4篇利用效率
  • 4篇耕作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杨树
  • 2篇杨树人工林
  • 2篇玉米
  • 2篇森林资源
  • 2篇森林资源连续...
  • 2篇示踪
  • 2篇示踪技术
  • 2篇土壤侵蚀研究

机构

  • 18篇郑州师范学院
  • 9篇河南省农业科...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南水北调中线...
  • 2篇南水北调中线...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平顶山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中水珠江规划...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4篇丁晋利
  • 9篇杨永辉
  • 9篇武继承
  • 7篇郑粉莉
  • 4篇巴明廷
  • 4篇何方
  • 3篇张洁梅
  • 2篇潘晓莹
  • 2篇韩伟锋
  • 2篇冯浩
  • 2篇魏红义
  • 2篇高翠民
  • 1篇武敏
  • 1篇张玉亭
  • 1篇彭舜磊
  • 1篇张开广
  • 1篇张玉斌
  • 1篇王海静
  • 1篇王越
  • 1篇何建强

传媒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林业科技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河南林业科技
  • 1篇湖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资源与产业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1989—2008年间共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生物量转换因子法(BEF)建立的杨树生物量与蓄积量相关方程,对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河南省4次森林清查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92.44×104 t、191.88×104 t、1 256.79×104 t和3 454.59×104 t,呈明显增长的趋势;20a间,杨树生物量共增加3 362.15×104 t,年均增长224.14×104 t;而同期生物量密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生物量密度由48.14t·hm-2下降到37.50t·hm-2,远低于全国杨树平均水平,表明河南省杨树人工林森林质量较差;模型的选用对估算区域生物量的大小影响较大,BEF法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结果相差33.95%。
丁晋利魏红义李秀玲
关键词:杨树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蓄积生物量估算
水氮运筹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确定适合豫北灌溉区玉米的高产高效和节水增效的水氮运筹模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为期3 a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灌0水(A1),灌2水(A2)和灌3水(A3);2个氮肥运筹:B1:基肥(70%)+小喇叭口期(20%)+灌浆期(10%),B2:基肥(60%)+小喇叭口期(25%)+灌浆期(15%),共6个处理,并分析灌水次数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次数(A)和氮肥运筹(B)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的影响均极显著,而A×B交互作用对其没有显著影响。2017年和2019年玉米产量、WUE和NPFP的变化规律为A3B2处理>A2B2处理>A3B1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而2018年玉米产量和NPFP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WUE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A2B1处理,且2017—2019年A3B1处理玉米产量、WUE和NPFP与A2B2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A1B2处理)相比,2017—2019年A3B2处理玉米产量、WUE和NPFP分别增加20.2%~39.6%、4.8%~10.9%和20.2%~39.6%。2017—2019年玉米IWUE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均以A2B2处理最高,较A3B2处理增加30.2%~91.9%。此外,2017—2019年A2B2处理玉米产量和NPFP显著高于A1B2处理,分别增加11.3%~21.1%和11.3%~21.2%。【结论】A3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高产高效模式,A2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节水增效模式。
高翠民丁晋利丁晋利张洁梅何方何方武继承
关键词:水氮运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冯浩
关键词: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8年
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并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基于河南省长期定位试验2011—2016年数据,分析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免耕和深松处理)对土壤水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16年免耕和深松耕作处理下冬小麦拔节期平均相对保墒率分别为7.3%和-0.68%,且免耕较传统耕作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拔节期0~60 cm土壤贮水量.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提高了冬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而深松耕作并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平均含水量.此外,免耕较传统耕作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其在较干旱年份其增产效果更优.因此,免耕的蓄水保墒及增产效果在较干旱年份明显优于深松耕作.
丁晋利魏红义杨永辉张洁梅张洁梅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冬小麦
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为探明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有机肥等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以秸秆覆盖和深松处理的保墒、储水效果较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机肥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深松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少。在小麦拔节期前,有机肥处理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以保水剂和深松处理积累的干物质量较高。孕穗期以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秸秆覆盖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除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秸秆覆盖处理最高,且其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产量较普通耕作提高了50.9%,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11.7 kg/(mm·hm^2)。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处理较其他措施更能有效地改善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环境,从而促进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杨永辉武继承张玉亭潘晓莹丁晋利张洁梅何方王越
关键词:耕作保墒生育阶段干物质量水分利用
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河南禹州冬小麦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传统耕作、免耕和深松处理下土壤水分、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对RZWQM(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然后利用率定后的模型模拟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方式后0-100 cm土层贮水量、耗水量、土壤剖面水分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在模型率定和验证中,土壤分层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在0.009-0.025 cm^3/cm^3和0.005-0.054 cm^3/cm^3范围内变化。模型模拟结果表明RZWQ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耕作方式转变后土壤分层水分的动态变化,4种不同耕作转变模式(传统耕作分别转变为免耕、免耕+秸秆覆盖、深松、深松+秸秆覆盖)下,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后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达19.3 kg/(hm^2·mm)。因此,该模拟条件下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的蓄水保墒效果最好。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何建强冯浩
关键词:冬小麦耕作方式RZWQM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7Be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土壤侵蚀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7Be作为一种自然产生的,短寿命的(半衰期53.3d)放射性核素,具有特殊的示踪价值。介绍了7Be的来源、散落特征及其在土壤颗粒中的存在形态,阐述了7Be示踪技术现有的土壤侵蚀速率定量估算模型,提出了我国开展7Be示踪土壤侵蚀过程研究的建议。
丁晋利郑粉莉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土壤侵蚀
SWAT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31
2004年
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长时段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它能够利用GIS和RS提供的空间数据信息,模拟复杂大流域中多种不同的水文物理过程,包括水、沙、化学物质和杀虫剂的输移与转化过程。从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应用及评价等方面对该模型作一综合性评述,为我国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丁晋利郑粉莉
关键词: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
利用^7Be研究次降雨条件下浅沟集水区片蚀的空间分布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7Be示踪方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浅沟集水区片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次降雨发生前后,7Be在浅沟集水区不同部位发生显著的空间分异,7Be含量的差值随坡长整体上呈波动趋势,坡面上部在0~10m范围内侵蚀强度较弱,局部区域有沉积发生,在坡面中部坡长为45~50 m左沟脊处土壤侵蚀相对严重,坡长大于75 m的坡面下部,土壤侵蚀也较严重.
丁晋利郑粉莉
关键词:土壤侵蚀
~7Be在灰色黄土正常新成土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为了分析不同粒级土壤吸附7Be的能力。[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分析,分析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结果]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不同。[结论]7Be含量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黏粒>粉砂粒>砂粒。
丁晋利郑粉莉
关键词:土壤粒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