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锦峰

作品数:30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6篇小麦
  • 7篇栽培
  • 6篇稻茬
  • 6篇稻茬小麦
  • 5篇高产
  • 4篇栽培学
  • 4篇籽粒
  • 4篇作物
  • 4篇作物栽培
  • 4篇作物栽培学
  • 4篇教学
  • 3篇氮素
  • 3篇农科
  • 2篇氮肥
  • 2篇氮肥运筹
  • 2篇氮效率
  • 2篇信息载体
  • 2篇研究性
  • 2篇研究性教学
  • 2篇养分

机构

  • 30篇扬州大学
  • 5篇教育部
  • 2篇淮安工学院
  • 2篇江苏徐淮地区...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淮阴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汉枫缓释肥料...
  • 1篇江苏瑞华农业...

作者

  • 30篇丁锦峰
  • 23篇朱新开
  • 21篇李春燕
  • 21篇郭文善
  • 7篇彭永欣
  • 3篇封超年
  • 2篇杜小凤
  • 2篇潘婷
  • 1篇刘涛
  • 1篇袁毅
  • 1篇谭昌伟
  • 1篇左青松
  • 1篇杨佳凤
  • 1篇冷锁虎
  • 1篇张旭东
  • 1篇顾大路
  • 1篇张国良
  • 1篇王琪琳
  • 1篇杨文飞
  • 1篇王云翠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2008年全...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农产品加工
  • 1篇智库时代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创新创业理论...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探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被引量:6
2022年
针对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促进产业发展、聚焦内生需求、瞄准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精准选定培训方向、精心遴选培训对象、切实改进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培训实效、着力塑造培训品牌等路径措施,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考。
袁权刘士武武秀伟梁盼王茜李丽朱琨丁锦峰
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被引量:7
2015年
为更好地发挥《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在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从当前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教学按时效性、系统性整合,授课过程中强调"思考"与"动手"能力,并引入新的授课和评价方法,为培养农科专业应用创新性人才提供参考。
丁锦峰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应用创新型人才
小麦籽粒品质遥感预测研究综述
该文介绍了小麦籽粒品质的定义、划分标准及评价指标,概括了利用遥感技术预测小麦籽粒品质的生理机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了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谭昌伟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张旭东丁锦峰
关键词:遥感技术籽粒品质小麦生理机制评价指标
文献传递
农科专业全程研究性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农学专业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性教学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文章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农学专业全程研究性教学在不同阶段应用的具体模式,分析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与成效,明确了全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素质的农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农学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改革,改变课程教学单一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将有助于提升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李春燕朱新开丁锦峰郭文善
关键词:农科专业
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新模式探讨
2023年
虚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在不同课程中开始应用。该文以作物栽培学为例,探讨了现阶段作物栽培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制约因素,从作物生长的时空限制性、学生学习的时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实验教学的安全性等方面明确了整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深度建设的对策,认为虚拟仿真教学安排要适度,内容设计要体现农科专业特色与整体协同,系统更新要紧跟新农科建设要求,师资配备要体现多学科融合,评估管理要有新评价指标。
朱新开朱敏刘涛丁锦峰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
稻茬小麦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我国稻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南部和西南冬麦区,年种植面积6000~7000万亩。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为稻茬小麦,是全国最大的稻茬小麦生产省。一、江苏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麦难...
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丁锦峰朱敏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
文献传递
麦/稻秸秆还田氮在后茬稻/麦植株中的分配去向探析
2023年
为探究秸秆还田氮在后茬稻/麦中的有效性及其去向,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两个处理,采用大田微区试验连续种植一季冬小麦和一季水稻,分析15N标记的水稻和小麦秸秆氮在后茬小麦、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各器官的分配及去向特征。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处理下,稻田中小麦还田秸秆的当季腐解率分别为72.71%和80.18%,麦田中水稻还田秸秆的当季腐解率分别为58.53%和68.90%,水稻季显著高于小麦季;小麦季和水稻季植株吸收的氮素中,来自还田前茬秸秆15N-氮的比例不同,其中小麦季分别为3.13%~3.36%和3.72%~3.85%,水稻季分别为3.19%~3.84%和3.60%~4.20%,水稻季略高于小麦季。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处理能显著促进秸秆腐解,增加小麦和水稻各时期植株对还田秸秆15N-氮的利用率,并提高还田标记15N-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抑制还田秸秆中15N-氮的损失率,即采用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能提高秸秆氮素转化率和有效性。
姚远马泉郑国利李春燕丁锦峰丁锦峰郭文善朱新开
关键词:秸秆还田腐熟剂氮素分配
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糖氮积累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糖氮代谢的影响,为抗除草剂油菜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各器官糖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抽薹期喷施草甘膦,抗草甘膦油菜初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总量均明显增加;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和氮素总量明显减少;各器官的糖氮比明显提高。施N、施P、施K和不施肥条件下,喷施草甘膦上述各指标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各器官中呈现出糖增氮降的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含氮物质合成能力的下降所致。
袁权丁锦峰左青松冷锁虎
关键词:油菜草甘膦
农科通识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农耕文化”课程为例被引量:4
2021年
课程思政是“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中,通识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构成。以农科通识性课程“农耕文化”为例,探讨了通识性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根据课程特有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环节进行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建设思路。研究明确了课程在农科课程思政中的具体任务,提出匹配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创新符合教学形式的思政方式,并构建了分层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打造“农耕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为农学类专业课程系统、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丁锦峰朱新开郭文善
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宁麦1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实现弱筋小麦优质稳产,解决当前弱筋小麦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材,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的产量、群体质量指标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密度超过240×10^(4)/hm^(2)会导致LAI、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下降。在240×10^(4)/hm^(2)密度条件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会导致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适当的增密减氮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优质稳产,而过量增密减氮则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不稳定。为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的栽培模式。
徐俊姚远钱晨诚丁锦峰李春燕朱新开郭文善朱敏
关键词:小麦弱筋小麦种植密度施氮量籽粒品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