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淑莉

作品数:39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食管
  • 18篇肿瘤
  • 14篇食管肿瘤
  • 14篇细胞
  • 10篇食管癌
  • 7篇小鼠
  • 7篇基因
  • 6篇蛋白
  • 6篇甲基
  • 6篇二甲基肼
  • 5篇食管鳞癌
  • 5篇微核
  • 5篇鳞癌
  • 5篇免疫
  • 5篇癌组织
  • 4篇细胞微核
  • 3篇凋谢
  • 3篇上皮
  • 3篇食管癌发生
  • 3篇食管鳞癌组织

机构

  • 24篇河南医科大学
  • 17篇河南医科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市第一人...
  • 1篇内布拉斯加大...
  • 1篇安阳市肿瘤医...
  • 1篇河南中医学院

作者

  • 39篇付淑莉
  • 20篇张云汉
  • 19篇高冬玲
  • 10篇祝庆蕃
  • 9篇王尧河
  • 6篇付保进
  • 6篇凌雁
  • 5篇王永军
  • 5篇张宏新
  • 5篇文小岗
  • 5篇李惠翔
  • 4篇李春海
  • 4篇卞丽红
  • 4篇张红新
  • 4篇李惠翔
  • 4篇窦桂荣
  • 4篇王宏
  • 3篇王江
  • 3篇晏梅
  • 3篇张宏新

传媒

  • 18篇河南医科大学...
  • 4篇河南肿瘤学杂...
  • 2篇营养学报
  • 2篇中国体视学与...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医研究
  • 1篇癌变.畸变....
  • 1篇癌症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工业卫生与职...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营养学会...

年份

  • 2篇2000
  • 7篇1999
  • 1篇1998
  • 11篇1997
  • 2篇1996
  • 5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5篇1991
  • 1篇199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毛小鼠不同年龄皮肤结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1998年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1月龄、2月龄、老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各年龄段表皮均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球结构不正常,毛囊被一些角化物质充填。但真皮层差别很大。1月龄皮肤为肉色偏红,切片可见表皮层较厚,真皮内没有包囊;2月龄皮肤为肉色,表皮层较1月龄薄,毛囊腔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包囊;老龄鼠皮肤为淡黄色,头部和体侧形成特别皱纹和褶痕,皮肤脆性大,易撕裂,表皮层薄,角化严重,真皮层被包囊扩张。包囊直径约为2月龄的4倍。
章金涛付淑莉王纯耀王纯耀凌雁张宏新杜春燕康巧珍
关键词:皮肤结构包囊真皮层不同年龄肉色
全文增补中
酸牛乳抑制1,2-二甲基肼诱发小鼠大肠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1991年
106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8至23只。1~3组小鼠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DMH),剂量20mg/kg体重,每周一次,连续20周。实验结束前,动物分别自由饮用自来水(第一组),水加嗜酸乳酸杆菌酸牛乳(第二组)及水加牛乳(第三组)。第4组和第5组为对照组,动物分别皮下注射1mM EDTA和蒸馏水。 27周诱癌期后,对照组小鼠未发生肿瘤。DMH处理动物中,第2组的结肠癌发生率为44.4%,比第1组(80%)和第3组(100%)明显降低(P<0.05)。此外,实验期间第2组动物的存活率(100%) 比第1组(80%)和第3组(74%)都高。结论是喂饲嗜酸乳酸杆菌(Shahani株)制备的酸牛乳能显著降低DMH诱发的小鼠癌肿和死亡率,而单纯牛乳则能增加。本研究的资料提示,食物中添加活嗜酸乳酸杆菌可能有助于预防结肠癌。
王永军薛乐勋祝庆藩付淑莉窦桂荣蔡访勤K.M.Shahani
关键词:酸牛乳二甲基肼大肠癌
食管癌发生中不同标志Langerhans细胞的比较被引量:3
1997年
分别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57例人食管癌切除标本中ATP酶阳性和s100蛋白阳性Langerhans细胞(LC)的形态和分布。结果2种方法均可清晰地显示食管正常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LC。LC的形态随所处组织的病变不同而有所改变。部分与LC密切接触的癌细胞呈现变性的形态改变。除形态变化外,在不同的病变组织中,LC的数量均不相同,但2种标志的LC分布趋势基本吻合,唯ATP酶阳性LC数量更多(P<0.05)。提示ATP酶、s100蛋白2种标志均可较好地显示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LC,LC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李惠翔张云汉高冬玲李瑞琴郝志芳付淑莉
关键词:LANGERHANS细胞食管肿瘤ATP酶S-100蛋白
芦笋对二甲基肼诱发小鼠结肠隐窝上皮细胞微核及凋谢的拮抗作用被引量:1
1991年
观察芦笋口服液对二甲基肼处理小鼠的结肠隐窝上皮细胞微核和凋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芦笋口服液可降低结肠隐窝上皮细胞的微核和凋谢数,并有剂量效应关系。说明芦笋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此方法可作为抗结肠致癌物的短期试验。
孙含笑祝庆蕃付淑莉王永军窦桂荣安玉会
关键词:芦笋二甲基肼微核凋谢
气功加扶正抗癌中药治疗贲门癌术后患者对预后的影响
贲门腺癌的综合治疗,国内外多采用术后化疗,但副作用大,生存期提高不显著,尤其年老体弱患者,术后再行化疗,患者难以承受。我们采用气功加中药扶正抗癌方治疗贲门癌,研究对贲门癌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
付敬直付淑莉秦基堂
文献传递
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P53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被引量:8
1995年
选取35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多点取材,使每例中至少含有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粘膜上皮和癌组织,建立一个食管癌发生的多阶段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P53基因蛋白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并用PCR技术检测了35例标本中不同病变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和35型DNA的存在状态。结果显示,60%(21/35)的病例存在有P53基因蛋白产物的高表达。凡癌组织表达阳性的病例,其对应的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粘膜上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P53表达阴性的14例标本中,8例癌旁粘膜上皮显示有HPV感染的组织学特征,而P53蛋白高表达的21例标本中仅有4例。但用PCR方法35例中均未检测到HPV16/18/35DNA的存在。结果表明:P53基因蛋白产物的高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中是一个早期生物学标志。
王尧河张云汉高冬玲李惠翔张宏新付淑莉
关键词: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肿瘤P53基因基因表达
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GST-π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8
1999年
目的探讨GSTπ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48例食管鳞癌标本建立食管癌发生发展多阶段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对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GSTπ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粘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总体及其Ⅰ、Ⅱ、Ⅲ级、原位癌和癌组织中GSTπ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95.3%、55.9%、73.9%、47.4%、41.2%、36.4%和45.8%,正常粘膜和单纯增生阳性率较不典型增生总体、原位癌和癌组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GSTπm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1.2%、94.4%、61.9%、76.5%、61.5%、41.7%和50.0%。GSTπ蛋白表达阳性率与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GSTπ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STπ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早期酶学变化。
付保进张云汉王尧河高冬玲高冬玲文小岗付淑莉王江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基因表达
人食管癌癌变过程中细胞核改变的分形分析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探索形态定量在病理诊断中的新指标。方法将分形几何引入食管癌研究中,应用“分形分析系统”观察人食管癌癌变发生过程中细胞核的改变。结果发现正常上皮、重增上皮和原位癌细胞核的边界分形维数均大于其拓扑维数,即它们是分形结构,并且重增上皮的分维值大于正常上皮(P<001),原位癌又大于重增上皮(P<001)。结论提示分形维数可定量地描述细胞核形态的不规则程度,分形分析对良。
张红新张云汉李惠翔李惠翔高冬玲付淑莉
关键词:分维食管癌细胞核病理诊断
原发性食管癌组织中多药抗药性基因1的表达被引量:5
1997年
用RTPCR方法,定量检测了30例食管癌和相应切断正常粘膜组织中多药抗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性基因1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33.3%的病例存在MDR1基因的表达,而相对应的切断正常粘膜组织中,仅有13.3%的病例存在MDR1基因的表达,皆为低中度表达。P<0.05,2者间差异有显著性。但MDR1基因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无关。结果提示:MDR1基因的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它可能与食管癌的原发性耐药有关。
王尧河张云汉杜晓光杜晓光付淑莉高冬玲李春海付淑莉卞丽红陈高明
关键词:食管肿瘤RT-PCR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同功酶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5
1997年
采用RNA斑点杂交分析方法,对40例食管癌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粘膜组织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s)同功酶基因GSTπ、GSTα和GSTμ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食管癌组织中GSTπ基因表达阳性率为77.5%,在相应的正常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90.0%。在食管癌组织中GSTα和GSTμ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0.0%,而正常粘膜组织中GSTα和GSTμ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和15%,GSTs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与正常粘膜组织相比,P>0.05。GSTπ基因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GSTα和GSTμ基因,P<0.05。结果提示:GSTs同功酶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基因转录水平增高,GSTπ是食管癌中GSTs同功酶存在的主要形式。
王尧河张云汉付保进王宏李春海卞丽红付淑莉高冬玲张宏新马长路
关键词:食管肿瘤转移酶分子杂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