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旭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290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流域
  • 3篇黄土高原
  • 3篇降水
  • 3篇河流域
  • 3篇黑河流域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农业
  • 2篇农业生产
  • 2篇气候因子
  • 2篇径流
  • 2篇降水量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玉米

机构

  • 13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陇南师范高等...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陇东学院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青海省气候中...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作者

  • 13篇何旭强
  • 12篇张勃
  • 7篇赵一飞
  • 5篇尹海霞
  • 5篇张调风
  • 4篇孙力炜
  • 4篇刘秀丽
  • 3篇靳生理
  • 2篇汪宝龙
  • 2篇张建香
  • 2篇王强
  • 1篇戴声佩
  • 1篇昝国江
  • 1篇贾建英
  • 1篇张亚宁
  • 1篇张多勇
  • 1篇罗正明
  • 1篇贾艳青
  • 1篇安美玲
  • 1篇王小敏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河东地区地表湿润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甘肃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得出各站点的湿润指数;然后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河东地区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结果表明:①1992年之前,甘肃河东地区地表相对湿润,1992年之后变得干旱,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率为-0.02/10a,相关系数为0.2946(P<0.05),季节上除冬季呈轻微增加外,其他各季都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从南到北呈减少趋势;②年湿润指数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性"和"南北反向变化"两种模态,同时也存在着19 a、5 a和11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并于1994年发生了由湿向干的转变;③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风速和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赵一飞张勃张多勇张建香何旭强孙力炜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湿润指数影响因素
近50a来黑河流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1960~2009年间黑河流域及其周围15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观测数据,运用多年趋势线法、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黑河流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黑河流域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β值为0.027℃/a),线性增长率为0.28℃/10a,相当于50年中气温升高了1.4℃,其中20世纪70~80年代气温上升缓慢,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显著上升;空间分布上,年均气温变化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增温的趋势,其中流域中上游东部和下游地区气温升温幅度较大,以中游民乐和下游额济纳旗最为显著;流域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着10~15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6年左右的次振荡周期,其中以1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最强;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突变,之后进入偏暖期;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使流域农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赵一飞张勃张亚宁王强何旭强尹海霞
关键词:黑河流域气候变化农业生产
甘肃省河东地区春玉米气候因子及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被引量:14
2013年
根据甘肃河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以及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及GIS技术研究了该区50年春玉米生长季的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河东地区春玉米生长季平均气温波动上升,平均增温0.36℃·10a-1,太阳辐射总量明显下降,降雨量波动下降;光合生产潜力下降,光温生产潜力上升,气候生产潜力略微增加;光合生产潜力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光温生产潜力中部低,北部、南部及东部高,气候生产潜力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该区太阳辐射的下降导致了光合生产潜力的下降,但温度的大幅升高,弥补了太阳辐射带来的负面效应;另外,由于该区降水呈下降趋势,且季节分配不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研究结果揭示了甘肃省河东地区春玉米气候因子及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尹海霞张勃张建香孙力炜何旭强
关键词:春玉米气候因子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上中游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被引量:39
2012年
利用1960—2008年气象和水文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积距平法、年累积量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且年径流量和年蒸发量变化显著;中游径流量与蒸发量为下降趋势,降水量为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都不是那么明显。上游和中游径流量变化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79年和1984年。以径流突变年份分割时间序列为上游(1960—1979、1980—2008)和中游(1960—1984、1985—2008),得到累积径流量、累积降水量及累积蒸发量与年份线性关系式。上游以气候变化为主,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二者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分别为59.71%和40.29%;中游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以人类活动为主导,二者对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为25.23%和74.77%。研究结果对黑河流域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何旭强张勃孙力炜靳生理赵一飞安美玲
关键词: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贡献率黑河流域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被引量:25
2012年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频率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天数,揭示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发生的时空差异和动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13、8 a,冬季最少,只有3 a。(2)从空间尺度来看,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中兰州-榆中-靖远一带和庆阳北部属于高值区,而岷县、渭源一带属于低值区;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带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变幅最大的地方。(3)从季节尺度来看,夏季干旱频率和持续日数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张调风张勃王小敏贾建英尹海霞何旭强
关键词:气象干旱黄土高原
基于SWAT模型的黑河上游径流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流域水文模型是研究水文变化规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工具,对于研究水文情势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水文模型已经发展到分布式水文模型阶段,能够分析模型参数和结构的空间变化及流域下垫面和土壤含水量等的空间变异...
何旭强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径流模拟气候变化地理信息系统
文献传递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63
2012年
利用1982~2006年间GIMMSAVHRR NDVI植被覆盖数据和气象站点气候数据,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25a来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残差分析法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25a的年植被变化量增加幅度略大于减少幅度,植被覆盖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Ⅰ区和Ⅳ区NDVI值上升最明显(P〈0.001),Ⅱ区则呈微弱下降趋势,而四大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提高;研究区植被和气温、降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17.74%的地区植被与气温呈负相关,而6.84%的地区呈正相关,10.60%的地区植被与降水呈负相关,19.53%的地区则呈正相关,植被与降水正相关面积明显大于植被与气温正相关面积,说明降水是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研究区植被残差年际变化显著正相关面积大于显著负相关面积,人类活动对植被建设作用要强于破坏作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正在呈现.
王强张勃戴声佩张芳芳赵一飞尹海霞何旭强
关键词:NDVI植被覆盖气候因子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情景预测被引量:23
2013年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测算了1997-2009年甘肃省在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佳耕地资源容量,运用ARIMA模型对甘肃省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按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社会经济指标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9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7-2002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基本低于实际耕地面积,2003-2009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均高于实际耕地面积,出现耕地利用负荷现象;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4.75%,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减少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从2011年成为负值,并且逐渐增加;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与实际耕地面积差距愈来愈大,预计到2015年,为实际耕地面积的2.42倍,耕地利用负荷现象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刘秀丽张勃昝国江何旭强张调风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耕地资源情景预测
黄土高原土石山区退耕还林对农户福祉的影响研究——以宁武县为例被引量:26
2014年
基于退耕还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农户福祉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二者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退耕还林以来宁武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因子均发生变化,提供食物产品服务明显降低,消遣和生态旅游服务明显提高;研究区农户福祉处于较低水平,各村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福祉要素中,健康状况、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三项福祉要素的空间分异较小,其他要素空间分异较大;2001-2011年,研究区农户福祉从36.61增长到40.40,增长率为10.35%,各要素中变化最显著的是收入水平和生产资料满意度,其中收入水平呈现正增长,生产资料满意度呈现负增长;对农户福祉影响较显著的生态系统服务因子依次为消遣和生态旅游,食物产品供给、处理废弃物、气候调节和非食物产品供给。
刘秀丽张勃郑庆荣何旭强张调风贾艳青罗正明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
近54a来甘肃省河东地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43
2012年
用甘肃省河东及其周围地区近54 a来26个观测站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4 a来甘肃河东地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6℃/10 a,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升高;空间分布上,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以陇东高原中北部和陇中高原北部地区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季节上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其中以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近54 a来全区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12.01 mm,其东南部地区减少的幅度高于西北部。此外,甘肃河东地区气温在1997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而降水量突变不明显。进而讨论了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赵一飞张勃汪宝龙何旭强靳生理尹海霞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气候突变农业生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