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军

作品数:24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12篇电影
  • 6篇影像
  • 5篇美学
  • 4篇影像美学
  • 4篇现象学
  • 3篇基督
  • 2篇电影研究
  • 2篇艺术
  • 2篇摄影
  • 2篇现象学还原
  • 2篇目光
  • 2篇观看
  • 2篇处境
  • 1篇导演
  • 1篇颠覆
  • 1篇电视剧
  • 1篇电视剧作品
  • 1篇电影本体
  • 1篇电影本体论
  • 1篇电影理论

机构

  • 24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24篇侯军
  • 1篇胡慧

传媒

  • 20篇当代电影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道—成为—人”基督论——兼回应《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
本文第一部分要讨论与澄清的是早期教父的基督论哲学前设(以特土良为代表)。实际上无论是"道—肉基督论"还是"道—人基督论",它们都是受到柏拉图二元论的影响。而基督人性受造传统恰是古典基督论及其哲学前设的产物。根据《圣经》,...
侯军
文献传递
“电影是特殊的爱的艺术”——谈《都市童话》被引量:1
2011年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指出艺术创作是一种"汲取",犹如从井泉中取水,他批评现代主观主义艺术创造观,说:"毫无疑问,现代主观主义直接曲解了创造,把创造看作是骄横跋扈的主体的天才活动。”
侯军
关键词:《艺术作品的本源》电影主观主义艺术创作创造观
从“新时代运动”说起 未来亚洲电影的文化合作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可能性被引量:6
2006年
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未来亚洲电影的文化合作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影响。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简单回顾并分析自上世纪70、80年代至今在好莱坞主流类型电影演变趋势中的“东方想象”热。在“新时代运动”思潮的推动下,这股愈演愈烈的“亚洲形象”热、“亚洲美感”热、“东方宗教/哲学”热在电影界体现为:亚洲人的面孔、亚洲电影的动作风格和亚洲宗教/哲学文化的神秘主义倾向越来越吸引西方观众;二、在这一全球化电影文化语境下,亚洲电影文化合作的可能性或挑战包括:⒈亚洲电影文化合作能否突破西方人对亚洲人的固有的“东方想象”模式,采取主动的姿态,呈现出真实的亚洲人生活状态?⒉亚洲电影文化合作怎样开拓视听语言的表现力,在表现暴力动作风格之余进一步表现亚洲文化背景下特有的美感、诗意和意蕴?⒊中国以及亚洲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能借助电影艺术形式在视听感知层面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表现?
侯军
关键词:亚洲电影全球化语境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力
“处境感受性”:现象学的实存洞见与当代电影影像的形塑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梳理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的现象学思想为电影影像研究所带来的启迪,尤其是有关“在世存有”之人的身心之“处境感受性”,已成为形塑当代电影影像的重要审美理念之一。即便是在数字化超清晰影像技术时代,人对生活处境的强烈感受仍然可以藉着被放大的面部表情与细腻的“微相表演”展现在银幕上。
侯军
关键词:现象学
略说电影中有关宗教与科学的“对话”
2005年
侯军
关键词:电影评论宗教
传记电影的人物形象建构被引量:23
2016年
人物形象建构既是传记电影的创作核心,也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此为"母题",分别从三个方面的"子题"进行阐述:传记电影的认识论反思、传记电影的人物造型和演员表演、传记电影人物形象的解构和重构。鉴于传记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类别或类型,常常推动世界电影的发展,因此传记电影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
侯军胡慧
关键词:传记电影认识论
银幕“视域”的开放:朝向“他者”的场面调度
2024年
本文首先强调场面调度在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接着由场面调度引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再从生活世界的开放性“视域”入手,引出列维纳斯的“他者”及其“面容”,进而以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为例分析“他者”在电影中的显现。
侯军
关键词:场面调度视域他者面容意向性
“无”中相遇释影像:小津安二郎之“哀”和海德格尔之“畏”
2023年
本文是跨越东西方的“哲学-美学-影像”诠释:一方面是小津安二郎以独特的影像美学传递出高度个人化的“(物)哀”感,以淡化乃至解构“物(对象)—我(主体)”意向性关联的影像搭配以及高度省略性的叙事,将“无”暴露出来;一方面是海德格尔以“无”来阐释此在之人的“形而上学”超越本性的实现,以别具特色的“畏”这一实存感受将“无”揭示出来——当两“无”相遇时,也许根本就是同一个“无”(也即非对象性的“存在”或“无常”)分别感动兴发起东方导演的创意和西方哲人的反思。
侯军
关键词:形而上学影像美学
赵宝刚的电影观——看《触不可及》有感被引量:2
2014年
59岁的赵宝刚初次执导电影,这本身就是一个看点。赵宝刚的电视连续剧非常成功,塑造了不止一代人的屏幕记忆,自然引发观众对其电影处女作的期待。除了期待一部"好看"的电影之外,笔者也很好奇并想领略赵宝刚对电影的理解和对电影表现力的把握,并与其电视剧作品进行比较。这种观影兴趣已经不限于电影本身。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体会到赵宝刚对电影及其多种属性的理解。
侯军
关键词:电视剧作品双重间谍暴力美学希区柯克类型片男主角
目光的意象:现象学视域中的电影意象生成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集中探讨银幕形象如何在角色主体的目光中、同时也在观众主体的意识中生成为电影意象。在"现象学还原"的启发下,作者指出"角色目光"既使观众的意识从自然状态"还原"为审美状态,也使"角色目光"之中的形象在观众的意识内"还原"为审美意象,电影意象藉由这双重的"还原"而生成。"目光的意象"是电影意象的重要生成方式。这种"库里肖夫试验"式的"看与被看"的目光结构,兼顾角色目光的私密性和观众目光的公开性,可谓"目光的意象"的独特之处。
侯军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