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焕清

作品数:224 被引量:1,03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0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146篇医药卫生
  • 5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8篇生物学
  • 14篇电子电信
  • 11篇机械工程
  • 5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5篇图像
  • 31篇信号
  • 31篇脑电
  • 23篇心电
  • 22篇电图
  • 18篇小波
  • 16篇脑电信号
  • 14篇睡眠
  • 14篇小波变换
  • 14篇计算机
  • 14篇波变换
  • 13篇心电图
  • 12篇独立分量分析
  • 12篇医学图像
  • 11篇向量
  • 10篇成像
  • 9篇配准
  • 7篇心脏
  • 7篇虚拟内窥镜
  • 7篇支持向量

机构

  • 22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8篇安徽中医学院...
  • 8篇安徽大学
  • 7篇西南科技大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安徽建筑工业...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科技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市中关村...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托莱多大学
  • 1篇解放军电子工...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作者

  • 224篇冯焕清
  • 62篇周荷琴
  • 50篇江朝晖
  • 30篇彭虎
  • 25篇王涛
  • 21篇李传富
  • 18篇诸葛斌
  • 16篇杨基海
  • 15篇张作生
  • 15篇吴小培
  • 13篇王明会
  • 13篇李骜
  • 12篇刘大路
  • 11篇刘伟
  • 10篇袁非牛
  • 10篇郎文辉
  • 10篇梁政
  • 10篇陈香
  • 10篇陈强
  • 8篇杜宏伟

传媒

  • 35篇中国科学技术...
  • 28篇北京生物医学...
  • 19篇生物医学工程...
  • 17篇中国生物医学...
  • 14篇中国医疗器械...
  • 14篇航天医学与医...
  • 10篇数据采集与处...
  • 9篇生物医学工程...
  • 6篇计算机工程与...
  • 6篇电路与系统学...
  • 4篇中国图象图形...
  • 4篇生物物理学报
  • 4篇2007中国...
  • 3篇小型微型计算...
  • 3篇计算机仿真
  • 3篇系统仿真学报
  • 3篇人体断面数据...
  • 3篇中国生物医学...
  • 2篇计算机应用
  • 2篇自动化博览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1
  • 11篇2010
  • 13篇2009
  • 7篇2008
  • 25篇2007
  • 16篇2006
  • 30篇2005
  • 29篇2004
  • 24篇2003
  • 14篇2002
  • 8篇2001
  • 7篇2000
  • 7篇1999
  • 10篇1998
  • 6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2
2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骨密度测量系统的设计被引量:11
2006年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及时、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研制了超声骨密度测量系统,该系统借助宽带超声衰减参数,用超声对骨密度进行测量。实验数据经频谱分析,发现松质骨相对正常骨的衰减曲线更平缓。经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实现骨密度测量的功能。
唐昱彭虎郑驰超李洪旺冯焕清
关键词:发射电路接收电路USBFPGA
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的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识别算法
2014年
目的通过提出一种新颖的生物信息学算法,以准确识别已知磷酸化位点的蛋白激酶信息,进而解决蛋白激酶的信息缺乏问题。方法根据人类激酶的聚类规则,首先从最新版本的磷酸化数据库Phospho.ELM(9.0)中提取出激酶特异性的磷酸化数据,构建用于激酶识别的数据集。然后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分析阳性数据和阴性数据中磷酸化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分布规律,进而给出相应的统计模型并使用留一法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对MAPK、PKA和RSK 3个激酶家族的测试表明,在假阳性率不超过1%的高置信度水平下,激酶识别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23%、24%和33%。同时,该算法的识别结果明显优于KinasePhos、Netphosk等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方法。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的磷酸化位点激酶信息识别算法可有效提高对已知磷酸化位点的蛋白激酶识别性能,有助于理解蛋白质磷酸化的生物机制。
邹亮李骜韩燕冯焕清王明会
关键词:蛋白激酶磷酸化生物信息学
Huffman编码用于Sigma-delta ADC波束形成器中1bit码流的压缩被引量:2
2005年
基于过采样Sigma -deltaADC的波束形成器直接利用过采样Sigma -deltaADC所产生的1bit码流的相位信息进行高质量的聚焦延迟-求和。但此1bit码流速率极高,一般不能直接用USB接口送到计算机进行波束形成等后续处理,须先将其进行无损压缩,即在降低码流速度的同时保留波束形成所需的相位信息。采用Huffman编码方式对高速1bit流进行压缩。结果表明,Huffman编码能实现一半以上的压缩,从而使1bit码流通过USB接口传送成为可能。
韩雪梅彭虎杜宏伟陈强冯焕清
关键词:HUFFMAN编码
基于自动提取对应点的颅脑CT图像配准
2011年
研究医学图像的应用问题,针对传统的基于特征点驱动的医学图像配准需要专业医师首先找出配对的特征点,这种巨大的工作量往往会导致一些错误。在医疗中为达到配准精确要求,提出了一种全自动的特征点驱动的医学颅脑CT图像配准方法,采用SIFT和形状因子来产生配对的特征点,并构成特征点的局部和区域特征向量,后用薄板样条插值(TPS)方法实施两幅图像的配准。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配准精度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算法的速度。
曹新华刘伟徐峰冯焕清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
基于小波变换的脑电瞬态信号检测被引量:18
2001年
在脑电 (EEG)信号分析与处理过程中 ,瞬态信号的检测和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传统的瞬态脉冲检测方法是匹配滤波 ,但匹配滤波需要有关瞬态信号的先验知识 ,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用小波变换对含有瞬态干扰的脑电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 ,在某些尺度下 ,瞬态信号特征得以明显增强 ,用简单的阈值比较就可以有效地检测并消除瞬态干扰。实验结果表明 ,在缺乏先验知识的条件下 ,小波变换能有效检测出脑电信号中短时、低能量的瞬态脉冲。
吴小培冯焕清周荷琴王涛
关键词:脑电图脑电信号小波变换
利用多导脑电序列的非线性分析测评精神负荷
2006年
精神负荷的研究对于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脑电、心电、呼吸等生理参数分析可以作为测评精神负荷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针对多导脑电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延迟和序列相关性的多导信号相空间重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对仿真数据的研究表明这种重构方法在信号的确定性和相关维数计算中具有良好的性能。试验脑电数据的关联维数计算和精神负荷水平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多导脑电序列的非线性分析并可作为测评精神负荷的重要依据。
刘大路江朝晖冯焕清王国燕
脑电的灰建模和驾驶疲劳特征提取被引量:2
2009年
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脑电信号分析中,研究驾驶疲劳的特征表达。针对模拟驾驶过程中采集的脑电信号,建立GM(1,1)模型,同时以方向盘控制参数和主观疲劳等级为参考。实验结果显示,GM(1,1)模型参数a、b的协方差cov(a,b)与方向盘转角标准差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明灰色理论适用于脑电信号分析,灰模型参数较好反映了驾驶疲劳的变化。
李默涵江朝晖冯焕清
关键词:脑电信号分析驾驶疲劳特征提取控制参数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谐波估计和消除被引量:17
2003年
从盲源分离的角度对谐波估计和消除方法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谐波消除新方法。新方法的特点是在消除谐波干扰的同时 ,有效地保护有用信号成分不被破坏。文中通过实测数据对新方法进行了验证 ,并与传统陷波谐波消除方法进行了比较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吴小培李晓辉孔敏冯焕清周荷琴
关键词:盲源分离独立分量分析谐波干扰自适应滤波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后医学图像的质量评估
2004年
目的研究如何对压缩后的医学图像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估。方法针对用单个客观参数(如均方差)对压缩后的医学图像进行质量评估效果很差的问题,本文先应用神经网络进行参数优化,从众多的客观参数中选择出若干参教,然后作为误差反传神经网络(BPNN)的输入,再采用神经网络来拟合医生的主观评估,实现压缩后的医学图像的质量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肺窗和纵膈窗的测试准确率平均达到84.72%和85.49%,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结论所提出的用神经网络评估压缩后的医学图像总体质量的方法,能实现图像的按质量自动归类和比较客观的质量评估。
陈铎冯焕清周昀李晓欧
关键词:神经网络医学图像图像压缩
睡眠脑电的奇异系统分析
2004年
奇异系统分析具有抑制噪声的效果 ,并且方法简单 ,计算量小。睡眠脑电的奇异系统分析表明 ,第一主成分含量明显反映了睡眠状态差异 :在清醒时最低 ,随着睡眠加深逐渐增加 ,但在REM期时介于S1期和S2期之间。这一结果基本不受个体、数据长度、嵌入维数以及延迟时间的影响。
江朝晖刘大路冯焕清
关键词:脑电睡眠状态主成分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