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兴泉

作品数:20 被引量:20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环流
  • 6篇动力学
  • 6篇温盐
  • 5篇长江口
  • 5篇垂直环流
  • 4篇动力学研究
  • 4篇盐度
  • 4篇跃层
  • 4篇温盐结构
  • 3篇冬季环流
  • 3篇盐跃层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水团
  • 3篇气旋
  • 3篇温跃层
  • 3篇冷水团
  • 3篇值模拟
  • 2篇温度
  • 2篇结构动力
  • 2篇黄河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佛罗里达州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20篇刘兴泉
  • 9篇尹宝树
  • 8篇侯一筠
  • 4篇乐肯堂
  • 3篇杨德周
  • 2篇于康玲
  • 2篇史久新
  • 2篇郝琰
  • 1篇王相玉
  • 1篇范顺庭
  • 1篇程明华
  • 1篇俞志明
  • 1篇白涛
  • 1篇季仲贞
  • 1篇张启龙
  • 1篇任鲁川

传媒

  • 10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4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海PN断面夏季温盐及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6
2001年
由东海PN断面夏季温盐度及化学要素CTD资料分析表明 ,东海夏季的温跃层和盐跃层在次表层生成 ,其强度随着跃层自陆架坡折区至近岸和外海的上移逐渐减弱。陆架区近表层的温度和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 ,冲绳海槽次表层呈高温、高盐 ,近表层呈高温、低盐 ,底层呈低温、次高盐特征。溶解氧浓度自近岸到外海由低变高 ,表层至底层溶解氧浓度在陆架区由高变低 ,冲绳海槽区则先由低变高然后又由高变低。总二氧化碳浓度自表层至底层和自陆架坡折区到近岸和外海由低变高。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自近岸至外海由高变低 ,而自表层至底层由低变高。陆架区的近表层和陆架坡折区分别有一个高碱度区。温盐及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夏季海区垂直环流的反气旋运动、长江冲淡水及黑潮水入侵和海面强热辐射有关。此外 ,化学要素分布还与夏季海区的温盐结构。
刘兴泉
关键词:夏季温度盐度化学要素反气旋环流
北黄海冷水团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Ⅱ.模式解的讨论被引量:11
1991年
北黄海冷水团理论模式解揭示:冷水团的形成主要是北黄海洼地之上的过冬水体,由于入春以后海面不断增温,热量自表层向深层不断传递的结果.在冷水团成长期(6—7月),非线性垂直对流和平流效应不断增强,逐渐和由表及底增温的热扩散效应取得平衡,从而导致强温跃层和侧向锋面的形成.与此同时,三维热生密度环流相应而生;在冷水团整个成长期,水平密度环流始终呈气旋型的,而垂直环流则经历了由冷中心为下降流、边缘为上升流过渡到冷中心为上升流、边缘为下降流的两个阶段.
缪经榜刘兴泉薛亚
关键词:北黄海冷水团理论解
全文增补中
渤海冬季环流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7
1989年
本文利用一个等距、跳点、隐式的总能量守恒型差分方案,对渤海冬季环流进行数值研究。计算结果和海上观测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对于渤海冬季环流的形成机制和黄海暖流余脉的影响也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讨。
刘兴泉缪经榜季仲贞
关键词:环流
全文增补中
黄河三角洲海区2010年潮波分布特征的数值预测被引量:6
2000年
利用二维非线性数值模式 ,对三角洲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模拟 ,并根据2010年黄河三角洲的预测岸线 ,预测了该海区2010年各主要分潮的分布特征以及最大可能流速分布。数值预测的结果显示2010年黄河口附近海区的潮波分布与目前相比将不会有显著变化。
郝琰乐肯堂刘兴泉
关键词:潮波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 II.环流的基本特征被引量:21
2008年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和秋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和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东海沿岸流与长江径流顺岸南下,随着自北往南岸界地形坡度的增大,其流幅变窄,流速增强;台湾暖流沿陡坡及其外缘蜿蜒北上,随着自南往北水深的变浅,其流幅由宽变窄继而又由窄变宽,流速却一直由强变弱。冬季和秋季海区纬度断面垂直环流的总趋势由近岸向外海流动,海底地形变化缓慢区离岸流产生波动,海底地形变化显著的陡坡区离岸流产生剧烈振荡而生成强升降流。春季和夏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与东海沿岸流汇合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舟山群岛附近及长江径流和东海沿岸流汇合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长江径流和台湾暖流平行北上并在长江口以北产生顺时针偏转。由海区水平环流特征和变化趋势证实,春季长江冲淡水已开始向东北偏转,夏季冲淡水的偏转程度、伸展距离和扩展范围都更甚于春季;春季在长江口近岸存在弱上升流,夏季长江口外的陡坡区出现下降流,而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陡坡区出现上升流。
刘兴泉尹宝树侯一筠
关键词:垂直环流反气旋涡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 Ⅰ.定解条件与研究方案被引量:13
2008年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水动力学研究因其与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倍受海洋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该海区环流的动力过程和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及其动力成因,首先在对研究海区的地形特征、海面风应力、海面温度、海面盐度以及北、南、东三个液边界温度和盐度现场观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定适合于研究海区的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POM)。以研究海区冬、春、夏和秋季的海面风应力、海面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北、南和东三个液边界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等外海入流的影响,对研究海区(120.9°E—124°E,29.5°N—33°N)四个季节的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实施了动力学数值研究。获得了与观测事实相一致的三维流速和温、盐结构的空间分布。从动力学角度揭示并阐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的动力过程以及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和动力成因,为海区的生态动力学研究提供动力条件。
刘兴泉尹宝树侯一筠
关键词:环流温盐结构
黄海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8
1996年
在北黄海和渤海冬季环流数值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其进一步改进的数值差分格式,对整个黄海的冬季环流进行数值模拟。数模结果表明,改进的差分格式完全保持了计算海区的总能量和总质量守恒。就环流的总趋势而论,数值模拟结果与由观测资料所分析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黄海的环流系统主要由以下环流构成:沿黄海槽北上的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分别沿东西两岸南下的西朝鲜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分别与东西沿岸流之间形成的反气旋和气旋环流。
刘兴泉
关键词:环流气旋数值模拟
东海沿岸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动力过程研究 I.环流的基本特征被引量:12
2004年
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东海沿岸海区冬、夏季的斜压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 ,揭示研究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动力过程及其成因。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逆时针流动 ,近表层为向岸流 ,沿岸为下降流 ,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 ;夏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顺时针流动 ,近表层以下为向岸流 ,沿岸为上升流 ,近表层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沿岸上升流自底层至表层逐渐由弱变强。就整个沿岸海区而论 ,冬季沿岸下降流和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都随着岸界地形坡度、风速及风向与岸线偏角的变化而变化。沿岸下降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东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而沿岸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夏季西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刘兴泉侯一筠尹宝树
关键词:垂直环流动力过程上升流下降流
沿岸海区冬季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 Ⅰ.环流的基本特征被引量:6
1997年
为了揭示沿岸海区冬季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对具有岸界坡度变化、河流入海、海湾、岛屿和海槽的理想海区冬季的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普遍呈逆时针流动。在近表层为向岸流,沿岸为下降流,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近表层以下的离岸流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就整个海区而言,随着自南往北海区水深的逐渐变浅和岸界地形坡度的由大变小,其沿岸下降流则由强变弱。
刘兴泉
关键词:数值模拟垂直环流温度盐度
重大风暴潮的预测及其群发性灾害的评估方法研究
乐肯堂尹宝树刘兴泉范顺庭史久新任鲁川于康玲侯一筠
提出并实现了以第三代海浪模式和三维风暴潮-潮汐模式为基础的浪-潮-流联合作用预测模式,该模式对传统海浪模式有显著改进,首次从成灾风险方面提出预测方法。把风暴潮群发性灾害的损失归纳为10个方面:给出了对灾害损失进行社会调查...
关键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