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林海

作品数:39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历史地理
  • 8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篇基督
  • 9篇基督教
  • 8篇史学
  • 7篇宗教
  • 7篇宗教改革
  • 6篇罗马帝国
  • 5篇加尔文
  • 4篇中西历史
  • 3篇政治
  • 3篇社会
  • 3篇社会救助
  • 3篇主义
  • 3篇文明
  • 3篇文明发展
  • 3篇罗马人
  • 3篇近现代
  • 3篇救助
  • 3篇教会
  • 3篇古罗马
  • 2篇早期基督教

机构

  • 39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9篇刘林海
  • 3篇刘家和
  • 1篇徐松岩
  • 1篇陈素娟
  • 1篇武可
  • 1篇高中伟
  • 1篇王建

传媒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史学史研究
  • 3篇河北学刊
  • 2篇国外理论动态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新东方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学海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世界历史
  • 1篇西南民族学院...
  • 1篇常德师范学院...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世界中世...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分治到分裂:史学视域中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国事件析论
2024年
罗马帝国在395年永久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常识。不过,这个常识与当时的认识根本不同。无论是当时帝国史家的记载,还是制度和观念层面,都不存在帝国的分裂问题,而只是行政管理上的分治,帝国仍然是一个整体。这种主动分治的观点在后来的史籍中得以延续。18世纪后期,在启蒙运动对罗马帝国命运普遍关注的热潮中,爱德华·吉本开始将分治解读为分裂。他开创的民族国家解读模式被乔治·芬利最终完成,罗马的历史也转换成希腊人反抗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分国事件也由主动分治变为两个民族乃至国家对立的被动分裂。19世纪后期,分裂说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等逐渐普及开来,作为常识被接受,成为历史研究和教科书的一般表述,至今未变。对史家而言,无论帝国是分治还是分裂,都受到他们所处时代及观念的影响,也都有其可取之处。
刘林海
分权与合作——加尔文的政教关系理论浅析被引量:1
2002年
加尔文既反对将政府与教会混为一谈的政教合一说,又反对将二者彻底分离的观点。加尔文认为政府与教会是两个不同的政府,各有不同的职责、权限与特点,二者是在分权基础上的一种合作关系。
刘林海
关键词:加尔文政府教会分权
基督教会与中国民办教育被引量:2
2003年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唐代传入中国,元代复入,明末清初再次进入,鸦片战争以后大规模发展起来。教会在推广基督教的过程中,把教育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教会的教育活动在近现代中国达到顶峰,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及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它并非由中国政府投资的,因此与其他私立教育一样属民间办学的范畴。鸦片战争以前,外国教会虽已开始在中国兴办学校,但由于中国主权完整未受破坏,因此所办学校都在中国的外围地区,如马六甲、新加坡、澳门等地,内地还没有教会学校。
刘林海
关键词:基督教会民办教育传教士女子教育
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济贫改革再探被引量:2
2016年
贫困是困扰16世纪欧洲的一大社会问题,也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济贫改革超越了基督教的教派界限,具有普遍性。它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确立了新的规范,为近代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术界对济贫改革的断裂、连续和后现代政治理论等模式的解读,有助于不断深化认识,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宗教因素排除在外,割裂具体的历史环境等。宗教动机与济贫改革相始终,这也是它区别于西方后来福利改革的关键。在对济贫改革的解读中,作为主角之一的宗教应该始终在场。
刘林海
关键词:宗教改革
西方史学界宗教改革研究中的新理论探究被引量:7
2005年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的宗教改革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型,在宗教改革的内涵、宗教改革与中世纪传统的关系、激进改革、宗教改革时期的罗马天主教会等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显著的理论突破,丰富和深化了宗教改革领域的研究。
刘林海
关键词:范式转型激进改革罗马天主教
古罗马社会救助伦理的发展
2019年
罗马传统的体制虽然发挥了社会救济救助的功能,但它的目的并非救助,而是友爱的体现,救助实际上是展示“公民美德”的副产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教的社会救助。基督教不但非常重视对贫困及救助问题的探讨,还发展出了一套全国性的救助体制。与传统罗马社会救助不同的是,基督教的救助是真正意义上的济贫活动。
刘林海
关键词:公民美德社会救济社会救助古罗马基督教
关于古典文明命运问题的再思考
2006年
西方古典文明的命运问题是近现代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自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多卷本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以来,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便以“罗马帝国的衰亡”命题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引发了持久讨论。
刘林海
关键词:命运问题古典文明罗马帝国历史学家近现代衰亡
从互惠到利他——宗教改革时期基督教济贫观念的变化被引量:6
2008年
宗教改革时期的济贫改革是近代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督教的济贫观念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以互惠为主要特征的功利性救济观转为以强调爱,即上帝之爱和基督徒之爱为主要特征的利他性救济观。救济不再是为救赎准备条件的手段,而成为责任和义务,是基督徒身份的主要标志。宗教改革与这种观念的形成关系密切。
刘林海
关键词:基督教宗教改革济贫
麦都思神学思想初探被引量:2
2016年
对于基督教经典中的最高存在者究竟应该用哪个/哪些汉语词加以翻译?这是比较宗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大问题。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不同意以马礼逊圣经译本为代表的用汉语的"神"来翻译God的做法,他从比较角度对汉语中的"上帝"和"神"进行分析,并用它们作为Elohim和Ruach的译名。他不但认为"上帝"和"神"在本质上与希腊罗马的theos和Pneuma一致,而且认为中国宗教具有自然神学的特征,与希腊罗马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麦都思关于"上帝"和"神"的观点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当时中西宗教和思想传统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认识中国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阐释基督教神学的探索是近代中国基督教神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西方解读中国宗教乃至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中国人认识基督教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刘林海
关键词:神学思想上帝自然神学宋明理学
论题:特伦特宗教公会议与公教会的转变
2014年
1545年至1563年,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公教会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特伦特(Trent)召开了公会议,讨论神学教义及教会改革等诸多问题。作为应对新教挑战,解决教会内部危机的会议,特伦特公会议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决议,对后来公教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对于认识宗教改革及公教的历史都有重要意义。
刘林海王建王建武可陈素娟魏阳曾乐杨秀敏段旭
关键词:公教修会基督教世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