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峰
- 作品数:57 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能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是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也是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要求。本文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根据计量项目研究设计的一般范式,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使之应用于实际案例—对城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中。以案例形式来对实际经济问题做定量分析,将它作为计量经济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不但可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独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 刘瑞峰
-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提高案例分析
- 地块特征差异视角下农业生产规模对化肥使用影响——基于河南省637个小麦种植户调查数据
- 2024年
- 深入探讨如何将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与农业规模适度生产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整体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地块特征差异视角,解构农业生产规模对农户施肥强度的影响机制:即生产规模的规模经济效应叠加地块特征的调节效应;并基于河南省637家小麦种植户调研数据,采用可处理变量内生性的扩展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小麦生产规模与化肥施用强度之间呈现显著的“N”型关系;(2)小麦生产规模扩大的化肥减量绩效受到地块特征的调节。其中,地块连片集中度越高,“减肥”绩效越明显,麦农在自有农地与租入农地上的施肥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未发现施肥“地块歧视”;(3)农户受教育年限越长、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等,明显有助于化肥减量。本文最后提出: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引导农地集中连片流转,加强农田细碎化整治;强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 吴银毫徐珂怡刘瑞峰马恒运
- 关键词:农业生产规模
-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与策略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本文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等方面简述了目前的管理现状,认为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在较为详尽分析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 刘瑞峰
-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极端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作物种植影响及政策启示——基于华北5省135个村实地调研
- 2015年
- 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反应极为敏感,文章利用华北5省135个村2010-2012年3年实地调查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期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变化、村级水利灌溉设施以及村级社会经济状况等,显著影响华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决策。因此,提高华北五省主要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改进华北地区农业气候变化检测及信息传播渠道,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提高村级干部的管理能力。
- 郭璐明宋宁刘瑞峰马恒运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河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及提升对策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文章从河南省主要农产品出口值、市场占有份额、生产效率、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等方面,分析了河南农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与劣势,揭示出当前河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河南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 刘瑞峰郭智鑫
- 关键词:农产品比较优势
- 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意愿研究--以河南省林州市为例被引量:3
- 2024年
- 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是破解“小农困境”、促进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有效举措。基于河南省林州市444名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小农户衔接对象选择意愿和持续衔接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农户受教育年限、外出务工经历、农业收入占比、农产品类型、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品牌化程度、政策宣传等变量是影响小农户衔接对象选择意愿主要因素;外出务工经历、农业技术服务、衔接内容约定方式、机械化投入、收益满意程度等变量对小农户持续衔接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为促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高效衔接,应尊重小农户衔接意愿,鼓励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衔接对象和方式;引导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衔接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生产,面对市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条件鼓励小农户实现自主转型发展。
- 王剑刘瑞峰梁飞李幸子马恒运
- 关键词:小农户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选择意愿
- 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经验、本土实践和政策启示
- 2025年
- 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化、高效化生产,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农业数字化发展中,欧盟以“共享”的信息传递系统建设、“开放”的区域集群构建以及“绿色”要素的反向驱动为主,美国以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市场机制引入和社会资本引导以及数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主,日本以发展精细化数字农业、政府和农协协同推进以及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为主。中国摸索出了“政府主导+多主体融合”“农业龙头企业主导+政策扶持”“科研机构主导+产学研融合”和“能人带动+示范引领”4种适合中国农情的发展路径,但也面临政府主导的数字化项目缺乏可持续性、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潜力与功能、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和绿色消费市场信任缺失等问题。为此,应构建各地区的数据信息获取的联动机制、制定市场普遍严格遵循的绿色生产监管机制、推动农业组织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市场化运营以及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 郑阳阳梅林峰刘瑞峰
- 关键词:本土实践
- 消费者的信息属性价值感知对可追溯农产品偏好的影响分析——以富士苹果为例被引量:2
- 2021年
- 消费者是否认同可追溯农产品信息属性标识质量安全的作用,以及是否有信心识别使用,构成了消费者对信息属性预测价值和信心价值的感知。考察消费者对信息属性价值的感知,探究其对可追溯农产品异质性偏好和市场价值实现的作用,为可追溯农产品信息属性组合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以富士苹果为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济南和哈尔滨6个城市2092名消费者的选择实验数据,采用潜类别模型,根据消费者对可追溯信息、认证信息和原产地信息组合的可追溯富士苹果异质性偏好,将消费者分类,并主要从信息属性价值感知角度,分析各类别消费者特征和支付意愿差异。按照类别概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消费者分为价格敏感型(31.8%)、认证偏好型(31.3%)、原产地偏好型(19.7%)和信息怀疑型(17.2%)4类。受价格强烈影响,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购买意愿最强,支付意愿最低。认证偏好型消费者对识别认证信息和原产地信息更有信心,并对认证信息支付意愿最高。原产地偏好型消费者认为原产地信息的信心价值最高,愿意为原产地信息支付最高溢价。信息怀疑型消费者更偏好不买。除了消费者社会统计特征和苹果消费特征,信息属性的价值感知是可追溯苹果偏好群体划分的依据。生产经营者可以提供可追溯信息与认证信息和原产地信息组合的可追溯水果,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性需求,提高可追溯水果的市场竞争力。
- 张心怡岳世茂刘瑞峰马恒运梁飞
- 关键词:支付意愿
- 新疆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消费与政策效应
- 新疆依托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由于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措施不力,对地理标志权利人管理不规范、不严格,侵权、假冒现象层出不穷,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者...
- 刘瑞峰
-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
- 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在对北京市、上海市和郑州市的585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从微观层面探讨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调查区域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认知度较高,在种类区分上存在差异;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评价,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消费者年龄、文化程度、对原产地关注、销售推介和对质量安全水平评价等对购买行为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性水平不同。
- 刘瑞峰
- 关键词: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