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行知

作品数:24 被引量:58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疟疾
  • 9篇乙型脑炎
  • 9篇流行病
  • 9篇流行病学
  • 8篇乙型
  • 8篇脑炎
  • 6篇元江流域
  • 6篇病毒
  • 4篇流行性
  • 4篇流行性乙型脑...
  • 4篇按蚊
  • 3篇乙脑
  • 3篇乙脑病毒
  • 3篇微小按蚊
  • 2篇乙型脑炎病毒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中华按蚊
  • 2篇三带喙库蚊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机构

  • 11篇云南省流行病...
  • 10篇云南省疟疾防...
  • 3篇云南省寄生虫...

作者

  • 24篇刘行知
  • 11篇许建卫
  • 10篇汪丽波
  • 9篇杨煌
  • 8篇顾云安
  • 5篇自登云
  • 4篇张嘉玉
  • 4篇李兆祥
  • 4篇汪文仁
  • 3篇张海林
  • 3篇袁庆虹
  • 3篇龚正达
  • 3篇杨灿辉
  • 2篇李宗惠
  • 2篇李兴亮
  • 2篇李崇珍
  • 1篇沈惠芬
  • 1篇杨学文
  • 1篇李兆样
  • 1篇徐维明

传媒

  • 6篇地方病通报
  • 3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实用寄生虫病...
  • 2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云南医药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云南省宾川县蝙蝠体内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被引量:10
1996年
1991年9月,从捕自云南省宾川县的132只双色蝙蝠和棕果蝙蝠体内分离到4株病毒。经电镜观察、血凝抑制试验和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试验证实为乙型脑炎病毒。结果表明蝙蝠在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袁庆虹刘行知李兆样自登云杨灿辉石学雷李炎李庭芬
关键词:蝙蝠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病学
复方蒿甲醚抑制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孢子增殖观察被引量:1
1999年
间日疟现症病人用复方蒿甲醚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12和24h分别以大劣按蚊叮咬吸血感染,结果用药前按蚊的唾腺子孢子阳性率为75.82%,用药后5h有极少数吸血按蚊的胃壁卵囊阳性,但唾腺中均未检出子孢子。服药后患者血内疟原虫无性体及有性体较治疗前迅速减少,表明复方蒿甲醚能迅速杀灭红内期间日疟原虫,并能抑制其在蚊体内的孢子增殖。
李崇珍李兴亮刘行知李宗惠张凤仙
关键词:复方蒿甲醚间日疟孢子增殖疟疾
云南省元江流域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英文)
2003年
目的 了解元江流域不同海拔高度 ,不同人群中的疟疾流行程度和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 方法 采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 ,对资料进行层分析。 结果 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IFAT)结果显示 ,1)以低海拔地区的本地居民为对照 ,来自区外的流动人口 ,来自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下坝生产人员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 (RR)分别是 4.46( 95 %CI :3.44~ 5 .78) ,8.38( 95 %CI :6.41~ 10 .92 )和 6.31( 95 %CI:4.92~ 8.90 ) ;2 )以年龄<15岁为对照 ,中高海拔地区 ,≥ 15岁劳动力年龄组的RR是 2 .76( 95 %CI :2 .40~ 3.81) ;3)带虫率分析显示 ,与当地居民相比 ,低海拔地区打临工者的RR是 2 0 .64( 95 %CI :4.76~ 89.5 9)。 结论 在该地区 ,疟疾的传播依然严重 ,并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地区 ;
许建卫顾云安杨煌杨思伟白志明汪丽波刘行知杨国灿杨学文
关键词:元江流域疟疾流行病学
人类和微小按蚊行为及其与疟疾传播的关系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了解疟疾传播中的人类和媒介按蚊的行为。方法 :在 3个固定观察点 ,对微小按蚊的栖息、叮人和夜间活动行为进行了 1年的观察 ;寻访对象 ,进行人类行为问卷调查 ,同时采样进行血清学实验 ,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微小按蚊栖息密度与其栖息场所附近叮人率完全相关 (r =1) ;间接荧光抗体 (IFAT)阳性率与叮人率 (r =0 .6 9)及栖息密度 (r =0 .6 2 )成正相关 ;人的露宿行为、在田棚过夜和在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 ( 2 2∶0 0 )后上床就寝增加了疟疾感染的机会 ;IFAT阳性率不但受微小按蚊种群大小的影响 ,而且受其年活动时间和人暴露给它叮咬程度的影响。结论 :媒介和人类行为是疟疾传播中的重要决定因素。
许建卫杨煌顾云安马信文杨学文汪丽波刘行知龙思伟杨宗强杨继青杨国灿杨太专
关键词:微小按蚊疟疾媒介行为
大理州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被引量:4
1997年
1952年~1995年大理州共报告乙型脑炎7684例,年均发病率为7.13/10万,死亡1684例,病死率为21.92%。全州均有本病流行,以宾川和洱源较量。自70年代以来,发病率升高,约3~5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流行。主要流行季节为8~10月,发病年龄以0~14岁组为多,以农民、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为主。猪是当地扩散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宿主,牛、马、鸡、鸭、蝙蝠和鸟类亦是重要的宿主。三带喙库蚊是当地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尚有伪杂鳞库蚊、麻翅库蚊和纹腿库蚊参与传播。
张海林王素丹自登云刘行知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媒介
云南省宾川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流行调查及实验研究被引量:8
1994年
1991年宾川县乙脑爆发流行,病例以儿童居多,调查揭示流行区有蚊种6种,HI检测阳性率:人为46.67%,猪为78.68%,羊为47.67%,鸡为13.95%。从患者血液分离到病毒8株,蝙蝠4株,鹭鹰一株,家燕1株,部份毒株经鉴定为乙脑病毒。
刘行知李兆祥袁庆虹张海林自登云杨灿辉李炎李廷芬李建英段世荣
关键词: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白鼠的病理变化及电镜观察
1996年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对实验性小白鼠可引起多脏器的病理变化,即肝细胞肝水样变性及脂肪变性,肾小管浊肿,脑细胞变性及间质水肿。心脏细胞呈颗粒样变。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有渗出液。电镜观察:神经组织结构较差,自溶坏死现象明显,在细胞中存在散在的病毒颗粒,常存于RER池中及扩张的内质网中,沿膜的外表面串珠状排列。有时形成品格状排列,膜结构增生。
刘行知沈惠芬徐维明哀庆虹李兆祥自登云
关键词:乙脑病毒实验小鼠乙型脑炎电镜
云南元江县居民使用蚊帐的防疟作用及其与疟疾知识的关系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了解元江县居民蚊帐使用 ,防疟作用及与疟疾知识的关系。方法 家庭寻访 ,血清学实验和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 175 6人 ,平均蚊帐使用率 6 4.4% ,但正确使用率仅为 2 8.8% ;与不使用蚊帐相比 ,RR(risk ratio)值是 0 .75 % (95 % CL:0 .6 8~ 0 .82 ) ,其中山区和半山区生产人员和坝区居民使用蚊帐的 RR值分别为 0 .5 7(95 % CL:0 .44~ 0 .74)和 0 .6 0 (95 % CL:0 .49~ 0 .75 ) ;仅 6 .5 %的调查人群防疟知识评定为好 ,而防疟知识为较好对象的蚊帐使用率和正确使用率显著高于中、差者 (P =0 .0 1)。结论 元江县居民有较高的蚊帐拥有数和使用率 ,并有一定的防疟作用 ,但正确使用率和防疟知识差 ,有待通过卫生宣教 。
许建卫刘行知汪丽波龙思伟杨国灿杨学文
关键词:蚊帐疟疾健康教育
云南元江流域现行疟疾媒介防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
1999年
采用面上调查,实验室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元江流域的媒介防制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目前元江流域的主要疟疾媒介控制措施系DDT滞留喷洒;该措施能有效控制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但不能控制次要媒介中华按蚊,而且对按蚊有兴奋驱避作用;DDT的残效期为80d左右,该地区主要疟区(河谷)年流行时间在9个月以上,每年需要进行2~3次喷洒水能控制疟疾媒虫的活动,但目前投入经费所购买的DDT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喷洒的数量和范围的要求,而且喷洒质量达不到要求标准,因而不能有效控制疟疾传播;按使用DDT滞留喷洒数量计算,目前购买杀虫剂的投入仅能满足42.82%的需求,但若按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计算,仅 用现在杀虫剂费用的50.75%就可满足需求。基于DDT滞留喷洒的效果,经费和操作方面的限制,该项措施应该逐渐被其它控制策略所替代。
杨煌许建卫顾云安汪丽波刘行知汪文仁苏蓉温瑞生杨宗强马信文杨继青杨太青杨国灿杨学文
关键词:疟疾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元江流域
云南省洱源县右所镇蚊类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3
1990年
于1986年5月至1988年2月,在洱源县右所镇设点,进行蚊虫季节消长观察及病毒分离。结果从中华按蚊、麻翅库蚊、三带喙库纹及纹腿库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8株。麻翅库蚊是国内首次证实的乙脑带病毒蚊种。三带喙库蚊的季节消长、病毒检出时间与乙脑流行高峰相一致,认为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出现早、消失晚、数量多,密度高峰与乙脑流行时间相吻合,而且从该蚊种检出的病毒最多、时限最长,因此认为,该蚊不仅是当地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并在乙脑病毒的常年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张嘉玉杨起饶刘行知龚正达
关键词:蚊类乙脑病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