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韬

作品数:6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润滑油
  • 3篇油液
  • 3篇光谱
  • 3篇发射光谱
  • 2篇油料
  • 2篇油液监测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光谱分析
  • 2篇柴油
  • 2篇柴油机
  • 2篇船舶
  • 2篇船舶柴油机
  • 1篇油液光谱分析
  • 1篇油液监测技术
  • 1篇粘度测量
  • 1篇数据分析
  • 1篇数据特点
  • 1篇数据挖掘
  • 1篇透平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田洪祥
  • 6篇刘韬
  • 1篇王长湖
  • 1篇刘瑜
  • 1篇李婧
  • 1篇吴向君
  • 1篇姚智刚
  • 1篇孙云岭
  • 1篇明廷锋
  • 1篇郭文勇

传媒

  • 2篇润滑与密封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石油商技
  • 1篇船海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舰用透平油粘度测量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的评定
分析舰用透平油粘度测量方法,对其测量误差进行了估计,给出了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并对粘度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在提高舰用油粘度测量工作中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确保测量结果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明廷锋田洪祥刘韬
关键词:粘度测量误差分析不确定度评定
油料发射光谱数据分析及其在油液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油料发射光谱分析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油液监测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油料发射光谱分析的的数据特点、涉及的主要数学分析方法及其在油液监测中的典型应用。
田洪祥刘萍王长湖刘韬
关键词:油液监测技术发射光谱分析数据分析油料数据特点
主成分分析在某型柴油机光谱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7
2010年
通过改变气缸套和活塞间隙,设计了6种工作状态,获得了某型6缸柴油机在每种工作状态下不同负荷时的润滑油样本共计69个,采用超谱M型原子发射光谱仪分析21种元素浓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以分析元素和润滑油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权系数和主成分得分,对光谱数据进行了元素分类和样本分类。发现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油液光谱数据能比较理想地对元素进行分类,该分类的3种主成分反映了5种类型的元素组合即磨损元素Fe,Cr,Cu,Al和Pb,含量较高的添加剂元素Na,Zn,P,Ca和Mg,含量较低的添加剂元素Ba和B,润滑油主成分元素C和H和干扰元素Ni,Ti,Mo,V和Ag等。不仅如此,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的分类较好地区分了来自柴油机不同的气缸套—活塞设计间隙的油样。研究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润滑油光谱分析数据可揭示不同元素的来源、监测工况和诊断磨损故障。
刘韬田洪祥郭文勇
关键词:油液光谱分析主成分分析柴油机润滑油
多台船舶柴油机润滑油油料发射光谱数据比较
2011年
为监测同型号柴油机的磨损工况和分析不同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对16台同一型号的船舶柴油机的润滑油定期取样,利用超谱M型油料发射光谱仪分析油样中的铁、铜、铝、铅等磨损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和添加剂元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利用主成分分析,根据添加剂元素对润滑油进行分类,对磨损元素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得到铁和铜元素质量浓度在两种不同的润滑油工作中的差异。
姚智刚田洪祥刘韬
关键词:润滑油光谱分析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法在船舶柴油机润滑油发射光谱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9年
为监测柴油机的润滑和磨损工况,利用原子发射光谱仪跟踪分析船舶装备的两种类型柴油机的在用润滑油,获得润滑油中21个元素的含量变化。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油样的光谱数据,基于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分析,油样数据由3个因子组成,分别代表添加剂、磨损和海水。3个因子的三维图可清晰地显示每个油样所代表的磨损程度、被海水污染程度和添加剂特征。研究表明:借助于因子分析法分析油样的发射光谱数据,不仅能比较理想地对不同配方的油样进行分类,而且能揭示磨损的程度,还能有效地监测润滑油受到海水污染的程度。
李婧田洪祥刘韬孙云岭吴向君
关键词:油液监测发射光谱柴油机
两种润滑油黏度现场测量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2009年
为研究润滑油黏度现场测量方法的精度和不确定度,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毛细管黏度测量法为参照,比较了对比型斜管滚球法和对比型倾斜平板法,对测量数据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滚球法与毛细管法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在3%以内,测量重复性较好。平板法成本低,但与毛细管法存在显著性差异。
刘韬田洪祥刘瑜
关键词:润滑油黏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