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当前
- 作品数:64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桐城派古文家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
- 桐城派古文家通过选本、考评、圈点、诗话的方式品鉴了阮籍的《咏怀诗》,从姚范《援鹑堂诗话》的考评,到刘大櫆《历朝诗约选》、梅曾亮《古文词略》、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吴汝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古诗钞》、吴阁生《古今体诗约...
- 叶当前
- 关键词:桐城派阮籍《咏怀诗》
- 文献传递
- “雅志不得施”之后的“冲净”——嵇康《述志》诗中的心路历程
- 2014年
- 嵇康两首《述志》诗,排比意象,寓物述志,表面写游仙、求隐,实质是求索咏志,既是对传统诗学言志精神的传承,又是对老庄、儒家处世方式的思考,展示了"雅志不得施"到"冲静得自然"的心路历程。
- 叶当前
- 屈原《卜居》与嵇康《卜疑》的互文性解读被引量:1
- 2015年
- 嵇康《卜疑》是拟屈原《卜居》之作,两文互文开放,呈现出从卜问宅基到卜问处世再到愤激质疑世道的轨迹,又各自与所处文化语境互文相生。屈原《卜居》与古代卜辞结构相通,嵇康《卜疑》在结构上仿效《卜居》,在思想上凸显徘徊于显隐之间、嫉邪憎恶却无能为力的无奈心理。魏晋时期对屈原的广泛接受是《卜疑》拟效《卜居》的独特语境。
- 叶当前
- 关键词:《卜居》互文性
- 论诵读教学被引量:2
- 2012年
- 诵读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读书方式,也是一种传达美与表现美的艺术,自古就被学人士子广泛接受,深入实践。桐城派文人从刘大櫆、姚鼐等就开始探索诵读方法,曾国藩、姚永朴等指导诵读亦多深切会心之见,桐城派古文诵读因此而别具一格。从古文诵读到白话文朗诵再到回归经典的吟诵,诵读教学正经历着深刻而又辩证的嬗变。然而,无论怎样变换,诵读的美学境界才是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 叶当前
- 关键词:诵读教学桐城派美学标准吟诵
- 桐城派与赠序文体被引量:4
- 2014年
- 赠序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包括赠别序、字说序、寿序三种类型,源起于古代赠人以言,兴盛于唐代,字说、贺寿类别体则出现于宋明时期。赠序体类的确立以姚鼐《古文辞类纂》分类序目为标志。桐城派文人追尊姚鼐,溯源辨体,逐渐划定赠序体类的界限;通过文章总集选文定编,确立赠序文章典范;通过评点与文话,总结赠序及文章的读法与写法。总之,桐城派对赠序体类的关注与研究,对回归原典的文章学研究不无裨益。
- 叶当前
- 关键词:桐城派赠序《古文辞类纂》文体学
- 阮侃与嵇康赠答送别诗考论
- 2011年
- 嵇康与阮侃的赠答送别诗是嵇康赠别、阮侃答赠的一组诗歌,二者均借历史人物寄寓思想意蕴,慨叹别易会难的离情,切磋祛累养气的玄理,从养生之道及咏史抒怀角度透视出魏晋的时代风貌。
- 叶当前
- 关键词:送别诗
- 桐城派前期作家朱孝纯的生平与交游被引量:4
- 2016年
- 刘大櫆弟子朱孝纯,交游广泛,一生可以分为京师求学、为官四川、任职山东、任职扬州等四个主要阶段,交游人物主要有康邸旗人幕僚、地方中下层僚吏、画家与文人等,平生与姚鼐、王文治最契,在军功、城工、治河等政绩外,尤重文化事业,在巴蜀、泰山、扬州等地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叶当前
- 关键词:桐城派
- 桐城派古文家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被引量:2
- 2014年
- 桐城派古文家通过选本、考评、圈点、诗话的方式品鉴了阮籍的《咏怀诗》,从姚范《援鹑堂诗话》的考评,到刘大櫆《历朝诗约选》、梅曾亮《古文词略》、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吴汝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古诗钞》、吴闿生《古今体诗约选》、《古今诗范》等选本的遴选圈点,特别是方东树《昭昧詹言》的品评,展现出桐城派古文家对阮籍全部《咏怀诗》的接受轨迹,确立了阮籍在魏晋诗歌史上的地位。梳理诸家批注评论,清晰呈现出桐城派古文家对《咏怀诗》整体结构与微观结构的体认,同时透露出桐城派古文家以阮籍替代陆机、张华等的魏晋古诗史观、含蓄迷离的审美情趣及章法多变的诗歌结构观。
- 叶当前
- 关键词:桐城派阮籍《咏怀诗》
- 论六朝送别诗的社会文化语境被引量:2
- 2010年
- 送别诗的发展史上溯到六朝时期,是符合送别诗发展实际的。从社会文化语境看六朝送别诗繁荣兴盛的外在动力:安土重迁的历史传承,人伦孝道的继续弘扬,是六朝人离别赋诗的伦理触点;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频繁迁徙的时代背景,是六朝送别诗繁荣的客观条件;文人集团的兴起,人文交游的广泛,是六朝送别诗兴盛的人文基础;离别赋文的繁荣兴盛,赋诗赠答的蔚然成风,是六朝送别诗繁荣的文学语境。
- 叶当前
- 关键词:六朝送别诗社会文化语境
- 鲁迅辑校《嵇康集》的整理与校勘被引量:2
- 2012年
- 鲁迅先生1913年10月1日从京师图书馆借出明吴宽丛书堂钞本《嵇康集》,开始抄录校理,至1931年誊清,复于11月校以涵芬楼影印宋本《六臣注文选》,终于辑成《嵇康集》善本。先生非常重视这份古籍整理成果,数次致意这个辑校本的重要意义与印行的必要性,彰显辑校本的学术价值。如,1913年《跋》:"中散遗文,世间已无更详于此者矣。"
- 叶当前
- 关键词:《嵇康集》古籍整理校勘辑校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