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敬国

作品数:31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超声
  • 3篇蛋白
  • 3篇心病
  • 3篇旋毛虫
  • 3篇血管
  • 3篇炎症
  • 3篇再灌注
  • 3篇脓毒
  • 3篇脓毒症
  • 3篇脓毒症小鼠
  • 3篇内皮
  • 3篇巨噬细胞
  • 3篇冠心病
  • 2篇多普勒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多普勒超声检...
  • 2篇心肌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机构

  • 30篇中山大学附属...
  • 7篇中山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学院
  • 1篇广东省农垦中...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1篇吴敬国
  • 15篇唐皓
  • 14篇梁艳冰
  • 12篇马中富
  • 10篇曾丽金
  • 10篇李振宇
  • 8篇陈志斌
  • 6篇马虹
  • 5篇肖平喜
  • 5篇胡旭初
  • 4篇王礼春
  • 4篇裴兆辉
  • 3篇唐安丽
  • 3篇梁华平
  • 3篇刘志军
  • 2篇马跃东
  • 2篇杨青
  • 2篇荆小莉
  • 2篇徐嘉
  • 2篇廖新学

传媒

  • 4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心脏杂志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医药前沿
  • 1篇临床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银杏叶提取物(EGb)在体内对冠心病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影响
本文比较了冠心病人与正常人血浆LDL氧化程度的差别,探讨了银杏叶提取物(EGb)在体内对冠心病人血浆LDL氧化修饰的影响。研究结论: 1.冠心病组血浆LDL氧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LDL氧化在冠心病发...
吴敬国
关键词:冠心病银杏叶提取物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
文献传递
不同水平切应力对早期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切应力对早期内皮祖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切应力介导细胞修复血管损伤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予以10 dyn/cm^2和20 dyn/cm^2处理15小时,并观察不同水平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结果:切应力处理后,内皮祖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增殖功能明显增加,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0 dyn/cm2和20 dyn/cm2切应力显著增加内皮祖细胞体外功能和内皮修复能力,表明切应力介导的细胞疗法是修复血管内皮损伤的有效策略之一。
曾丽金吴敬国唐皓黄振华刘志豪杨震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切应力血管损伤
重组旋毛虫53000抗原蛋白通过激活M2型巨噬细胞减轻脂多糖对肝脏的损害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研究重组旋毛虫53 000抗原蛋白(rTsP53)是否通过激活M2巨噬细胞减轻脂多糖(LPS)所致肝损害.方法 60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PS组、LPS+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rTsP53干预组,每组20只.3组动物禁食8h后腹腔注射15 μg/kg LPS;LPS+ PBS组在注射LPS后1h注射等量PBS;rTsP53干预组在注射LPS后1h注射5 mg/kg rTsP53蛋白.干预后48 h处死小鼠,提取腹腔巨噬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CCR7(M1型)及CD206(M2型)表达变化;取肝脏组织制作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双染色免疫荧光检测F4/80(+)HLA-DR(+)及F4/80(+)CD163(+)表达情况;取外周血,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与LPS组、LPS+ PBS组比较,rTsP53干预组小鼠生存率明显提高(90%比25%、30%,均P<0.01);肝脏病理损害减轻,组织结构明显改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ALT (U/L):97.7±8.5比181.7±19.5、173.7±17.2,AST(U/L):142.7±12.1比235.7±9.9、213.7±6.7,均P<0.05];腹腔巨噬细胞FITC-CD206(+)比例明显升高[(17.75±0.30)%比(1.38±0.13)%、(1.36±0.05)%,均P<0.05],腹腔巨噬细胞PE-CCR7(+)比例明显下降[(6.89±0.11)%比(15.30±0.64)%、(14.96±0.93)%,均P< 0.05];肝组织切片内F4/80(+)CD163(+)细胞表达荧光强度明显增强(0.36±0.01比0.29±0.02、0.31±0.01,均P<0.05),而F4/80(+)HLA-DR(+)荧光强度则无明显差异(0.30±0.01比0.30±0.02、0.31±0.01,均P>0.05).LPS组与LPS+ PB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TsP53蛋白可以通过促进体内M2型巨噬细胞活化,减轻LPS所致肝组织损害,提高动物生存率.
陈志斌唐皓李振宇梁艳冰吴敬国曾丽金杨青梁华平马中富
关键词:M2型巨噬细胞脂多糖肝损害
全科医学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展望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是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重要部分。方法总结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基地多年以来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师资培训中的经验。首先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采用"医教协同""三环式管理""上下联动"的培训管理模式、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积极借助社会资源,提升区域全科医生诊疗水平以及采用"导师负责制"培养全科医生高水平、专业化的科研能力,达到"五证合一"。其次通过临床带教师资课程的系统培训,丰富带教师资的临床教学方法,提高带教师资的临床教学技能,包括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广州-伯明翰医联体",进行个性化教学,传达"自我导向型学习"的教育理念。另外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以理论授课与社区医院见习相结合的形式,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概念、工作性质、实际运用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结果建立了有特色的全科医师规培基地;为华南地区构建了一支高素质全科医师带教师资队伍;引发医学本科生的兴趣,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全科医生。结论通过努力,我们将建设高质量的全科医学基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
唐皓陈淑英吴敬国马中富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冠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冠心病患者入院后24h内和出院前24h血浆sTM水平,并通过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随访出院后6个月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冠心病患者循环血浆sTM的变化及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结果】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组sTM水平高于主要心脏事件未发生组,随访期间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组血浆sTM较严重心血管事件未发生组水平增高。【结论】入院时的sTM水平与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有密切的相关性,出院时的sTM与患者出院后的心脏事件关系密切,是冠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张雪姣唐安丽廖新学吴敬国马虹
关键词: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冠心病内皮细胞
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在院外心肺复苏中自主恢复循环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及非气管插管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自主恢复循环(ROSC)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纳入已发表关于气管插管及非气管插管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ROSC影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对心脏骤停患者ROSC影响。结果 12篇文献纳入分析,气管插管40 090例,非气管插管166 777例,气管插管患者ROSC高于非气管插管(OR=1.35,95%CI:1.101.64,P=0.003)。结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刘舒嫣黄振华梁艳冰吴敬国唐皓曾丽金王皓翔马中富
关键词:心脏停搏气管插管术气道管理
降钙素原、免疫球蛋白与C反应蛋白在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2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免疫球蛋白(IG)与C反应蛋白(CRP)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16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根据初诊时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相应实验结果(血培养、痰培养、组织液分析和血清病毒抗体检测、组织物病检)及影像学检查,分为细菌感染组(n=50)和病毒感染组(n=50)及非感染组(n=62)。检测并分析三组的降钙素原、免疫球蛋白以及CRP数值。结果:三组患者降钙素原、免疫球蛋白及CRP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菌感染组CRP、PCT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非感染组,且非感染组IG高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CRP、PCT水平检测对不明原因发热中细菌感染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87.18%、89.74%、84.61%,特异度为63.64%、72.73%、8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TG与CRP检测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快速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刘初红吴敬国
关键词:降钙素原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不明原因发热特异度
重组旋毛虫53000抗原蛋白联合亚胺培南对多细菌感染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重组旋毛虫53000抗原蛋白(rTsP53)联合亚胺培南(IMP)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BALB/e小鼠分为5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多细菌感染小鼠脓毒症模型(CLP组),假手术(Sham)组仅开腹、关腹,不进行结扎。CLP+IMP组、CLP+rTsP53组、cLP+IMP+rTsP53组分别于术后6h起腹腔注射IMP20mg/kg+0.1mL白蛋白、rTsP53蛋白6mg/kg+0.1mL生理盐水(Ns)、IMP20mg/kg+rTsP53蛋白6mg/kg;Sham组、CLP组则给予0.1mL白蛋白+0.1mLNS;12h重复1次,至实验结束。各组取20只小鼠观察72h存活情况;并于术后0、6、12、24、36、48、72h各取3只小鼠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全血培养进行活菌菌落计数。24h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①cLP+IMP+rTsP53组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CLP组、CLP+IMP组、CLP+rTsP53组(85%比20%、55%、25%,均P〈0.05o②Sham组各时间点全血均未培养出细菌;各实验组术后6h活菌计数均显著升高,CLP组呈先升后降趋势,于24h达峰值(×10^6cfu/L:12.74±2.33);CLP+rTsP53组12h起显著高于CLP组,于36h达峰值(×10^6cfu/L:22.13±4.28)后逐渐下降;CLP+IMP组、CLP+IMP+rTsP53组于6h达峰值(×10^6cfu/L:5.72±0.50、5.49±0.59)后呈逐渐下降趋势,12h起即显著低于CLP组。③各实验组术后6h起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CLP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先升后降趋势,于36h达峰值(ng/L:1422:67±72.19),CLP+IMP组、CLP+rTsP53组、cIJP+IMP+rTsP53组达峰值时间提前至12h(nglL:1376.29+44.67、929.36±40.42、809.61±22.61oCLP组和CLP+IMP组白细胞介素-6(IL-6)于24h达峰值(ng/L:215.39±16.05、191.63±8.99),
李凡陈志斌唐皓梁艳冰李振宇吴敬国曾丽金杨文胡旭初马中富
关键词:亚胺培南
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年
目的了解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检出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201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者166例。根据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QTc间期延长组(n=63,QTc间期>0.44 s)和QTc间期正常组(n=103,QTc间期≤0.44 s)。QTc间期采用Bazett公式计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检出率为38.0%(63/166)。QTc间期延长组女性患者比例、年龄、病程、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高于QTc间期正常组,体质指数(BMI)低于QTc间期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吸烟率、饮酒率、腰臀比、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间期延长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_(1c))水平高于QTc间期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DPN、BMI、Hb A_(1c)是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较高,女性、高龄、并发DPN、低BMI、高Hb A_(1c)是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监控其危险因素,及时识别QTc间期延长,早期进行干预将有助于改善高危患者的预后。
易科兵李振宇吴敬国曾丽金梁艳冰
关键词:QTC间期延长患病率
大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基因的多态性及其结构分析
2010年
目的扩增大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扩增并测序大鼠的s0CS-1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的在线分析工具和VectorNTIsuite软件包,识别大鼠s0CS-1基因并预测其编码蛋白质的各种结构特征,根据该基因构建其分子进化树。结果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2个序列不同的SOCS-1基因,BLASTx分析该基因为全长基因,该基因全长639bp,编码212个氨基酸(aa),具有1个sOCS盒(aa172-aa208),1个Scr同源区2(sH2)结构域(aa80-aa155)和1个核定位序列(aa160~aa174),一级结构含有2个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全部位于蛋白的表面,并在空间结构上相距较远。结论SOCS-1基因具有基因多态性,其保守的SH2区域及SOCS盒与其对信号转导通路抑制作用有关,而其核定位序列可能影响其他核转导因子,B细胞线性表位则在免疫诊断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徐嘉马中富唐皓梁艳冰陈志斌李振宇吴敬国梁华平胡旭初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生物信息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