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薇薇

作品数:15 被引量:239H指数:6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针灸
  • 3篇电特性
  • 3篇温针灸
  • 3篇关节
  • 2篇血清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2篇经穴
  • 2篇活动度
  • 2篇肩关节
  • 2篇肩周炎
  • 2篇关节活动
  • 2篇关节活动度
  • 2篇TNF-Α
  • 1篇动功
  • 1篇冻结肩
  • 1篇心包经
  • 1篇血清CRP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机构

  • 10篇海南省人民医...
  • 5篇东南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4篇吴薇薇
  • 4篇高建芸
  • 2篇吕晓迎
  • 2篇王志功
  • 2篇王岚萱
  • 2篇符俏
  • 1篇邢丽阳
  • 1篇孔瑛
  • 1篇黄岑宇
  • 1篇孙立君
  • 1篇陈玥琳
  • 1篇王桂英
  • 1篇朱峰

传媒

  • 3篇中国中医药现...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成药
  • 1篇新中医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概况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腹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状况及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国内在近5年使用腹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具体方法及其研究。结论腹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满意的疗效,并且具有独特优势。
吴薇薇
关键词:腹针疗法围绝经期综合征
温针灸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9例)与对照组(2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法治疗。记录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27/29),高于对照组的64.29%(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治疗后的肩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可使患者肩部疼痛等症状好转,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吴薇薇
关键词:针灸疗法肩关节周围炎温针灸冻结肩
温经通络方联合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病人神经功能及NF-κB、TNF-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方联合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病人神经功能及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0例周围神经损伤病人,按入院序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入院后均行神经修复术,对照组术后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和甲钴胺分散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经通络方,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肢体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F-κB、TNF-α水平,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手足麻木、肢体刺痛、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细涩各项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病人血清NF-κB、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传导速度(MNCV)水平以及运动神经波幅、感觉神经波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低血压晕厥、面部红肿等不良反应。结论温经通络方联合甲钴胺可明显降低周围神经损伤病人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病人肢体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且优于甲钴胺单用治疗者。
李莹莹符俏吴薇薇孔瑛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甲钴胺神经功能
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NGF BDNF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9
2020年
目的:探究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与下肢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FMA-上肢、FMA-下肢、BBS、MBI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GF、BDNF及神经营养素-3(NT-3)水平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NGF、BDNF、NT-3治疗前后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SS-QOL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活动功能,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受损神经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莹莹符俏吴薇薇孔瑛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合穴足三里与经穴条口体内电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胃经合穴与普通经穴体内电特性,以期为经络腧穴电特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为合穴的临床运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方法:运用可在体内使用的电极针对22例受试者足三里、条口皮下10 mm进行电信号探测,并比较2组间电压幅值大小。结果:足三里电压幅值大于条口穴电压幅值,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种穴位体内电特性的研究方法可予推广运用;合穴足三里较经穴条口对所属经络上的电信号具有更好的反应。
高建芸吴薇薇王志功吕晓迎朱峰
关键词:合穴电特性
“手六针”针灸方案对肩周炎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探究“手六针”针灸方案治疗对肩周炎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观察组采用“手六针”针灸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MPQ)、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上举、外展、内收)、炎症因子(IL-10,TNF-α,PGE 2)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前屈、后伸、上举、外展、内收活动角度、IL-10值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PGE 2、CMS、MPQ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六针”针灸方案治疗肩周炎能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
吴薇薇李莹莹石莉
关键词:针灸肩周炎关节活动度炎症因子
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CRP、TNF-α的影响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对脑卒中血液流变学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开展针刺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开展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数、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TNF-α、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细胞比容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434,P=0.03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有效改善机体炎症反应,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数,降低神经缺损,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显著。
吴若辉王岚萱贺小卉吴薇薇孙立君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针刺血液流变学
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寒凝筋脉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6
2019年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度、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联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疗程。比较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患侧肩部疼痛,用肩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肩关节功能,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高达90.63%,相比于对照组的76.56%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均有所改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同一时间点比较,以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肩功能活动相关的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反应状态改善更明显,血清中TNF-α、GM-CSF、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5.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利于缓解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的痛感,提高肩关节功能活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中TNF-α、GM-CSF、IL-10水平以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损伤有关,且不易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吴薇薇李莹莹石莉
关键词:温针灸功能锻炼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度中医内外合治
心包经郄门穴及其旁开非经穴电特性初探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测郄门穴与非经穴体内电特性,验证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以期能为今后经穴体内电特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可在体使用的同心圆电极针及与其相配套的函数发生器和示波器探测13名健康志愿者皮下5 mm、15 mm、25 mm郄门穴与非经穴的电信号大小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13例志愿者在皮下5 mm探测均出现较清晰电信号波形,5例志愿者在皮下15 mm探测出现信号,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电压幅值变小。在皮下5 mm、15 mm郄门穴及非经穴电压幅值比较尚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验证了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为经穴体内电特性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吴薇薇高建芸王志功吕晓迎邢丽阳王桂英黄岑宇陈玥琳
关键词:郄门穴电特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综述了近10年来DPN的针灸疗法,如针灸疗法、针灸结合穴位疗法、推拿疗法、特殊疗法等,说明针灸在治疗DPN的优势及其不足。
吴薇薇高建芸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