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博

作品数:43 被引量:14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艺术
  • 4篇建筑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艺术
  • 5篇帕奈
  • 5篇字体
  • 4篇主义
  • 4篇字体设计
  • 4篇民族
  • 3篇社会语境
  • 3篇设计教育
  • 3篇设计伦理
  • 3篇视觉
  • 3篇装饰
  • 3篇伦理
  • 3篇教育
  • 3篇汉字
  • 3篇汉字字体
  • 2篇雕塑
  • 2篇新中国
  • 2篇艺术创作
  • 2篇艺术家
  • 2篇社会责任

机构

  • 42篇中央美术学院
  • 2篇中国美术学院

作者

  • 42篇周博

传媒

  • 9篇美术研究
  • 4篇美术观察
  • 4篇山东工艺美术...
  • 3篇美术大观
  • 2篇世界美术
  • 2篇装饰
  • 1篇荣宝斋
  • 1篇中华儿女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美苑
  • 1篇设计
  • 1篇艺术与设计
  • 1篇艺术设计研究
  • 1篇设计艺术研究
  • 1篇创意与设计
  • 1篇创作与评论
  • 1篇民艺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格即人——试论周令钊先生的艺术设计之路
2020年
提到艺术家、画家,大多数人脑子里面会立刻蹦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罗丹、梵·高、徐悲鸿、齐白石等巨匠的名字,似乎艺术家都应该是卓尔不群、戛戛独造的一类人。事实上,由于时空、信仰、民族、思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人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彼此之间差别其实非常大,很难统而化之。即使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之间的追求也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置身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经历了整个20世纪剧烈动荡、诡谲变幻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选择的艺术方向就更加多样。比如,在艺术上:有的人固守传统,有的人融合中西,有的人借古开今,有的人引东洋之水,有的人取西洋之经,有的人孜孜于文人画传统,耽心于书卷之气,也有的人扎根于民间艺术,问道于下里巴人。尽管每一个时期,都会有艺术家认为只有自己掌握了艺术的真理,可时过境迁之后,人们总会发现,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苛求大家都走一样的道路。只要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能够闯出一个新天地,其价值终究会被历史铭记。
周博
关键词:风格即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融合中西下里巴人
生生——中国设计美学的基本精神
2025年
围绕“侘寂”“粹”等日式设计审美核心理念,日本的设计美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交相辉映,形成了“日本设计”鲜明而又独特的身份意识。相较而言,中国的设计美学研究不但缺乏“中层”的设计美学命题,与设计实践也缺乏互动。对此,作者认为研究性策展是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知识生产方式。通过“中的精神”策展实践,作者提出,“生生”不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设计美学的基本精神所在。以其为中心,对包括生动、生机、生意、生活、生猛在内的从属性的概念群落进行了初步讨论。文章认为,“生生”的设计观与国际设计哲学倡导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理念相一致,是可以为人类社会与生态的永续发展贡献力量的中国智慧。
周博
关键词:生生设计美学
天安门:时间、空间与视像--以周令钊相关艺术设计作品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2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1949-1959),艺术家周令钊创作了大量与天安门有关的艺术设计作品。围绕天安门视觉形象的建构问题,可以探讨这一图像作为国家象征的确立、艺术家基于特定时空的视觉感受和身体经验形成的“视像”与重要公共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图像在社会层面的衍化传播。对于周令钊这样把设计和装饰性语言建立在精准的写实基础上的艺术家来说,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形成的“视像”对其艺术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所谓艺术家个体在重大集体项目中的贡献,往往就是这样一些个体经验被意识形态或公共话语充分抽象和提取之后的凝聚。
周博
关键词:艺术设计作品装饰性语言公共话语视觉形象视像
“抽象”的逻辑
2009年
当我们在认识当代中国艺术家制作的抽象作品时,西方20世纪抽象艺术发展的经验就会很自然的成为一个参照。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主张的那条进步论的和追求纯粹的形式主义路线多年前就已近终点时,便难免产生一种错过末班车的懊悔。
周博
关键词:逻辑艺术发展形式主义艺术家
和实生物:中国设计的经验、观念与系统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从“中国设计”的角度,对中国设计学的主体性话语建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文章认为,要建立中国设计学的主体性,首先,要珍视中国的设计经验,珍视和中国这片土地切实相关的、真实可感的设计经验;其次,中国的设计师和理论家要有能力提炼、升华中国的设计哲学美学观念,不断地提出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第三,要同时注重个体和整体性的设计话语系统的建构。最后,从“和实生物”的角度提出,当以“中国设计学”的名义讨论主体性话语建构的时候,要警醒所构建的这个话语系统是否是一个开放的结构。
周博
关键词:和实生物
新而中——北京展览馆与新中国建筑装饰的民族化问题
2024年
新中国建筑空间的民族化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专家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北京展览馆的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并通过与新中国设计师的通力合作,创作出蕴含“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而中”的建筑装饰风貌,其中还体现出立足于社会主义内容的对“人的关怀”及对功能性的思考。这不但引发了设计师对社会主义民族形式问题的关注与探索,还对后来包括北京十大建筑在内的建筑装饰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珊珊周博
关键词:北京展览馆
作为构造的世界剧场——莫霍利-纳吉的雕塑观及其相关问题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以莫霍利-纳吉的两本重要著作《新视觉》和《运动中的视觉》为核心,结合威廉·塔克的《雕塑的语言》和罗莎琳·克劳斯的《现代雕塑的变迁》,对莫霍利-纳吉的雕塑观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纳吉深受"总体艺术"论的影响,这使他的思想和实践兼具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他对于雕塑发展的认识虽然具有进步论的特点,但他也能够创造性的把古典雕塑对光影和表现性理解融入到了他自己的作品中。正是这种对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的强调,使他的《光显示机:动态雕塑》在罗莎琳·克劳斯的分析中成为现代雕塑家中利用"剧场性"的一位先驱。事实上,莫霍利-纳吉远比学界将之作为"构成主义者"的简单归类要复杂得多。他的总体艺术思维方式帮他建构了一个多维度的大厦,当我们在对他的某一个维度进行批评时,又总是能够在他思考的另外一个维度上看到其思考的合理性。而且,纳吉总是力求把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相联系,这就使他的雕塑观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论模式。
周博
关键词:剧场性
论系统:德国现代设计断想
2023年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之后,冷战结束。最近一二十年,冷战时期设计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008年,英国V&A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冷战摩登:设计1945-1970”(Cold War Modern Modern:Design 1945-1970)的展览,后来关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设计展也多了起来。
周博王楠
关键词:两德统一博物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时期
维克多·帕帕奈克论设计伦理与设计的责任被引量:17
2011年
讨论了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观。通过对其著作的文本分析指出,维克多·帕帕奈克选择以社会利益作为设计伦理的价值基础,批判了狭隘的设计职业道德准则。针对大批量生产和消费设计带来的诸多问题,维克多·帕帕奈克强调了设计对于用户、社会和环境所负有的道德责任。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他的设计伦理观属于责任伦理的范畴。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观虽然影响深远,但由于他对消费社会改变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使他的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缺乏张力。
周博
关键词:设计伦理职业道德社会利益责任伦理消费社会
虚拟偶像:从塑造偶像到塑造自我被引量:1
2023年
以虚拟世界打造为目标的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推动了虚拟偶像在技术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与转化,虚拟偶像从塑造偶像转向塑造自我。社交头像(Avatar)逐渐出现个人数字化替身属性的虚拟偶像,现实中的个体得以以虚拟偶像作为替身,实现现实与虚拟现实世界之间的身份转换和人格重建,融入虚拟世界的生存空间。这种虚拟偶像的主观性创造,与早期被动接受虚拟偶像的客观关注,形成了虚拟主体本质上的转化,现实主体成为个人虚拟形象偶像化创造的核心源动力。以现实自我为原型基础而主观设计的“理想化”虚拟偶像,从实现“自我”到“塑造自我”的发展中,完成二元或多元生命形态的可能。未来个人化身虚拟偶像作为自我在虚拟世界中的镜像投射,会与其他个人化身虚拟偶像产生关联和互动,从而在虚拟世界中共建社会生活形态,现实与虚拟世界真实性边界的融合,生命个体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形成多元化形态的自我共存,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态势。
郭璎萱周博
关键词:塑造自我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