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德敏

作品数:9 被引量:11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地壳
  • 6篇地壳形变
  • 6篇形变
  • 5篇断裂带
  • 5篇裂带
  • 4篇地震
  • 4篇GPS观测
  • 3篇地壳形变特征
  • 3篇地震危险
  • 3篇地震危险性
  • 3篇地震危险性分...
  • 3篇形变特征
  • 3篇危险性分析
  • 2篇东北缘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东北...
  • 2篇中西
  • 2篇柯坪塔格
  • 2篇滑动速率
  • 2篇北缘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防灾技术高等...
  • 1篇黑龙江工程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特种设备...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特种设备...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东华理工学院

作者

  • 9篇周德敏
  • 4篇甘卫军
  • 3篇任金卫
  • 2篇宁树正
  • 2篇梁诗明
  • 2篇李金平
  • 1篇丁晓光
  • 1篇单新建
  • 1篇张培震
  • 1篇陶玮
  • 1篇陈为涛
  • 1篇沈正康
  • 1篇程朋根
  • 1篇唐方头
  • 1篇万永革

传媒

  • 3篇地震地质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地壳形变的GPS观测研究
关于青藏高原的变形方式,南北向挤压缩短和垂直向增厚隆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高原内部及周边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的强烈活动和一些条形断块的大幅度横向运动到底是主导变形方式还是缩短和增厚变形的后期次生现象,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大...
周德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滑动速率断裂带位错模型深断裂
文献传递
中西天山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自新生代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强烈碰撞和持续挤压的远程效应影响,天山造山带重新活动并再次隆升,成为欧亚大陆内部规模最大的再生造山带。GPS观测结果显示,跨天山(74°E~76°E)的现今地壳缩短速率约为20mm/...
周德敏
关键词:柯坪塔格GPS观测地壳形变地震危险性分析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被引量:32
2005年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甘卫军程朋根周德敏唐方头李金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GPS活动断裂带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加密观测海原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2014年
基于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多年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5.12"汶川Ms8.0地震和"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都发生在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低值区"断层段;2)由于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区域震后地壳变形的调整作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水平应变率明显增大,但对比周边区域,芦山Ms7.0地震发生位置为一个相对的"低值区",其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为30 nanostrain/a,而其南侧和北侧的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量值至少在60 nanostrain/a以上。其原因可能是即将发生大地震的孕震区域,其应力已处于岩石破裂的临界状态,岩石的弹性变形积累也已趋于极限状态,因此其地壳形变的增量或应变率将趋缓或保持低值。
周德敏甘卫军李金平陈为涛丁晓光梁诗明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应变率场
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及庄浪河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以GPS观测资料和部分地质方法所获得的断裂活动性参数为约束,基于弹性半无限空间断裂位错理论,反演获得庄浪河断裂、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各主要断裂段的现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马衔山段左旋走滑较明显,量值达3.91 mm/a,而东、西两段走滑分量不明显,整个马衔山北缘断裂带有较明显的逆冲分量,以东段的内官营段逆冲倾滑最明显,量值达3.0 mm/a;庄浪河断裂有0.5 ~1.2 mm/a的逆倾滑分量,走滑分量不明显.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个断裂段的地震复发间隔,并运用时间相依的概率模型计算了未来30 a、50a和100 a的发震概率.
周德敏张效亮梁诗明姜忠朋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发震概率
星载InSAR技术在西藏崩错地区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ERS-1/2雷达卫星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西藏崩错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的ERS-1/2DEM在反映微地貌特征时明显优于中国1/25万DEM和2004年美国公布的90m分辨率的SRTMDEM。基于ERS-1/2DEM对崩错断层带进行地貌分析发现:在崩错断层带和蓬错断层带的交接部位地貌特征复杂,一类似于蓬错断层带的构造地貌穿过了崩错断层带上达孜-打沙断层,在这一位置达孜-打沙断层切过冲沟,表明达孜-打沙断层的这个段落在近期内活动过,同时被达孜-打沙断层切穿的冲沟切断了那卡-纳堆多断层,说明那卡-纳堆多断层比达孜-打沙断层形成时间要早。
宁树正任金卫单新建陶玮周德敏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字高程模型走滑断层拉分盆地
基于GPS观测资料反演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被引量:14
2005年
根据地质资料,首先建立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空间展布的三维几何模型和分段模型,并把地质方法大致推测或估计的各段滑动速率和滑动方式作为先验初值,通过三维深断裂位错模型对GPS观测站点速度场的最佳拟合,反演获得各断裂段的现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马衔山北缘断裂有1.4~3.0mm/a的逆倾滑,且中部断层段有约3mm/a的左旋走滑;庄浪河断裂有0.6~1.2mm/a的逆倾滑,走滑分量不明显。这些滑动速率值均在地质方法的推测范围内,且模型预测的GPS站点速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吻合。本研究表明,对于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这样一些滑动速率相对较低且传统地质调查方法较难实施的断裂,基于GPS观测结果的滑动速率反演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周德敏甘卫军任金卫倪国辉宁树正
关键词:地壳形变GPS观测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被引量:53
2004年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 :①以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 ,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 ,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 ;②介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 ,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 ,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 ,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 ,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相对于高原整体 ,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 ,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 ,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 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 。
甘卫军沈正康张培震任金卫万永革周德敏
关键词:GPS观测地壳形变逃逸
中西天山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自新生代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强烈碰撞和持续挤压的远程效应影响,天山造山带重新活动并再次隆升,成为欧亚大陆内部规模最大的再生造山带。GPS观测结果显示,跨天山(74°E~76°E)的现今地壳缩短速率约为20mm/a,几乎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缩短总量的一半。
周德敏
关键词:柯坪塔格GPS观测地壳形变地震危险性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