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刚
- 作品数:6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大洋协会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印尼附近海域地震海啸发生的构造背景综述被引量:11
- 2008年
-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西海域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引发了历史上第五大地震海啸,引起了地学界的高度关注。印度尼西亚西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结合部位,处于洋壳和陆壳的汇聚边界以及弧状压缩构造格局中。苏门答腊陆缘NW—SE向延伸约1600km,苏门答腊俯冲带源于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板块3°N的汇聚。苏门答腊弧前区沿着平行于俯冲海沟的两大走滑断裂——苏门答腊大断裂和明打威断裂向北运动。本文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地质背景、大地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评估等进行了综述,对该海域产生大地震的深部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获取与分析角度出发,对区域灾害模型进行了探讨。
- 陶春辉戴黎明孙耀金翔龙周永刚刘博李三忠周建平顾春华张金辉
- 关键词:地震海啸地球物理
- 桂北河池-宜州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柳城段浅部到深部结构的启示被引量:22
- 2009年
- 河池-宜州断裂带是一条东西向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雪峰山构造带南部,与扬子地块主体NE向的构造格局明显不同,其成因始终不明确。本文通过遥感构造解译、野外地质观察、构造剖面绘制、地震和MT剖面解释等手段,对河池-宜州断裂带东段进行了空间上由浅入深的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断裂带总体表现为向北逆冲的叠瓦构造分割了雪峰山南段构造体系和桂中坳陷构造体系;河池-宜州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次活动历史,其中现今构造格局主体由印支期和燕山期复合动力学机制下形成的,西段主要由印支期向南的弧形逆冲推覆阶段形成,东段主要由燕山期向西的弧形叠瓦式逆冲推覆奠定,它们的弧顶正好在宜州附近交接。
- 刘博李三忠周永刚金宠戴黎明刘丽萍王涛王建郝义刘恩山
- 关键词:动力学演化
- 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
- 中上扬子地区区内地质构造现象复杂,尤其是中、新生代的复杂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在该区的展布和组合格局是研究陆内造山活动的天然实例。地质构造的研究是突破整个华南大地构造的关键,然而多年来对该区的研究不够深入,看法各异,尚未形成...
- 周永刚
-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遥感技术构造几何学
- 文献传递
- 遥感技术在南丹-都安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9年
- 以GIS为平台,利用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和构造地貌学研究方法,以构造地质学为基础,对南丹-都安断裂带及其周边的伴生构造进行了研究。基于遥感影像部分地质异常(线性异常和含水量异常)的自动提取技术,反演、分析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发现反演结果与统计的野外资料有很好的对应性,结果表明该区受到NE和近EW向两幕应力场的挤压作用。结合野外调查研究,揭示南丹-都安断裂在印支期表现为右行走滑和南西方向的逆冲,在晚燕山-喜山阶段表现为左行走滑和西向的逆冲作用。南丹-都安断裂带的现今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北段以右行走滑和逆冲作用为主;中段以逆冲作用为主;南段以左行走滑和逆冲作用为主。
- 周永刚李三忠戴黎明金宠刘博刘丽萍刘鑫王建郝义王涛刘恩山索艳慧周均太焦倩
- 关键词:遥感影像应力场节理
- 黄骅坳陷中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被引量:17
- 2008年
- 渤海湾盆地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样式始终不明朗,特别是对燕山期变形始终存在争议,故选择黄骅坳陷中区中生界作为重点剖析对象,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构造背景,提出黄骅坳陷中区中生代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印支晚期东西向宽缓褶皱及后期逆冲构造变形期、燕山早期挤压走滑构造变形期、燕山中期继承性挤压与右旋张扭构造变形期、燕山晚期—喜山期区域性伸展构造变形期。
- 楼达李三忠金宠周永刚刘博许淑梅戴黎明周立宏高振平
- 关键词:平衡剖面中生代
- 基于决策树的矿产资源潜力制图模型被引量:5
- 2009年
-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的矿产资源潜力制图模型.应用该模型生成矿产资源潜力分布图分三步完成:第一步,以找矿标志的空间分布图和已知矿点空间分布图为依据,提取训练样本;第二步,根据训练样本构建决策树矿产资源潜力制图模型;第三步,生成矿产资源潜力分布图.本文以新疆北部阿尔泰多金属成矿带为研究区,比较了该模型与合成有矿可信度等模型的找矿靶区圈定结果.两种模型的靶区圈定结果基本相同,证明了决策树矿产资源潜力制图模型的有效性.
- 戴黎明陈永良周永刚刘博楼达
- 关键词:决策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