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玮
- 作品数:26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SFT病例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CD34、Vim、CD99、Bcl-2、SMA、CK5/6、CD68、CD117、S-100、Mesothelial Cell(MC)和Calretinin(Cal)蛋白染色。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12例SFTCD34 100%阳性(12/12)、Vim 100%阳性(12/12)、CD99 75.0%阳性(9/12)、Bcl-283.3%阳性(10/12);SMA、CK5/6、CD68、CD117、S-100、MC和Cal均阴性。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起源于一种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的良性肿瘤,确诊有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式,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SFT最好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 邢荣格张荣菊张晓玲田亮苗玉张欣周玮玮
- 关键词:纤维瘤胸膜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二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主要由梭形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中间型肿瘤,表现为低度恶性或交界性特点,是一种相对比较少见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发生于肺、膀胱、肠系膜及腹膜后等,而发生于乳腺较罕见。现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例乳腺IMT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 张欣苗玉周玮玮邢荣格
-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学观察乳腺临床病理特征
- 术后辅助化疗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 2022年
- 背景手术切除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患者术后预后差异较大,其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也存在争议。目的分析术后辅助化疗对早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8年沧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早期NSCLC患者146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情况、术后危险因素评分、生存情况、中位生存时间(mST)和5年生存率。根据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情况,将其分为术后辅助化疗组(251例)和未术后辅助化疗组(1209例)。由于术后辅助化疗组与未术后辅助化疗组患者例数相差较大,本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来减少基线数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最终两组均纳入237例患者。根据474例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02例)和存活组(372例)。早期NSCL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65岁〔HR=3.386,95%CI(1.216,9.433)〕,性别〔HR=1.689,95%CI(1.154,2.472)〕,肿瘤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中分化:HR=2.911,95%CI(1.281,6.614);低分化:HR=5.575,95%CI(1.867,16.645)〕及术后辅助化疗〔HR=1.575,95%CI(1.070,2.318)〕是早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患者mST为85个月,长于未术后辅助化疗组的74个月(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病理学分型为腺癌患者mST为86个月,长于未术后辅助化疗组的74个月(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病理学分型为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0.8%,高于未术后辅助化疗组的69.1%(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肿瘤直径为31~40 mm患者mST为76个月,长于未术后辅助化疗组的65个月(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肿瘤直径为31~40 mm患者5年生存率为82.3%,高于未术后辅助化疗组的56.1%(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ⅠB期患者mST为86个月,长于未术后辅助化疗组的74个月(P<0.05);术后辅助�
- 王秋桐曹婷婷周玮玮王明吴爽赵瑞姜俊杰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 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P53突变、CD3^(+)CD8^(+)免疫评分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癌组织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表达、P53突变、CD3^(+)CD8^(+)免疫评分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癌组织切片和临床资料。采取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P53突变、CD3^(+)CD8^(+)免疫评分,分析其及基于三者的分子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20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缺失40例(33.33%),P53突变47例(39.17%),CD3^(+)CD8^(+)免疫评分I3~I4 86例(71.67%)。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P53突变、CD3^(+)CD8^(+)免疫评分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大网膜转移、淋巴结转移有关,且MMR蛋白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宫体下段受累有关,P53突变与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肌层浸润深度有关,CD3^(+)CD8^(+)免疫评分与年龄、分化程度有关(P<0.05)。MMR蛋白表达缺失、P53突变和CD3^(+)CD8^(+)免疫评分I0~I2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低于MMR蛋白表达未缺失、P53未突变和CD3^(+)CD8^(+)免疫评分I3~I4患者(P<0.05)。年龄、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体下段受累、淋巴结转移、生存及复发情况在dMMR/MSI-H组、TILs-H组、P53-abn组、无特点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P53突变、CD3^(+)CD8^(+)免疫评分均具有评估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价值,基于三者的分子分型可能有助于指导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治疗。
- 吕元杰周玮玮张景瑜冯婧邢荣格苗志刚
-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癌
- 乳腺癌组织INPP4B与β-catenin表达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癌细胞转移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inositol polyphosphate 4-phosphatasetypeⅡ,INPP4B)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抑癌作用的脂质磷酸酶,β-catenin是Wnt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许多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被认为与异常激活的Wnt/β-catenin通路相关。本研究分析INPP4B和β-caten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01-10-2015-12-12沧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乳腺癌组织标本248例和同期乳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25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INPP4B和β-catenin蛋白,分析INPP4B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β-catenin蛋白异位表达的关系。结果248例乳腺癌组织中INPP4B阳性表达率为29.45%(73/248),低于正常乳腺组织84.00%(208/248)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位表达率为69.35%(172/248),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的异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PP4B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t=0.430,P=0.573)、肿瘤直径(t=1.548,P=0.216)、ER(t=0.015,P=0.507)、PR(t=0.687,P=0.486)和HER2(t=0.531,P=0.481)等无关联,与乳腺癌TNM分期(t=8.364,P=0.029)以及组织学分级(t=8.107,P=0.018)呈正相关,与β-catenin蛋白异位表达呈负相关(t=-0.908,P=0.000 8);INPP4B和Ecadherin蛋白随乳腺癌TNM分期升高而降低,而Wnt1和Ki-67蛋白则随乳腺癌TNM分期升高而升高。结论 INPP4B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而β-catenin在乳腺癌组织中异位表达上调,两者表达呈负相关,提示INPP4B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 苗玉张欣邢荣格周玮玮刘春荣
- 关键词:Β-CATENIN乳腺癌
- 罕见伴性索样结构子宫肌间平滑肌瘤一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21年
- 针对临床诊断鉴别罕见且伴性索样结构子宫肌间平滑肌瘤ULMSC方法,及其病理特征的讨论。方法:从本院ULMSC患者中选择1例为讨论对象,翻阅既往文献,于该患者身上获取适当样本,并行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确诊52岁女性患者体内存在子宫肌瘤,且病程为4年;经查,该病灶处于浆膜的下侧,病灶切面色泽为灰白,呈均质漩涡细腻形态,通过显微镜对病灶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显示该组织为巢团形态、缎带形状、梁索形态,局部病灶的排列方式为腺样,少见核分裂症状,体积相对较小,少部分胞质的上皮边界为一致不规则均匀或者不清晰核卵圆状,间质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CK7(-)VIm(+)CD10(小灶+)SMA(部分+) Desmin(部分+)Cal(-)α-inhibin(-)CD56(+)Syn(灶+)CD99(核旁点状+)Ki67(5-10%+)。结论:子宫平滑肌瘤伴性索样结构为罕见子宫平滑肌瘤疾病,临床对该病患者实施检查时,需使用病理检查,并与黏液样、富于细胞性、上皮样等平滑肌瘤,及混合型的子宫内膜间质类、子宫性索样等肿瘤鉴别。
- 吕元杰周玮玮张景瑜
-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瘤免疫组化表达
- 免疫组化联合抗体在胸腹膜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鉴别中的应用
- 邢荣格郭效忠张欣高远周玮玮王秀荣
- 该课题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检测经细针穿刺所获得的140例胸腹膜转移性腺癌和56例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组织中的CK5/6、CK8/18、CEA、Vim、MC和Cal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转移性腺癌和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对6种...
- 关键词: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结直肠癌中的p53和EGFR共表达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利用量子点(QDs)荧光探针同时检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的两种肿瘤标志物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方法 QDs荧光探针检测结直肠癌中p53和EGFR的共表达,并对TNM分期、分化程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强阳性率为48.6%,与N分期显著相关(P<0.05),EGFR和p53共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1%,与N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结论 QDs法有助于定量分析p53和EGFR在结直肠癌中的协同表达,可为临床上结直肠癌的预后提供依据。
- 周玮玮王磊杨栋梁
- 关键词:结肠癌直肠癌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乳腺癌组织NKD1与β-catenin表达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裸角质膜同源蛋白(naked cuticle drosophila1,NKD1)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重要的负向调控因子之一,β-catenin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且影响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征。本研究探讨NKD1与β-catenin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01-01-2015-12-30沧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200例乳腺癌肿瘤组织标本,其中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BC)150例、导管内癌50例,同时选取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5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蛋白质印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所有组织中NKD1与β-catenin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KD1表达对MCF-7细胞中β-catenin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相关蛋白表达影响,分析IBC组织中NKD1与β-catenin关系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 IBC组织NKD1蛋白(t=6.237,P=0.025)和NKD1mRNA(t=9.428,P<0.001)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乳腺组织;IBC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量(t=5.208,P=0.011)高于正常乳腺组织。IBC和导管内癌NKD1阳性细胞比例低于正常乳腺组织,F=13.142,P<0.001;IBC和导管内癌β-catenin异位表达阳性细胞比例高于正常乳腺组织,F=9.034,P=0.011。IBC组织NKD1表达量与β-catenin异位表达量呈负相关(r=-0.928,P=0.011)。NKD1高低表达与IB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χ2=7.128,P=0.006)、淋巴结转移(χ2=7.770,P=0.005)和TNM分期(χ2=6.489,P=0.011)有关联;β-catenin异位高低表达与IB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χ2=13.264,P<0.001)、淋巴结转移(χ2=15.748,P<0.001)和TNM分期(χ2=5.725,P=0.015)有关联。NKD1激活组NKD1(t=13.264,P<0.001)和E-cadherin(t=10.127,P<0.001)蛋白表达高于空载组;NKD1激活组Wnt1(t=15.324,P<0.001)、MMP-9(t=16.102,P<0.001)和vimentin(t=10.946,P<0.001)蛋白表达低于空载组。结论 NKD1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β-catenin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机制可能与Wnt信号通路有关。
- 苗玉张欣邢荣格周玮玮刘春荣张晓玲田亮
- 关键词:乳腺癌Β-CATENIN
- 子宫内膜癌组织LAMB3、FABP6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层黏连蛋白亚基β3(LAMB3)、脂肪酸结合蛋白6(FABP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收集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为研究样本。检测LAMB3、FABP6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LAMB3和FABP6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AMB3、FABP6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AMB3与FABP6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LAMB3低表达组的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P<0.05),FABP6低表达组的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P<0.05);FIGO分期为Ⅲ期、肌层浸润深度≥1/2、淋巴结转移、低分化、POLE无突变型、LAMB3高表达及FABP6高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AMB3、FABP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 吕元杰周玮玮张景瑜冯婧邢荣格苗志刚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