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
- 作品数:35 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孔颖达《毛诗正义》“兴”义发微——兼论“兴”之有比
- <正>"兴"者,起也,这是目前学者人共知并予认同的说法。但对于"兴"是否兼有"比"义,现今的学者多采用朱熹的意见,即"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认为"兴"与"比"无涉。也有少数学者虽不认同这种简单的判断,但也多含...
- 孙立
- 文献传递
- 《庄子》与齐——对《庄子》文化归属的再思考被引量:3
- 1998年
- 拙文《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一文发表后,承蒙刘绍瑾先生关注,他在1997年第11期的《学术研究》上对拙文提出了一些商榷的意见,引起我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一、再谈《庄子》的文化归属问题拙文《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一文的写作,是缘于对不少文章将老...
- 孙立
- 关键词:庄子《庄子》文化归属学风民俗文化《逍遥游》
- 全文增补中
- 申论《诗经》“东门”的宗教和都城建制背景被引量:8
- 1998年
- 本文对《诗经》“东门”一语进行了考辨,认为《诗经》五首“东门”诗中所涉及的“东门”并非一般的泛兴,而是有着一定的宗教和都城建制的背景。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春秋时期郑国东门外的“■”和陈国东门外的“宛丘”原为祭祀用地,后成为一个热闹的男女社交场所;陈国都城东郭内的市集既作贸易之用,也是一个歌舞欢娱之地:在上述背景下,《诗经》中有关“东门”的作品均与男女婚恋有关;传统诗说中的所谓“慕隐”、“刺时”、“忧乱”诸说存在着曲说《诗》义之误。
- 孙立
- 关键词:诗经宗教祭祀婚恋习俗
- 对两种“文德说”的考虑
- 1997年
- 文德之说在文学批评史上被广泛提及,但语义有所不同,撮其要者,约有两端:一是王充《论衡》中的文德,主要指作家的道德才性与文章的关系;二是章学诚《文史通论》中的“文德”,主要指作家临文叙笺时应保持的一种敬恕的心理状态,文章对两种文德说进行了粗浅的辨析。
- 孙立
- 关键词:文德章学诚文品人品文学批评史作家
- 面向中国的日本诗话被引量:2
- 2012年
- 江村北海曾提到中国文学影响日本有200年的时间差。但从江户中后期开始,这一影响更加快捷,诗话也是如此。日本诗话脱胎于中国诗话,内容也以论析中国古诗及诗论为主,是一种面向中国的"外邦"诗话。本文辨析了中国文学影响日本文学有200年时间差的说法,论证了日本诗话在早期脱胎于中国诗话,在江户后期又逐步本土化的表现,说明日本诗话在面向中国的同时,为适应日本本土读者的需要而本土化的特色及过程。
- 孙立
- 关键词:中国诗话日本诗话本土化
- 中国诗话之输入与日本早期自撰诗话被引量:2
- 2016年
- 以中国诗话输入日本的过程为背景,研讨了中日诗话各自的缘起及特征,分析了从平安到江户早期日本诗话作者的自撰诗话及对诗话体制的选择,并通过日本诗话作者对诗话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日本诗话的体制特征及原因。江户以前日本诗话经历了从辑钞中国诗话、编著中国诗话、自撰日本诗话的三个过程,体现了异域文化传播由输入到仿制,再到自创的三步曲规律。江户时期日本人自撰诗话则集中体现了对汉诗格律、体势、声病等技法问题的专注,说明异域学者一方面严守来自母体文化的形式,一方面也表现出为适应本土汉诗初学者的需要而对诗话体制及内容的主动性选择。
- 孙立
- 关键词:中国诗话日本诗话汉诗文化传播
- “诗无达诂”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关系被引量:10
- 1993年
- “诗无达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学术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透视二者的因缘,可以看出一种文学理论的产生,有赖于一定的学术气候;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之相宜的学术思想和方法。
- 孙立
- 关键词:因缘文学理论学术史演进中国学术
- 理论与作品的互动——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被引量:1
- 1999年
- 我同时担任中文系本科基础课《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先秦两汉文学史》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有机会尝试在教学中进行理论(批评史)与实际(作品)相互补充的授课实践。所谓理论(批评史)与实际(作品)的相互补充,指的是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
- 孙立
-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古典文学批评先秦两汉先秦文学文学批评论
- 如何看待及救治“失语”——近代文学话语转型的启示
- 又逢世纪末,学界相继有人提出中国的文学理论患上了"失语症",倡言中国人应该用自己的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上个世纪末由文学革命所引致的全方位的文学话语转型相比,这次有关救治"失语"的声音多少显得有些单薄,又有些无奈。但从近...
- 孙立
- 文献传递
- 古诗文赏析的旧方法与新路向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学的古诗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喜爱古诗文以外,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很重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突破“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抒情特色、语言艺术”等传统分析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启发学生领略作品的个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学会鉴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文作品,并学会古诗文批评鉴赏之法,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至为关键,也至为迫切。
- 孙立
- 关键词:诗文赏析路向诗文作品古诗文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