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飞
- 作品数:3 被引量:39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麻醉策略影响围手术期肿瘤免疫综合技术的临床应用
- 缪长虹陈万坤徐亚军朱敏敏钟静许平波翁梅琳陈家伟孙鹏飞王惠惠陈祥元吴启超孙志荣朱彪申丽华
- 该项目属麻醉学领域。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实体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案之一,但肿瘤术后的转移复发仍然是影响患者预后及转归的重要原因。这除了与肿瘤自身生物学特性、病理分期和手术操作相关外,也与...
- 关键词:
- 关键词:肿瘤外科手术麻醉技术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卒中高危因素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不同时点的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卒中发生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且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24例,术前均无心、肺、脑合并症,将其随机分为3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n=8),全麻组(n=8),硬膜外阻滞组(n=8)。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采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阻滞选用0.375%布比卡因;全麻组采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阻滞选用0.5%布比卡因。分别在诱导前(T1)、诱导后(T2)(硬膜外阻滞麻醉组为手术开始即刻)、术毕即刻(T3)、术后72 h(T4)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es,TAT)、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变化。结果:(1)vWF:T2时全麻组vWF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T3时全麻组vWF水平显著高于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组间无显著差异。(2)FIB:3组各时间点组间无显著差异。(3)DD:T2时全麻组DD水平显著高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4)TAT:3组各时间点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单纯硬膜外阻滞能减少因手术应激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小板活化、降低围术期老年患者的高凝状态,但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纤溶状态,故这两种麻醉方法有利于维持患者的凝血、纤溶、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降低围术期卒中发生的风险。
- 孙鹏飞缪长虹
- 关键词:老年卒中血栓前状态麻醉方法
- 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单用与联用对全身麻醉维持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维持时单独应用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行开腹手术的妇科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的效应室靶控浓度分别为瑞芬太尼2~6 ng/mL、舒芬太尼0.4~0.6 ng/mL,联合用药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分别为1~3 ng/mL、0.2~0.3 ng/mL。观察患者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拔管后5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术后要求镇痛治疗的患者例数。结果:与麻醉前相比,瑞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拔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升高,拔管后10 min瑞芬太尼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比另外两组高(P<0.01);与舒芬太尼组相比,瑞芬太尼组和联合用药组的置管时间较短;瑞芬太尼组拔管后5 min VAS为(5.3±1.7)分,舒芬太尼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为(2.3±1.7)分、(2.3±2.1)分,后两组与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 min内要求镇痛治疗的患者三组分别为瑞芬太尼组14例(70.0%)、舒芬太尼组4例(20.0%)、联合组5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维持时患者术后置管时间短,但术后疼痛发生率高;舒芬太尼能提供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减少患者苏醒期疼痛的发生,然而术后置管时间较长;两药联合应用时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置管时间较短,且苏醒期疼痛的发生率较低。
- 孙鹏飞
- 关键词: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苏醒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