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艳
-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中国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被引量:1
- 2011年
- 该文是西方学界涉足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成果之一。作为西方形式分析学派大师沃尔夫林的学生,作者巴克霍夫沿用其师研究欧洲艺术史的风格分析模式,试图建立起一整套中国艺术自身的风格发展序列。巴克霍夫的这种学术诉求与实践,使得原本基于艺术作品地理方位上的欧洲中心视点转化为一种潜在的全球化视野。不过,由于中西不同的视觉语言体系,巴克霍夫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他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式分析,明显受到欧洲艺术史分析范式的强烈影响,例如"古风式"、"古典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与此同时,受制于当时考古出土材料的稀少,他对仰韶文化所属时代的认定存在误判,从而从根本上丧失了这篇论文的立论基础。并且,因为对文献或铭文材料的忽视,他对包括中国汉画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一直遭受到西方汉学家们的质疑和批评。尽管如此,作为西方世界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拓荒者之一,巴克霍夫基于风格分析的一些研究结论——如他对纪年青铜器、秦汉雕塑以及汉画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精辟分析,至今仍是该领域最令人瞩目的成果。该文发表于1935年,对于20世纪30年代刚刚起步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而言,巴克霍夫对中国艺术的把握是否准确、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继承并发展了沃尔夫林关于"看法"的分析方法,并将风格分析理论从起初专注于西方古典和非古典作品扩展到"非西方艺术"作品。批判性地重读这一成果,其启示意义同样不可替代。
- 巴克霍夫黄厚明孟春艳陈云海
- 关键词:中国艺术史设计教育紫砂艺术古代青铜器仰韶文化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