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锋

作品数:8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瘀
  • 2篇手法
  • 2篇手法治疗
  • 2篇中医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 2篇病机
  • 1篇学术思想
  • 1篇血瘀证
  • 1篇源流
  • 1篇源流考
  • 1篇脏腑
  • 1篇针刺
  • 1篇针刺方向
  • 1篇诊病
  • 1篇治疗组
  • 1篇治则
  • 1篇伤科
  • 1篇透刺
  • 1篇千金要方

机构

  • 8篇北京世纪坛医...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8篇孟锋
  • 5篇王笑红
  • 3篇卢红蓉
  • 2篇杜德利
  • 2篇周宇
  • 1篇吴中朝
  • 1篇王兵
  • 1篇张宁
  • 1篇吴鹏

传媒

  • 6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中国民间疗法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与机理探讨被引量:1
2007年
杜德利孟锋
关键词:颈椎病手法治疗中药治疗
孙思邈十类隔物灸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既集唐代前医学之大成,又是对诸多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总结创新。该书重视灸法,将灸法推入唐代新高度,为我国灸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立丰富的隔物灸,灸材掺药作为隔物灸的材料,扩大了艾灸材料学内容及艾灸方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于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等新灸法诞生之启发和影响巨大,成为后世灸法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其创立的隔盐灸、隔泥灸、隔蒜灸、隔豆豉饼灸、隔薤灸、隔面灸、隔附子灸、隔葶苈子灸、隔商陆灸、隔苇管灸等十类隔物灸之学术方法、临床应用进行阐述,冀望在总结其灸法学术思想的同时,为今日新的隔物灸应用提供思路与参考。
孟锋周宇吴鹏王笑红
关键词:《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隔物灸
手法治疗颈椎病50例被引量:1
2007年
杜德利孟锋
关键词:手法治疗颈椎病中医骨伤科治疗组门诊病例
痹证的辨证及治则被引量:3
2007年
孟锋
关键词:痹证治则辨证发病季节类风湿中医学
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探讨被引量:1
2017年
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为纲领,但并不局限于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内涵,其中"五运"是五脏,"六气"不仅指一般的外感六淫,同时也是对内在脏腑之气的特点以及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症状特征概括。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虽然沿用了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五脏六腑与天地相应,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可出现类似风、寒、湿、火、燥、热等属性的病证;但同时更强调人体脏腑自身之气变化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脏腑自身之气各有其不同寒热之性,当脏腑自身之气盛衰变化时,也可出现清、温、燥、湿、热、寒等性质病证。脏腑本气的兴衰除了引起本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通过脏腑六气之间的相乘关系影响他脏而产生病变。
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关键词:病机学术思想刘完素
血瘀证源流考被引量:18
2020年
血瘀证为证候规范名之一,血瘀证相关理论在中医典籍中有大量记载,但"血瘀证"一词明确提出较晚,由清·陈修园提出。血瘀证相关证治理论先后经历了先秦两汉的理论奠基,隋唐至金元的传承发展期,明清发展成熟期,最终在近现代得以创新及规范。在王清任《医林改错》问世之前,血瘀与瘀血相互混称没有区别,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可称为血瘀或瘀血,由血瘀或者瘀血所引起的病证便是血瘀证。王清任书中的血瘀证已经比较接近现在血瘀证概念内涵,既有瘀血内阻又包括血行迟缓、郁滞所致的病证。建国以后血瘀证相关研究不断创新,血瘀证也作为规范证候名被广泛应用,同时其内涵也在逐渐扩大,随着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多次修订,血瘀证概念、范畴也得到进一步明确。
孟锋王笑红卢红蓉
关键词:血瘀证血瘀瘀血
血瘀的病机转归被引量:4
2015年
血瘀是临床重要的病机之一,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血瘀日久可生风致瘀风内动,并常与其他内风相兼出现;瘀血蕴积日久可化毒,毒又可致瘀,毒瘀从化,引发诸多临床急证;瘀血还可与痰浊、内热相互搏结形成痰瘀互结、瘀热互结证,而血瘀化风、瘀毒从化、痰瘀互结、瘀热互结多见于老年病、慢性病或疾病的危重病阶段。
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关键词:血瘀病机转归
长针多向透刺方向论析被引量:6
2016年
透刺针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疗效显著。透刺针法意味着跨经跨穴而刺,一针可通透多个穴位,或多经穴位,使其同时产生针感,以有效提高针刺疗效。但自古至今,人们对于长针透刺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长针多向透刺及透刺方向的研究几近阙如。为加强长针透刺应用,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故就长针透刺方向问题进行论述,提出长针透刺方向"四变说",决定透刺方向的"四因说",以期有利于针灸临床正确应用长针透刺并提高临床疗效。
孟锋吴中朝张宁王兵王笑红周宇
关键词:长针透刺针刺方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